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7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关系
Hans Popper, 李铀
1987, 3(4): 171-172.
摘要:
<正> 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地理分布及分子病理学的新近资料,现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进行一次新的总结。简单的回顾HCC是一种常见癌症,全世界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本病。发病率以中国、大洋洲和非洲的撒哈拉地区最高;日本、印度次之,东欧和南欧再次,西欧和北欧及美洲的大部分地区最低。但在美洲也有些高发人群,如东方后裔的美国人。一般高发区的患者平均年龄较轻,肿瘤进展的也较快。3/4以上HCC患者伴有肝硬化。男性发病率高。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与发病
几种较特异的肝癌标志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意义
范跃祖, 伍福乐
1987, 3(4): 173-176.
摘要:
<正> 目前,甲胎蛋白(AFP)仍是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最特异的标志,但尚有10~30%的PHC患者其血清AFP为阴性,35~40%的PHC患者血清AFP测定值<400ng/ml。这些AFP低浓度阳性或阴性PHC以及某些良性肝病患者出现的AFP假阳性,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还需寻找AFP以外的肝癌标志以弥补AFP的不足。本文依据现有的一些国内外资料,试对几种目前较为肯定的肝癌标志,尤其是对AFP低浓度阳性或阴性PHC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胆酸治疗胆石症病人的选择
Tim Nocthfield, 孙连仲
1987, 3(4): 176-177.
摘要:
<正> 所选病人通常限于胆囊内具有小的射线透过性结石(直径<15mm)在口服胆囊造影剂后,胆囊X光像显示为不透明者。射线透过性预示80%的结石可能主要为胆固醇组成的结石。不透明,预示不饱和胆汁可通过胆汁酸治疗而能以进入胆囊。无症状者,无需采用积极的治疗措施。如症状较轻或偶有症状者与年龄较大或兼有其它疾病对比,则采用胆汁酸治疗较手术治疗更为适宜。当然,如果两种疗法均非绝对禁忌时,则应考虑患者自己的选择。治疗6个月以后,如胆囊造影术后显示胆结石直径仍未见小,则应
胆源性胰腺炎
向东, 陈德珍
1987, 3(4): 177-179.
摘要:
<正> 急性胰腺炎是种常见急腹症,往往来势猛、病情重、预后差、死亡率高。急性胰腺炎分类繁杂,病因上可分类为胆源性胰腺炎、酒精性胰腺炎、缺血性胰腺炎和自发性胰腺炎;病理上可分类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临床上可分类为
妊娠与黄疸
宋国培
1987, 3(4): 179-180.
摘要:
<正> 妇女妊娠时其体内环境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肝脏功能及胆红素代谢的因素有: 1.妊娠期内分泌改变卵巢及胎盘产生的激素增加,如黄体酮、孕二醇及其异构体等的增加,可减低葡萄糖醛酸基移换酶活力,阻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 2.妊娠末期肝脏对胆红素的排泄能力
妊娠急性脂肪肝
金振锋
1987, 3(4): 180-182.
摘要:
<正> 妊娠急性脂肪肝系在孕期末三个月出现急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脑、肾、胰、心等组织均有脂肪变性,以肝脏最严重。临床除迅速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黄疸、高氨血症及肝性脑病外,同时亦有胰腺炎、肾功能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常死于肝外因素。病因及病理妊娠脂肪肝与Reye氏综合征同属于微囊泡性脂肪症,肝组织学颇为相似,但因发病的主要因素不同,仔细检查病理亦有差异。
妊娠肝内胆汁淤滞
尤大钰
1987, 3(4): 182-184.
摘要:
<正> 妊娠肝内胆汁淤滞又称妊娠复发性胆汁淤滞、良性妊娠黄疸、特发性妊娠黄疸、妊娠良性复发性黄疸等,是一种妊娠期黄疸。本病由Svanberg(1954)报道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较多病例后,在欧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亚和智利等地均屡有发现,目前已遍布世界各地。Haemmerli报道Zürich大学医院1955~1965年11年间共有妊娠肝内胆汁淤滞15例,占同期分娩总数的0.035%,有关发病率的其他报道,约为0.0125~0.031%。我国首先由胡氏1964年报道新疆地区1例,以后各地报道日增,江氏综合重庆地区3个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
马亦林
1987, 3(4): 184-185.
摘要:
<正>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是指妊娠期间感染各型肝炎病毒而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由于妊娠妇女的新陈代谢旺盛,肝脏负担加重。当妊娠中毒症时又可出现全身小动脉痉挛,使肝实质缺血、缺氧。因而,在妊娠期中特别在后期感染病毒性肝炎,病情常较严重,易发展为重症肝炎。这里略谈几点主要问题,供大家参考。一、发病率一般认为妊娠期并发病毒性肝炎较健康人群为高,据报告其发生率为非孕妇的5.9~8倍,约占妊娠人数0.025~0.08%。其中64%发生在妊娠早期;36%为中、后期。据Schiff报告在妊娠期黄疸中,病毒性肝炎约占40%,国内报告可高达
鸭乙肝病毒基因探针和表面抗原抗体检测系统已制备成功
杨广笑
1987, 3(4): 185-185.
摘要:
<正> 白求恩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维法教授继1982年与日美两国协作,在我国肝癌高发区江苏启东县和广西扶绥县的家鸭中检出鸭乙肝病毒(DHBV)感染后,该所于1986年制备了检测DHBV-D NA的基因探针,并建立了检测DHBV感染的表面抗原抗体系统。用以上手段已对300余只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家鸭,进行了DHBV感染与肝病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并分析了DHBV
胆囊切除术和大肠癌
曾昭时
1987, 3(4): 186-187.
摘要:
<正> 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广为开展的一项手术,近年来有文献报告胆囊切除术后的人群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要综述。一、胆汁酸与大肠癌近20年来,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资料都提示胆汁酸及其代谢产物对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裸鼠在内的动物实验模型已确定了胆汁酸的致癌潜力。皮下滴注脱氧胆酸(其化学结构似致癌剂多环碳水化合物)能直接
胶原蛋白与肝纤维化
王赛西, 孔宪涛, 张国治, 李石
1987, 3(4): 187-189.
摘要:
<正> 对肝纤维化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纯描述阶段,即以形态学观察来证实肝脏结缔组织含量的增加,继而是生理生化学阶段,即将纤维化视为一种动态过程,通过动物实验及细胞培养,提出纤维化是结缔组织的备成与降解代谢紊乱所致,如今此项研究已进入动力学阶段,即通过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胶原的定性定量分析。肝结缔组织由纤维蛋白基质及有关细胞组成,其生化学及组织学特点与其他结缔组织相似。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即是肝组织中的胶原(主要是Ⅰ、Ⅲ、Ⅳ型胶原)含量增加并过度沉积,而胶原沉积所致的肝脏结构变形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因学基础。本文就有关胶原蛋白的结构特征、生化特性、在纤维化肝脏的含量及分布特点,将近
肝纤维化血清检测方法的评价
殷蔚荑
1987, 3(4): 190-192.
摘要:
<正> 肝纤维化是肝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慢活肝进展并成为肝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缔组织代谢活动的程度,许多并发症也直接与纤维化有关。目前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多采用肝组织学检查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其创伤性、穿刺部位的局限性以及难以进行动态观察而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无创伤性、简单易行、能反应整个肝脏而又不受其它全身状况影响的血清学检测指标。有关肝脏结缔组织的组成已是十分清楚,人们试图从肝纤维化时结缔组织的改变来寻找肝纤维化血清诊断指标,有关的材料
用单克隆抗HBcAg抗体对慢性活动型肝炎时HBcAg的形态学观察—并与多克隆抗体比较
朱纯吾, 张士敏, 程淑秀, 杨列璞, 孙枫
1987, 3(4): 193-194+227.
摘要:
<正> 用单克隆抗体研究乙型肝炎时HBV的几种抗原在肝组织内的定位,形态学及其与肝组织病变和临床表现的相互关系,国内正在开展中。本文对乙型肝炎慢性活动型46例肝组织用单克隆抗HBcAg抗体,ABC法作组织化学检测,并与多克隆人抗HBcAg抗体检测相比较。单克隆抗体染色背景清晰,非特异性染色低,提高了染色质量。本株单克隆抗体检测之阳性率与多克隆抗体基本一致。HBcAg阳性细胞可表现为胞核型,胞
纤维胆道镜393次在胆道外科的应用价值
黄大熔, 田伏州, 巢振南, 金钖礼, 张丙印
1987, 3(4): 194-195+202.
摘要:
<正> 纤维胆道镜(胆镜)检查是胆道疾病术中和术后重要的诊治手段之一。术中应用胆镜检查,不仅可以降低残石发生率,避免盲目探查所致的并发症,对不能直视探查的胆总管下端和肝内胆管病变尚能明确诊断和进行处理。术后应用胆镜取出残石、蛔虫,使再手术率明显下降。对术后近期发作、临床处理棘手的重症胆管炎,利用胆镜取除残石或置管胆道外引流,可以治愈病人或使病人度过急性期,择期进行确定性的外科治疗。本文拟就1981年2月至1987年3月,我科利
肝性脑病854例诱发因素及治疗转归
叶红军, 张书东, 张蓉, 王连富
1987, 3(4): 196-198+227.
摘要:
<正> 肝性脑病是晚期肝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它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综合病征。本文对肝性脑病854例的诱因及治疗转归略作分析及探讨。临床资料:本组854例中,男性682例(79.86%),女性172例(21.14%),二者之比呈3.79∶1。原发病中肝硬化(主要为坏死后性肝硬化及小结节性肝硬化,少数为胆汁性肝硬化)499例(58.43%),急性或亚急性
肝区段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附100例报告)
刘浔阳, 沈立荣, 刘恕, 张时绥
1987, 3(4): 198-199.
摘要:
<正> 我科自1977年1月至1987年1月,对100例肝胆管结石施行了肝区段切除术。现将我们的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全组100例,初次胆道手术60例,再次胆道手术40例。结石可分为两型:单侧型:结石局限于左右肝管的一侧65例,此型中属左型者56例,右型9例。双侧型:左右两叶均有结石共35例。狭窄情况可分为四型:左肝管及其分枝狭窄64例,右肝管及其分枝狭窄16例,肝门
胎肝细胞输注对肝病患者某些肝功能的影响
张永新, 田庚善, 赵树馨, 张国庆, 于岩岩, 林琳, 张敬宇, 李翠芳, 赵进荣, 朱丽华
1987, 3(4): 199-201.
摘要:
<正> 为了进一步了解胎肝细胞(FLC)在受体体内的作用,我们选择了病情稳定的病人进行了FLCT,并在输注前后,对于病人的肝功能改变进行了动态观察和交叉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肝内占位性病变70例细针穿刺吸引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
贾振庚, 潘瑞芹
1987, 3(4): 201-202.
摘要:
<正> 近年来,我们对B型超声或CT扫描发现70例肝内占位性病变进行了细针穿刺吸引细胞学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对象:男55例,女1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1岁。B型超声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者55例,CT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者15例。单发肝占位病变者54例,多发占位病变者16例。甲胎蛋白(AFP)阳性者30例,阴性者40例。占位病变最小者1×1×0.8cm;最大者8×10×9cm;腹部能触及肝内肿块者15例。临床诊断原发肝癌44例;肝转移癌15例;肝囊肿3例;肝脓肿5例;肝血管瘤3例。
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与心房肽关系的初步探讨
褚行琦, 张得希, 宣诗孝, 王德增, 陈继龙, 厉芝瑞, 李国彤, 尤传一
1987, 3(4): 203-204.
摘要:
<正> 肝硬化腹水形成机理之一是患者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增高。最近国内外报告心房肽(ANP)有抑制PRA-AⅡ-Ald分泌作用。因此阐明和研究这二个系统在肝硬化腹水时的变化,将对肝硬化腹水形成机理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为此,我们对本院2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了血浆PRA,AⅡ,ANP的测定,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来源与方法研究对象:26例肝硬化患者中男性22
120例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抗HBcIgM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饶文淑, 尤大栋, 张士敏, 李晖
1987, 3(4): 204-206.
摘要:
<正> 有关抗HBcIgM的检测方法及对急性和隐匿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已有不少报道,但研究对象多限于临床诊断。本文对120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抗HBcIgM与生化、病理改变、HBeAg及肝组织中HBcAg和HBsAg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984~1985年住院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全部病例均行肝穿刺取肝活组织检查,肝组织学诊断慢性迁延型肝炎(CPH)5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
99mTc-依替菲宁胆囊胆道显像的评价
尹树坤, 丛元之
1987, 3(4): 206-208.
摘要:
<正> 99mTc-依替菲宁(EH1DA)肝胆核素显像已成为临床诊断肝、胆疾病的重要手段。我院于1986年1月~1987年5月用99mTc-依替菲宁行肝、胆显像共观察105人。被检查者是以症状、体征、手术、组织学诊断及追踪随访做为最后诊断依据,全部病人中没有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资料与方法进行胆囊、胆道核素检查的105人均系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疑似急、慢性胆囊炎、先天性胆道畸形及肝内、外黄疸者。使用美国Technicare公司Omega500型照相机,99mTc-EHIDA剂量为3~5mci,静脉注射后立即行动态显像,分别行1、5、15、30、60及120分钟摄影。拍照完第5张后行脂肪餐,共照6张。显像剂静脉注射后多被肝脏多角细胞摄取,并由肝细胞分泌,经胆
B型超声引导治疗肝胆胰疾病的作用
王孝华, 巢振南, 金锡礼, 王长俊
1987, 3(4): 208-209.
摘要:
<正> 我科从1983年12月~1986年6月应用B超引导治疗各种肝胆胰疾病48例,效果满意,现予以报告。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男29例,女19例。年龄9~80岁。病史1天至半年。各类疾病见附表。二、方法:先用AlOKA SSD-250型实时超声仪,探头频率3.5MHz诊断。确诊后根据不同疾病采取相应引导治疗:①肝脓
成人甲型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和重叠感染—50例临床分析
罗晓梅, 张志贤
1987, 3(4): 209-211.
摘要:
<正> 我国甲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继段恕诚于1981年报道2例小儿患者之后,有关报道日渐增多,然多属对小儿患者的探讨。本文收集50例成年男性病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观察对象:1983年3月~1985年9月共收治成年男性病毒性肝炎377例,经血清学证实为甲肝、乙肝、巨细胞病毒感染、甲+乙+巨、乙+巨、甲+乙6种感染组合形式,其中甲乙肝二重感染50例,占同期收治肝炎病人的13.26%,年龄13~55岁,其中18~50岁43例占86%,病程48天~9个半月,多数为2~3个月,短于半年者44例占88%。二、血清学检查:50例患者均检测HBsAg(RPHA)、抗-HBs(SP-RIA)、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
胰高糖素—胰岛素疗法治疗各型重型肝炎疗效分析
宋喜秀, 朱安今, 王业东
1987, 3(4): 212-213.
摘要:
<正> 我院应用胰高糖素-胰岛素疗法(以下称G-I疗法)治疗各型重型肝炎50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中15例患者血胰高糖素、胰岛素检测结果,对其疗效分析如下: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984年全国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重型肝炎(包括慢性活动型肝炎重型,以下称慢活肝重型)诊断标准。男41例,女9例;<13岁者1例,13~50岁36例,50岁以上者13例,最大者70岁,HBV感染率为98%。存活20例(40%)死亡30例(60%),急性重型肝炎3例,均存活;其中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
右下腹痛、消瘦、衰竭
张禹
1987, 3(4): 213-215+212.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者,男,69岁。因右下腹痛月余,于1985年3月11日入院。自1985年2月5日起,不明原因出现右下腹隐痛并逐渐增重。2月11日作钡剂灌肠造影,示回盲部占位性病变。3月6日作结肠镜检查,发现横结肠中段、结肠肝区及回盲部各有一约0.5×0.5cm息肉,无蒂。将息肉夹除,病理报告为息肉样腺瘤。后仍有右下腹痛,并有纳差,乏力和体重下降。1958年患病毒性肝炎,后形成“慢迁肝”;1962年患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目前病情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八项标志检测的临床意义
王广济, 曾翔蓉, 密广文, 王朝栋, 王文余
1987, 3(4): 216-216.
摘要:
<正> 本文报告310例各类型乙肝病毒八项标志的检测分析结果。(一)被检血清:急性乙型肝炎(急肝)6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90例,慢性迁延型肝炎(慢迁肝)160例。诊断按1984年全国南宁会议诊断标准。
多发性肝潴留囊肿一例
周忠义, 董其龙
1987, 3(4): 217-218.
摘要:
<正> 肝潴留性囊肿临床上较少见,易被误诊。现将我们遇到一例报道如下: 女,63岁,从1982年元月份开始无明显诱因食欲减退、乏力、体重减轻,上腹部隐痛不适,无恶心呕吐及畏寒发热,2月25日因上腹疼痛加重,检查发现上腹部有一巨大包块,于1982年4月1日入院。患者自1954年以来常有上腹隐痛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生育过2男均健在。体格检查体温36℃,脉博76次/分,呼吸20次/分,
肝枯否氏细胞肉瘤一例报告
杨维弟
1987, 3(4): 218-219.
摘要:
<正> 患者翟××,女性,63岁,因右季肋部针刺样疼痛伴发烧20天,当地医院经抗炎、止痛、镇静治疗效果不佳,全身情况日差,于1986年4月12日入院(病案号57910)。查体:T38~39.5℃,P120次/分,BP14.7/8.0kPa(110/60mmHg),呈发热痛苦病容,全身衰竭明显、右季肋部轻度水肿,6~8肋间有明显压痛及叩击痛,肝于肋缘下约4cm,质中等硬度,触痛明显。腹平软,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8~88.8×10~9/L(78000~88800/mm~3),中性粒细胞88~93%,可见中毒颗粒, 血红蛋白105g/L(10.5g%),黄疸指数7单位,GPT100单位以下,尿三胆正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利用肝穿导丝从T管置营养管
李笃妙, 吴心愿
1987, 3(4): 219-219.
摘要:
<正> 对胆道术后因各种原因引起进食障碍的病人的处理,临床上有时比较困难,仅靠静脉补液往往得不偿失,而鼻胃管又不能长时间保留,静脉高营养在大多数基层医院也尚未广泛应用。我们利用经皮肝穿刺用的导丝,为有置T型管引流的胆道术后进食障碍患者3例,从T管插入硅管到12指肠远端灌注流质,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评肝胆疾病空前优秀巨著《临床肝胆病学》
何健村
1987, 3(4): 219-221.
摘要:
<正> 《临床肝胆病学》是中外九十位教授专家的集体智慧结晶,国际间科学家精心协作的重大成果,曾荣获优秀科技图书评选一等奖。由我国著名肝病专家叶维法教授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重印。全书160万字,插图二百余幅。出版不久,被竞购一空,可见为广大读者所欢迎。本书的出版对广大内、外、儿、传染、肿瘤、中医以及病理、检验、显象诊断等各科医务工作者是一部高级参考书。我以喜悦的心情阅读
硬化疗法在内外科治疗门脉高压引起出血的价值
表增贵
1987, 3(4): 221-221.
摘要:
<正> 作者以最近四年因门脉高压引起消化道出血的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8例是食道静脉瘤出血,对入院当时出血停止的病例施行硬化疗法,继续出血的病例用食道胃三腔管气囊压迫止血,经过一个时期压迫止血后施行硬化疗法,无效的病例手术上血。88例中存活1个月以上者65例(74%)。其余26例是因胃炎、胃静脉瘤等出血,存活1个月以上者16例(61%)。出院后对再次出血病例,进一步做硬化
急性胰腺炎的新疗法
吴秀华
1987, 3(4): 221-222.
摘要:
<正> 一般认为,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死亡原因是多脏器的损害。为了提高治愈率,作者对使用抗胰蛋白酶制剂的方法,根据临床和实验室的检查进行了研究。方法:作者用5%D.C.A给雄性杂种犬的主胰管内以逆流法制作出血性胰腺炎。然后,持续静注及/或腹腔内直接注入抗胰蛋白酶制剂,动态地观测血及腹水中各种胰酶
肝肿瘤的经皮无水酒精注入疗法 孙伯麟
孙伯麟
1987, 3(4): 222-222.
摘要:
<正> 迄今,以肝癌为主的肝肿瘤治疗方法,第一代为化疗,第二代为肝切除和肝动脉栓塞,而经皮局部注入酒精(PEIT)和经皮门脉注入酒精(PPEE)并行肝动脉栓塞则为第三代疗法。PEIT在超声引导下施行,充分局麻肝脏包膜后,用22G PTC针刺入肿瘤内,注入99.5%酒精2~3ml。PEIT的适应症:肿瘤直径在3cm以下不超过两个。不能作肝动脉栓塞时,直径在5cm以下。血小板3万以上,出血时7分以下,肝包膜前方不得有大网膜,以免出血。作者治疗了40例,
门脉高压的胃病变:炎性胃炎或充血性胃病?
孙成刚
1987, 3(4): 222-222.
摘要:
<正> 本文报道了一组127例患肉眼可见的胃炎病人的发病率及其自然病史,这些病人均伴有各种病因所致的门脉高压。其中65例(51%)经内镜检查发现胃炎,主要有两种类型,28例患有严重的或持续性胃炎,引起临床上有意义的出血80次,占所有出血来源的25%,余者为轻度胃炎。胃炎的发生似与肝病的严重性或肝静脉楔压上升程度无关。合并胃炎与否,与年龄、性别及所服药物间无大关系。在胃炎病人中,平均随访期和平均硬化疗法次数有显著不同。在7例手术病人的全层胃活检和11例尸解标本显示粘膜下静脉
珍贵的经验荟萃——《全国各大医院肝胆胰疑难病案选》一书读后感
叶如美
1987, 3(4): 223-223.
摘要:
<正> 由白求恩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维法教授主编的《全国各大医院肝胆胰疑难病案选》一书已由南昌市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们医务界的喜讯,我有机会读到这部书,感到非常高兴,收益不少,感慨尤深。本书是由161家大单位、662位医师撰写,数十位专家审阅的医学著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书内容丰富多彩,分析683例疑难病案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大多数是误诊误治可引以为戒的沉重生动的教训,为一般书藉见不到的具体实
血清胆酸含量对判断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意义
王连富
1987, 3(4): 223-223.
摘要:
<正> 本实验采用通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76例肝硬化患者的总血清结合初级胆酸,并比较了血清胆酸含量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对判断预后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血清胆酸浓度与肝硬化病人的死亡率的相互关系比常用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如计数连续试验、腹水形成、白蛋白、假胆硷酯酶、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营养状态等关系更密切。血清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