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5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陶其敏
1985, 1(3): 131-133.
摘要:
<正> 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是当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技术。由于 DNA 重组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较为方便地得到大量高纯度的特定 DNA 片段,经同位素标记制成探针后,可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鉴定特异的核酸序列。虽然分子杂交技术最初发展是用来筛选重组体的,但目前在医学生物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医学中应用最多的,要算是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了,在短短的几年
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物的治疗
邬祥惠, 徐肇玥
1985, 1(3): 133-135+167.
摘要:
<正> 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系肝炎病毒长期在体内存在。例如: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或肝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标志(HBeAg、DNA 多聚酶、抗HBc-IgM、HBV-DNA 和 HBcAg等)可持续存在。后者可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研究若干进展
李临生
1985, 1(3): 136-137.
摘要:
<正>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细胞癌(HCC)关系密切,早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已受到重视。1974年英国学者 Zuckerman曾注意到这一点,并提出要确立 HBV 与HCC 的因果关系,需解决以下几点:即证明 HBV 感染应先于 HCC 的发生;肝癌细胞含有特异性 HBV 颗粒或抗原;肝癌细胞能产生 HBV 抗原,HBV 可使培养细胞发生转化或在实验动物诱发肝肿瘤;此外,当肝炎疫苗制备成功后,对 HBV 免疫将会降低HCC 的发病率。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已大部分解决了上述几点。
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的诊断价值
范光灿
1985, 1(3): 138-141.
摘要:
<正> 肝脏有两种功能细胞:一是星形细胞(即 Kupffer 氏细胞),均匀分布于肝组织中,具有吞噬血液循环中微细颗粒的功能;二是多角细胞(Hepatocyte),可把一些代谢产物或无用物质,通过肝胆系统排泄掉。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以功能细胞为基础,选用一些能被枯否氏细胞吞噬或能迅速通过肝胆系统排泄的物质,把它们标记上放射性核素作为显像剂,使之可在显影仪下显像。人们分析图像变化情况,藉以了解肝胆形态和功能状态,帮助诊断肝胆疾病。
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倪家璋, 孙宏训
1985, 1(3): 141-144.
摘要:
<正> 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常提示预后不良。腹水可以自发或者由于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或手术等引起肝功能急性受损而促发,也可以是肝癌首见的临床表现。一、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理肝硬化腹水属于全身性水肿的范畴。它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局部和全身二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局部因素1.肝淋巴生成增多肝淋巴起源于 Disse 氏间隙。肝窦与
急性脑病与内脏脂肪浸润综合征(Reye-Johnson 综合征)与肝脏
夏经
1985, 1(3): 144-147.
摘要:
<正> 自从1963年 Reye 等于澳大利亚、John-son 等于美国分别报告了这种病例(下简称 RS)以后,本征已引起世界各地的密切注意。其实,这一病种早已存在,但大都归之于急性中毒性脑病或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等。现在多数人认为,RS 是当今世界范围的小儿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病毒性脑炎,而在肝病中则为
如何从分子细胞学角度来理解胆汁分泌与胆汁郁积
巫协宁
1985, 1(3): 148-151.
摘要:
<正> 胆汁的生成与分泌是一复杂的过程,它依靠肝细胞内各微器活动的高度协调。例如:对各胆汁成分的摄取、合成、转运和分泌,整个肝细胞参予了其过程且并不限于其某一部分,正像交响乐中各乐器组既参予乐曲的特定部分而又汇合于整个乐曲之中。胆汁酸、胆红素以及胆汁内许多物质都是肝窦膜从血液中摄取,而肝窦膜底侧面的
胆管多发性乳头状瘤一例报告
张英, 焦克智
1985, 1(3): 148-148.
摘要:
<正> 患者女,54岁,1981年7月吃发霉食物后感上腹隐痛,发冷发热、体温达39℃以上。第三天发现全身黄染,皮肤发痒,查肝功黄疸指数23u,锌浊18u,麝浊12u,SGPT>500u,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进行保肝治疗20余天,自觉症状缓解,复查肝功正常,但仍有间歇发热。用抗菌素后退热。10月24日又出现发冷发热、黄疸、右上腹不适。11月2日作胆囊造影,未显影。经抗菌素治疗无效,黄疸进行性加重,于11月11日入院。体检:体温39.6℃,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心肺正常,肝右肋下10cm,质软,有压痛及叩击痛,肠鸣音稍亢进,余未见异常。红
胆道术后综合征
杨绍珑, 王训■
1985, 1(3): 151-153.
摘要:
<正> 胆道术后有25-40%的病人出现某些症状,大多数表现为轻度症状,如恶心和饭后上腹饱胀不适;少数表现为重度症状,包括上腹剧痛、可伴黄疸和胆管炎等,有人称之为胆道术后综合征、胆道术后症候群等。约50%病人的术后症状由器质性病变引起,且以肝外胆道病变多见;其余50%的病人则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有人提出各种不同胆道手术后综合征的
胆总管末端部括约肌的形态及功能研究进展
汪克明, 许冠荪, 徐光尧
1985, 1(3): 154-156.
摘要:
<正> 胆总管末端部括约肌(Oddi 氏括约肌)位于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腔开口的周围,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鉴于其位置及解剖结构的关系,它在很多方面诸如:调控胆道系统内容物(包括胆汁、异物如结石)流入肠腔;防止肠腔内容物逆流入胆、胰系统等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其病态时,会引起种种全身性的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与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大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田玲
1985, 1(3): 156-159.
摘要:
<正> 众所周知,肝脏功能正常对于维持大脑功能非常重要,但其确切机理尚不清楚。一种可能是肝脏产生一种葡萄糖以外的维持正常大脑功能的物质。20年前的一个猫脑灌流实验支持这一假说。该作者使灌流循环液通过肝脏再回到脑中,这样脑的存活时间就比不通过肝脏的要长。但这个发现未能被后来的研究者证实。另一种可能是与肝脏的解毒功能有关,达一点已被大鼠交叉循环实验所证实。有人使无肝大鼠的主动脉血液流经正常鼠的门静脉时,(体-门交叉循环)其大脑功能的改善要比流经正常鼠的颈静脉(体-体交叉循环)时快得多。这说明,对于维持大脑正常功能来说,肝脏清除抑制大脑功能的毒
本刊论著英文摘要开始被各国医学文摘杂志转载
1985, 1(3): 159-159.
摘要:
<正> 本刊总编辑叶维法教授已与外国医学文摘杂志如 Excerpta Medica 及 Hepatology Rapi d Liter-afure Review 等处领导人谈妥,今后本刊论著选篇英文摘要将被择优转载,将中国肝病医学成就引入当
肝肾综合征少尿的发病机制及处理
胡伟, 王崇文
1985, 1(3): 160-162.
摘要:
<正>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和酸中毒。由于少尿、无尿,妨碍了体内代谢废物的清除,造成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增加本征患者的尿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文献综述如下:肝肾综合征少尿的机制肝肾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肾衰竭,目前认为,出现少尿的机制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本刊筹编《全国各大医院疑难肝胆胰疾病临床病理资料选集》一书
1985, 1(3): 161-161.
摘要:
<正> 本刊总编辑叶维法教授今年夏初赴福建、江西、浙江、陕西及北京等地讲学时,根据医务人员的要求,考虑筹编本书,以供学习参考之用。采取个案报告形式,每例包括:①较完整的病历摘要;②死前或手术前临床诊断及其依据;③尸体解剖或手术病理检查所见;④病理诊断及死亡原因(存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研究的若干进展
蔡卫民, 马亦林
1985, 1(3): 163-167.
摘要:
<正> 多种病因可造成肝细胞损伤,当其再生不完全时则有纤维组织增生,并导致肝脏的纤维化。近年来胶原的生物化学及组织化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有助于人们从分子水平了解肝纤维化的形成,从而可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在概述肝纤维化一些新的认识基础上,重点讨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机理、诊断及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一、肝纤维化形成的新认识肝纤维化的主要特点为肝小叶或/和汇
慢性肝病患者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发生机制——淋巴细胞体外合成免疫球蛋白的研究
潘伯荣
1985, 1(3): 168-170+191.
摘要:
<正> 肝硬化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常出现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对其发生机制虽有一些研究,但尚未完全明了。本文通过慢性肝病患者末梢血中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观察免疫球蛋白之合成,并与血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作比较,以探讨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发生机制。材料和方法一、检查对象1982年英国皇家医师进修学院胃肠病科收治的慢性肝病22例,其中肝硬化1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8例,皆有典型临床表现,并经活检确诊。此外,还有正常人22例作对照。
抗肝细胞膜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抗-LSP)与肝损伤因果关系的探讨—抗LSP真能引起肝损伤吗?
李铀, 金学源, 叶维法, 杨广笑, 赵武, 谭毓铨, 王少惠
1985, 1(3): 171-172+191.
摘要:
<正>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对抗LSP 与肝损伤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人:测定抗-LSP184例,其中急肝42例,慢肝51例、肝硬化32例,其它疾病19例,正常对照40例。对62例循环免疫复合物(CIC)阳性肝病病人 CIC 中的抗-LSP 进行了测定。对7例行脾切除和/或门腔静脉吻合术的肝硬化病人,进行了脾血和外周血
乙肝病毒感染中类风湿因子的研究
张正, 陶其敏
1985, 1(3): 173-175+192.
摘要:
<正> RF(类风湿因子 Rheumatoid Factor)是机体自身血清中对变性免疫球蛋白所产生的抗体,其本质是 IgM。在 HBV 感染后血清中常常出现 RF,慢性 HBV 感染中更为常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注意到,RF 在某些情况下可干扰 HBV 部分免疫学指标的检测。本文使用较敏感的方法检测HBV 指标,讨论 RF 与 HBV 感染后患者免疫指标和肝损害的关系,并结合有关情况讨论 RF 对 HBsAg 和抗-HBcIgM 检测的影响.
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的比较
姚集鲁, 郑锡澄, 姚春斓, 黄影梨, 刘淑芳
1985, 1(3): 175-176.
摘要:
<正>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是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特异性抗体。它是一种中和抗体,反映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抗-HBs 的检测,可用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象的筛选,以及在接种疫苗后,考核是否发生了免疫应答。我国人群的抗-HBs 平均滴度较低,低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往往不易检出抗-HBs,不能反映人群中的抗-HBs 真正水平。近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浆游离氨基酸的改变
蔡慧芬, 王爱珍, 范宗滂, 蒋滢, 黄美英, 朱赓伯
1985, 1(3): 177-178+192.
摘要:
<正> 血吸虫病是主要累及肝脏的一种疾病。本文使用 DNS—C1荧光反应——聚酰胺薄膜层析法测定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患者和正常人血浆游离氮基酸的组成。然后对每种 DNS—AA 衍生物用 RF—510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定量分析晚血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11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计算支/芳比值(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氮酸+酪氨酸)和甘/丙比值(甘氨酸/丙氨酸),以探讨晚血对若干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105例报告
罗向东, 张禹
1985, 1(3): 178-179.
摘要:
<正> 肝囊肿是肝脏的一种良性占位性病变,本病过去报告较少,原因是不易被发现,确诊较难。近年来随着检查仪器的进展,诊断手段大为改善,本病的发现亦日益增多。本文报告本病105例,均经 B 型超声或(和)CT扫描、放射性核素扫描、γ射线照相、剖腹探查等证实,诊断确凿无疑。临床资料一、性别及年龄:男76例,女29例。<39岁3例,40~44岁3例,45~49岁7例,50~
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对病毒性肝炎22例初步观察
侯干曾, 万涛, 龚瑛, 刘家纯, 陈文锦
1985, 1(3): 179-179.
摘要:
<正> 我院应用高血糖素(Glucagon)-胰岛素(In-sulin)(以下简称 G-I)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22例(其中重型15例)小结如下。一般情况:本组病例均为乙型黄疽型肝炎。男性21例,女性1例,均为成人。存活组平均年龄33·29岁,死亡组30.63岁,p>0.05,无差异。本组重型肝炎病死率为53.33%。剂量及用法:高血糖素1mg,胰岛素10u,10%葡萄糖400ml 稀释后静点,每天一次。直至黄疸指数30u 左右后停药。最长用86天,平均为29.41天。
关于慢活肝高黄疸病例临床诊断和转归的探讨(附136例分析)
韩俊英, 汪承柏, 贺江平
1985, 1(3): 180-181.
摘要:
<正> 目前对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高黄疸病例诊断标准和转归的看法不尽一致,本文回顾性地总结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136例,就上述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临床资料1.实验室资料(1)主要生化指标:136例均有转氨酶(GPT)升高;TTT 阳性;血清总胆红质
236例肝病患者16种血清酶活性测定研究
陈图兴, 方正源, 唐文珍, 王宏娣, 孙宏训
1985, 1(3): 181-183.
摘要:
<正> 近年来,我们对236例临床确诊的各种常见肝病患者同时进行了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氮酶(GOT)、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鸟嘌呤酶(GD)、腺苷脱氨酶(ADA)、醛缩酶(Ald)、乳酸脱氢酶(LDH)、胆硷酯酶(ChE)、单胺氧化酶(MAO)、γ-谷酰转肽酶(γ-G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铜氧化酶(CP)、硷性磷酸酶(AKP)、5′-核苷酸酶(5′-NT)、山梨醇脱
712例肝胆系统疾病γ-谷氨酰转肽酶测定结果分析
崔广山
1985, 1(3): 183-184.
摘要:
<正> 开始应用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时认为主要是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实际上此酶的特异性并不高,为了提高其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对712例肝胆系统疾病的γ-GT 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与221例其它疾病进行比较,结果如下。病例来源:除很少数门诊患者外,其余均系住院病人,均以最后诊断为分析依据。
重型病毒性肝炎333例继发感染的分析
林重庆, 刘国璋, 夏鸿恩, 周天仇, 许家璋, 徐采
1985, 1(3): 185-186.
摘要:
<正> 重型病毒性肝炎(简称重肝)病程中的继发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分析南京军区16所医院自1972年~1982年间收治的333例重肝。其中男性311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63岁,<12岁5例。包括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组)38例占11.4%,亚急性重型肝炎(亚重肝组)139例占41.7%,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组)156例占46.9%。对其继发感染率、发病特点、诱发感染原因等作
心悸、气短及上腹包块
1985, 1(3): 187-188.
摘要:
<正> 病厉摘要李××男,68岁,工人,因心悸气短加重、发现上腹包块三周于1984年4月17日收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20年前,感关节酸痛,劳累时心悸气短,休息后减轻。近4年来有时双下肢浮肿,服地戈辛可好转。三周前“感冒”后心悸气短加重,觉上腹部胀满,自扪有包块,某医院诊断为风心病二尖瓣窄漏,心房纤颇,心衰。因上腹部包块增大较快,为进一步诊断而入我院。既往无可记。久居长春市,无烟
各国医学文摘
1985, 1(3): 189-190.
摘要:
<正> 作者对22名病史一年以上、非活动性酒精性肝硬化伴1期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人,每人每天口服三次醋酸锌200mg,连服七天。对照组按同法服安慰剂。试验期间无何副作用。试验开始及试验第八天采集血样,治疗组的尿素氮及血锌均上升,精神体征明显改善,trailmaking 试
肝病巨著临床肝胆病学近已出版
1985, 1(3): 192-192.
摘要:
<正> 本书系叶维法教授主编,全国82位教授专家分篇撰写,并有美英等国权威学者来稿,全书共160万字,插图200幅,内容丰富多彩,材料新颖充实;既有基本知识最新理论,又有临床诊疗实用技术。是内、外、传染、小儿、中医、肿瘤、检验等各科医务人员的良好参考读
存在于肝细胞性肝癌中的乙型肝炎病毒DNA
曹韵贞
1985, 1(3): 137153.
摘要:
<正> 本文报道分别用 HindⅢ、Bam H1、Taql 消化细胞后,以32P 标记的克隆 adr 亚型 PBR322 HBV DNA 为探针,通过转移印迹分子杂交法检测24例 HCC,6例肝硬化,2例正常肝的肝和肝癌组织和5例 HCC 病例的胰腺组织中的 HBVDNA。24例 HCC 的血清学检测发现9例 HBsAg 阳性(37.5%),1例 Anti-HBs 阳性,1例 Anti-HBs 阳性,余13例全部阴性,组织 HBs Ag 检测显示10例
脾动脉瘤误诊为肝硬化一例
黄玉兰, 姜素椿
1985, 1(3): 170176.
摘要:
<正> 脾动脉癌较为少见,我们所见一例生前误诊为肝硬化,到尸检中才确诊.为了吸取教训,提高诊断水平,现特将其临床经过报告如下。病历摘要患者,女,19岁,北京籍,于1972年2月23日入院。主诉为脾大11年,发热5天,黄疸4天.此次入院前五天,病人开始发热,波动于38℃上下,伴有食欲减退、疲乏、嗜睡等.次日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1971年10月,曾因全身乏力、四肢发颤入北京某医院,查血浆白、球蛋白比值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