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0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C型肝炎及E型肝炎的研究进展——非甲非乙型肝炎及血传染性疾病国际会议综述
陶其敏, 陈伟然
1990, 6(2): 59-61+112.
摘要:
<正> 国际NANB肝炎及血传染性疾病会议于1989年9月在日本东京举行。本文就这次会议所报道的有关NANB肝炎的研究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一、E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动物学实验现在已从世界许多地区的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了肠道传染的NANB肝炎病毒。该病毒已被暂时命名为E肝炎病毒(HEV)。由HEV感染引起的肝炎称为E型肝炎。HEV的直径平均为32~
大肠杆菌合成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研究 HBcAg基因在大肠杆菌内和膜上表达
黄耀煊, 邬光惠, 倪丽平, 任艳莉, 段陵浔, 贾克明
1990, 6(2): 62-63+115.
摘要:
<正> 前言乙肝病毒c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的研究,国内外近年来有多篇报道。近有学者提出乙肝核心抗原(HBcAg)的前c区(PreC)可能为HBcAg分泌所必须,它使后者嵌合在肝细胞膜上成为靶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而造成肝细胞的损伤。本文将为HBcAg编码的c基因分别和载体pUR222及pⅠN-ⅡC重组得到重组质粒pHW202和pDC022,分别
印度及意大利等国科学家要求与叶维法教授协作肝病科学研究
1990, 6(2): 63-63.
摘要:
<正> 国际肝病学术交流大会前任会长、白求恩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建人、名誉所长叶维法教授九年前曾与日本美国科学家协作研究DHBV及其所致肝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论文3篇已在美国日本医学杂志发表。4年前与法国科学家协作研究DHBV病毒学。去年年初苏联教授要求互换研究人员。西德药厂要求协作开发肝病治疗新药。今年印度基础医学科学研究所THYAGARAJANS教授要求协作研究印度家鸭肝癌的病原问题。意大利Turin Merlo大学教授要求协作研究肝病的发病机制。
肝癌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T细胞亚群NK、ADCC效应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郭亚军, 吴孟超, 刘广洛, 刘新垣
1990, 6(2): 64-66+115.
摘要:
<正> 目前,在肿瘤学研究中已注意到宿主对肿瘤能够产生不同形式的免疫反应,其中淋巴细胞、NK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晚近资料亦表明肿瘤局部免疫反应直接反映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状态。但迄今有关肝癌的研究不多。尤其对宿主外周血和癌组织中细胞免疫反应变化规律和相关性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宿主免疫功能变化对肝癌发展扩散的影响和寻找能够反映宿主免疫状态的敏感指标,我们对64例肝细胞癌(HCC)病人进行了研究。
肝癌细胞及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研究
刘厚钰, 周信达, 陈蕙珠, 黄耀星, 闻玉梅
1990, 6(2): 66-67.
摘要:
<正> 为研究我国肝癌患者癌组织与乙肝病毒的关系,我们对10例肝癌组织及肝癌传代细胞系(PLC/PRF/5),以及1例HBsAg阳性肝炎尸肝及1例HBsAg阴性尸肝进行了核酸分子杂交,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的治疗研究
张玲霞, 皇甫玉珊, 方景森, 朱传琳, 韩俊英, 葛安平, 李迎新, 张晓凌, 赵树芝, 马淑芳, 刘西秦, 杨晓晋
1990, 6(2): 68-70.
摘要:
<正> 本文对近3年住院的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CAH)261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分成5组,经1~6月治疗后,肝功复常率达45.9%,比1984年以前的23.4%有显著提高(p<0.01)结果提示:根据病人全面情况选择中西药物治疗极为重要。
钙通道阻滞剂对肝硬化门脉系血流动力学及食管曲张静脉压力影响的研究
狄剑时, 权启镇, 李心民, 徐俊, 张志坚, 于俊基
1990, 6(2): 70-72.
摘要:
<正> 近年来采用血管收缩剂及β-阻滞剂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防治食管曲张静脉出血具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多,限制了临床广泛应用。我院于1987年开始用脑益嗪、汉防己甲素对肝硬化病人进行治疗,并以心得安作对照观察门脉系血流动力学和食管曲张静脉压力变化。
乙型肝炎150例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无创性检查的研究
朱美伦, 吕福田, 谭庚发, 徐化潮, 杨建营
1990, 6(2): 72-75.
摘要:
<正> 本文采用无创性检查法,对150例乙型肝炎进行了8项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乙肝病人绝大部分心搏出量,心搏指数、有效血容量、总周阻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微循环半更新率亦低于对照组。微循环半更新时间、微循环半滞留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延长。全血粘度除慢活肝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外,其余
HBsAg HBeAg和抗-HBc三项阳性乙肝患儿的HBVM和肝功能的随访观察
谢重, 邹伟, 杨俊文, 袁峥嵘
1990, 6(2): 75-77.
摘要:
<正> 我们对HBsAg、HBeAg及抗-HBc三项同时阳性(简称三阳)的乙肝患儿93例于出院后随访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和肝功能,在随访时加测血清多聚白蛋白受体(PHSA-R),观察HBVM的转归和PHSA-R存在情况,以及二者对肝功能的影响。兹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国人胆石胆汁和血清中多种元素的分析与胆石成因的探讨
吴硕东, 陈淑珍, 余云, 王杰, 郭世盛
1990, 6(2): 77-78.
摘要:
<正> 本实验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简称ICAP)。对国人胆石,胆汁和血清中26种微量金属和非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以期探讨与胆石症的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与HBV血清学标志关系的研究
葛安平, 王业东, 朱传琳, 张玲霞, 尤大栋
1990, 6(2): 79-80.
摘要:
<正> 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上前S2区及其所编码的蛋白(前S2蛋白)的研究已成为HBV的新课题。认为它与HBV的感染和复制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分析前S2蛋白与HBV血清学标志的关系,我们采用酶联法检测了83例(166例次)各型乙型肝炎活动期和恢复期血清前S2蛋白水平,同时与血清HBsAg、HBeAg、PHSA、HBV-DNA及ALT进行了比较,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急性和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前S蛋白表达的意义
高润平, 张清泉, 张永源, 郝连杰
1990, 6(2): 80-82.
摘要:
<正> 据认为,前S蛋白与HBV复制有密切的关系。近有人提出前S1蛋白不能做为HBV复制的标志。本文进一步阐述前S蛋白与HBV复制的关系,并就前S蛋白与HBV2的关系及其与慢性肝病预后联系加以论述。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和病毒复制相关性的研究
王安, 王麟士, 裴琇, 刘金星, 尹德祺, 曹鸿缙
1990, 6(2): 82-84.
摘要:
<正> 本文应用单克隆抗-前S2酶联免疫法检测前S2蛋白,探讨其与HBV复制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在乙肝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前S2蛋白在HBV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浆内中分子物质含量的观察
田惠英, 卢丽英, 崔广山, 翟岵生, 王恒
1990, 6(2): 84-85.
摘要:
<正> 我所对320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血浆内中分子物质浓度的测定,并观察了其与患者血浆白蛋白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病例选择:按南宁会议诊断标准,320例肝病患者中慢性迁延型肝炎42例,慢性活动型肝炎163例,其中94例经肝组织活检确诊。肝硬化失代偿期115例。方法:采用第一军医大学改进的氏紫外吸收法测定血浆内中分子物质含量。
血清内中分子物质检测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丁晓红, 曹文娥, 杨镇江, 赵素艳, 王铁丹, 肖应庆
1990, 6(2): 85-86.
摘要:
<正> 目前国内外对分子量在300~5000Dalton之间的所谓中分子物质(简称中分子,MMS),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为此,我们对60例正常人和各种肝病患者113例进行了血清中分子物质检测,并与血清氨基酸支/劳比值进行比较,以探讨中分子物质与血清氨基酸在肝病中的相互关系,了解不同肝脏疾病时中分子变化特点及本质,以作为诊断和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新指标,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门静脉栓塞诊断的初步探讨
杨大明, 孟宪镛, 徐克成, 成建萍
1990, 6(2): 86-87.
摘要:
<正> 门静脉栓塞(PVT)可由许多因素引起,临床诊断甚为困难。以往常依赖血管造影;近年应用B型超声、CT等非侵入性方法,也能作出正确诊断。本文总结和分析我院自1986年1月至1988年6月期间诊断的21例PVT病人资料,探讨其病因和诊断,着重评价B型超声和CT诊断PVT的价值。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
朱菊人, 张玉珍, 郭士杰, 傅丽娜, 贾宝山, 李玉渠, 李红旗, 胡安常, 王振亭
1990, 6(2): 88-89.
摘要:
<正> 本文对16例无外科手术条件的肝硬化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了部分脾栓塞治疗,现总结如下:
150例肝组织学和生化、免疫对照检查的几个问题讨论
苏先狮, 万克清, 郑宣鹤
1990, 6(2): 89-91.
摘要:
<正> 本文报道我院近年来通过肝穿刺活检确诊为急性肝炎29例,慢性迁延型肝炎26例,慢性活动型肝炎60例,重症肝炎10例,肝硬化15例,肝癌10例,结合临床常见的几个问
肝硬化患者120例的血气分析
何锡喜, 张仙罗
1990, 6(2): 91-92.
摘要:
<正> 肝硬化患者经常出现酸碱平衡紊乱和低氧血症,其发病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我们对12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血气和酸碱平衡指标的测定,将结果分析如下:
无创影象、腹腔镜、动脉造影对肝癌的诊断
胡启文, 吴积炯
1990, 6(2): 93-94.
摘要:
<正> 作者对82例B超检查提示的肝癌病人行腹腔镜检查及肝动脉造影,最后确诊肝癌78例、肝血管瘤1例、肝硬化2例及慢活肝1例。78例肝癌中,各种检查方法对肝左右叶病灶发现率各不相同,尤其是对非主瘤所在肝叶病灶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应用肝血流图监测心得安降低门脉压力疗效的观察
张安忠, 赵洪涛, 李延伟, 杨广杰, 史进军
1990, 6(2): 94-95.
摘要:
<正> 我院自1988年以来应用肝血流图监测了58例各类肝病患者口服心得安前后门脉压力变化,以判断其疗效。材料和方法检测的58例中肝硬化18例、慢性肝炎16例、乙肝病毒携带者8例及脂肪肝9例,以上病例均经肝脏活检。病理证实。肝癌7例经B
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癌
张陪明, 刘品成, 万礼仪, 周伟
1990, 6(2): 95-96.
摘要:
<正> 近年对胆管癌前病变以及可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受到重视,本文对88例肝内结石行肝叶(段)以上肝切除标本中发现4例肝内胆管癌与同期手术的257例原发性肝癌病例中发现的肝内胆管癌19例,进行了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比较,试图对肝内胆管癌与肝内结石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讨。
原发性肝癌71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与分析
李贤卓
1990, 6(2): 96-98.
摘要:
<正> 近5年来,笔者使用OLYMPUS GIFK2型上消化道纤维内镜检查患者2911例,其中原发性肝癌71例(占总检人数的2.44%)。内镜观察到这些肝癌患者的上消化道均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现将所见
胆道疾病71例厌氧菌感染分析
吴力群, 崔自介, 杨金镛, 吕文和, 吕秀文
1990, 6(2): 98-99.
摘要:
<正> 本文对近2年来71例胆道疾病手术病人的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分析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标本收集①术中用无菌注射器直接穿刺胆管或胆囊抽取胆汁;②胆总管T型管引流者于拔管前无菌操作下经夹闭的T型管抽取胆汁。抽取胆汁后立即将针头插入无菌橡皮塞内速送检。
磁场、耳压配合高脂餐治疗胆石症
周义生, 王宪华, 陶开武, 张沪生, 刘宏清, 黄兴鼎, 曾繁清, 谷萤红, 张晴川
1990, 6(2): 100-101.
摘要:
<正> 我院1987年4月至1989年元月应用磁场、耳压配合高脂餐治疗各型胆石症54例,收到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胆石症54例,男13例,女4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43岁。胆囊结石33例,胆总管结石3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0例,肝内胆管结石8例。平均治疗2个疗程。用XCL型磁疗机(武汉市电子仪器厂制)。磁头静场3500GS,旋转磁场800
磁疗胆结石的作用机制
贾彦
1990, 6(2): 101-101.
摘要:
<正> 我校医院用磁疗治疗胆结石效果较明显,现对此疗法的机制作一初步探讨。线圈在电流通过时,由于各圈电流的相互吸引使此线圈收缩。停电时线圈又伸展开来。如用一交变磁场作用于线圈,则线圈将不停地收缩和伸展。物体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其分子电流作有规则的排列,形成物体的表面电流,和一个通电流的线圈一样也产生收缩。如同一交变磁场作用于物体上,此物体也将不停地收缩和伸展。
重症急性胆管炎与肝肾综合征(附22例分析)
曾志良, 周忠生, 胡祥凤, 魏尚典
1990, 6(2): 101-102.
摘要:
<正> 我们共收治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并发肝肾综合征(HRS)22例,本文结合病例就ACST并发HRS的机制,诊断与治疗作初步探讨。临床资料一、诊断标准我们参照周子成的诊断标准拟定下列4条为本组诊断标准。①按1983年重庆会议标准确诊为ACST且有肝功能损害;②有少尿或无尿及氮质血症;③有低钠血症;④排除原发性肾疾患及肾前性氮
临床不能诊断的慢性迁延性肝炎(附50例肝穿刺病理检查)
戴希真, 张道明, 张岚, 赵敏, 徐邦宁
1990, 6(2): 103-104.
摘要:
<正> 慢性迁延性肝炎(下简称CPH)患者临床较多见,常因肝炎接触史含混不清、缺乏特异体征,肝功能正常,部分患者长期不易明确诊断。兹将我院经Menghini型快速肝穿刺针活检病理证实的CPH而临床及实验常规检查又不能诊断为CPH者50例加以分析。
血清HBV-DNA的检测在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中的意义
吴文漪, 周广华, 姚福宝, 叶荷青
1990, 6(2): 104-105.
摘要:
<正> 作者在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中,应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血清HBV-DNA,观察此项检测对预测母婴传播后果方面所显示的作用,是否比HBeAg检测更为直接和敏感,并观察这些产妇的新生儿接受免疫预防的效果,从而对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措施作出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肝病时血清维生素B12测定的临床意义
刘志发, 陈百川, 卢妙如
1990, 6(2): 105-106.
摘要:
<正> 肝脏是储存维生素B12(VitB12)的主要器官,急慢性肝损伤时均可见血清VitB12的升高。本文报告应用蛋白竞争放射分析对91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VitB12进行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肝病患者血浆皮质醇及其尿中代谢产物的变化
卜湘, 龙见方, 贺兴鄂
1990, 6(2): 106-107.
摘要:
<正> 肝脏是许多重要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也是激素降解、排泄和转化的主要部位。肝病时,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可使皮质醇代谢引起紊乱。我们观察了65例肝病患者血浆皮质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和尿17-酮类固醇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拉萨市甲型肝炎报告
姜美君, 王兆平, 李红兵, 郭开瑜, 韩超群
1990, 6(2): 107-108.
摘要:
<正> 1979年西藏肝炎普查,3968份血清中抽100份查甲肝抗体,阳性率为87.5%,在全国水平之上,说明西藏地区也有甲肝流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自治区防疫站从1987年6月~11月底半年内收集病毒性甲型肝炎资料完整的35例,报告于下:
贫血、水肿、腹水、低蛋白血症
张禹
1990, 6(2): 108-109.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者,男,3岁。因全身水肿2个月余入院。患儿平素纳差,进食较少,2个月前出现下肢水肿,呈进行性加重,并波及到上肢和躯干。曾在某医院检查,发现有低蛋白血症和贫血。个人和家族史无特殊。
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脐瘘误诊为卵黄管囊肿感染一例
许建伟
1990, 6(2): 109-110.
摘要:
<正> 患者女,67岁。因持续性中上腹部隐痛阵发加剧5日,脐孔出脓1日就诊。腹病逐渐加重并局限于脐周。3日后以脐为中心形成直径5cm的硬性肿块,皮肤无红肿,近1日来脐孔自行流出黄色粘稠脓汁约30ml。得病后精神食欲欠佳,低热,大便如常。既往有胃病史30年。每由饮食不节而诱发。发作时疼痛不剧,偶向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无返酸嗳气史,未曾治疗。无脐孔溢脓溢液史。
肝性脊髓病(附50例国内文献复习)
王仲会, 袁汝根, 郑传惠
1990, 6(2): 110-111.
摘要:
<正> 肝性脊髓病是慢性肝病晚期的一种神经系统表现,临床少见。本文收集国内文献44例和我院6例,共50例做一分析。男47例,女3例,男女之比为16.7∶1。国外报道年龄多在30~60岁,国内30~60岁占86%,与国外相似。
多发胆囊腺瘤伴发胆囊结石一例
谭家忠, 徐明谦, 高庆礼
1990, 6(2): 111-112.
摘要:
<正> 女性患者,48岁。以胆囊炎胆石症于1986年7月2日住院。患者6年来经常右上腹绞痛发作,阵发性加剧,向右肩放射;伴恶心呕吐,进油腻食物时易诱发,无发冷发烧及皮肤巩膜黄染现象。曾多次胆囊造影不显影。两年前B型超声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用非手术疗法一年无效,胃纳甚差,体重减轻9公斤。
肝管前浆液腺囊肿一例
吴新军
1990, 6(2): 112-112.
摘要:
<正> 女,45岁,工人。上腹痛伴呕吐20天、黄疸7天入院,无畏寒、发热,上腹呈阵发性绞痛,呕吐胃内容物及胆汁。曾有“胃病”史多年。查体:T36.8℃,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叩听诊正常,腹平、剑突下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血胆红素显著增高,肝功能损害,B超示胆囊球形,71×62mm大小,壁稍厚;左右肝管扩张,16至18mm;胆总管22mm,
胆囊结石致胆囊壁异物肉芽肿一例
韩爱军
1990, 6(2): 113-113.
摘要:
<正> 胆囊结石引起囊壁异物肉芽肿性病变少见,现将本院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60岁,12年来常因进食高脂饮食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及不适,两年前上述症状加重,并有尿黄及巩膜皮肤黄染,食欲下降,肝功能异常等,经治疗可缓解。7天前上述症状突然加剧,右上腹持续烧灼痛,并出现尿黄及皮肤黄染。B超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手术见胆囊及胆总管结石共30余枚及少许泥沙样结石,鸽蛋大至米粒大不等。胆囊底、体部有1个6×3×3cm~3菜花状肿物,疑为胆囊癌。肝呈灰绿色细颗粒状外观,质硬。
以蝶窦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肝癌一例报告
陆子谦, 吉健玲, 刘新民
1990, 6(2): 113-114.
摘要:
<正> 患者,男,52岁,1985年7月20日左右开始自觉右眼突出、活动不灵,伴有眶周疼痛。约40天后出现右眼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眼球运动明显受限,并鼻衄4次,于同年9月21日入院诊治。否认肝病史。查体:一般状态尚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眼球向前突出,眼睑下垂不能上举,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眼球向各方向运动受限,视野缩
双胆囊双胆管畸形一例
邵茂亭, 马建群, 胡世平, 李宗山
1990, 6(2): 114-114.
摘要:
<正> 双胆囊双胆管畸形存临床上极为罕见,兹报告一例如下: 王某,25岁,男性,因上腹部持续性疼痛2天,于1988年6月8日入院。两天前饮酒以后,突然感右上腹不适,继而持续性钝痛,无放射痛,进食以后加重,伴恶心,未呕吐,大小便正常,经注阿托品无效果而收入院。10年来经常间竭发作性上腹痛。查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一般情况尚可,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淋巴结及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发现,腹平软,肝脾未扪及,剑突下偏右有压痛,胆囊不大,Murphy氏征阴性,脊柱四肢无异常。Hb120.7g/L、WBC5.423×10~9/L,NO.7,LO.3,血清淀粉酶42u,尿便常规正常,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