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实验性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童平, 王永怡
1992, 8(1): 1-2.
摘要:
<正> 肝纤维化是各型病毒性肝炎和某些肝病病理生理进程中的一部分;是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站。对肝纤维化诱导方法和实验模型的研究,可增加我们对肝纤维化形成的病原学机制的了解;并为防治肝纤维化提供启示。本文就国外制作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进展加以综述。
γ-谷氨酰转肽酶作为肝癌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刘海林, 徐志林, 段芳龄
1992, 8(1): 3-4.
摘要:
<正>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有二种类型:一是膜结合酶,位于细胞膜上;二为“可溶性”,存在于细胞浆内。γ-GT在体内分布很广,以肾脏含量最高,胰腺次之肝脏第三。其功能是催化γ-谷氨酰肽中γ-谷氨酰基向各种氨基酸、肽链的转移,参与γ-谷氨酰循环和谷胱甘肽的水解。在肝脏,γ-GT主要位于枯否氏细胞、门脉周围血管和胆管内皮细胞,正常肝细胞γ-GT为阴性。胎肝和肝癌组织γ-GT活性
肝性皮层盲
王仲会, 赵雅琴, 郑美英, 康建利
1992, 8(1): 4-5.
摘要:
<正> 肝性皮层盲是指肝昏迷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双目失明,不留后遗症的一种特殊临床表现。近年国内开始报道。为引起临床医生对本症的认识和重视,现将肝性皮层盲简述如下: 肝病肝外系统表现甚多,屡见报道。肝病眼部表现有黄视、夜盲、眼肌麻痹、眼球突出、角膜知觉减低、视乳头及视网膜水肿、生理盲点扩大、眼底静脉曲张、动脉收缩、渗出、出血等。而表现为双目失明者
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BcAg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建立及莫特异性分析
王江滨, 谭岩, 宋国培, 叶维法
1992, 8(1): 5-7+57.
摘要:
用γHBcAg通过有限稀释法从慢性乙肝(CHB)患者肝组织浸润淋巴细胞中分离出12个HBcAg特异性T细胞克隆,均为CD3+CD4+CD3-TCRα/β+HLA-DR+表型。对其中3个克隆的抗原特性及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HC)的限制性进行了分析,克隆对HBcAg呈剂量依赖关系,而对HBsAg、破伤风类毒素(TT)及纯蛋白衍生物(PPD)无反应性。克隆细胞对HBcAg的特异性增殖反应需要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HLA-DR 1分子的存在;同时抗MHCⅡ类抗原单克隆抗体能明显抑制克隆增殖反应。
利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测定血清大分子硷性磷酸酶同工酶对肝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潘其兴, 邓景惕, 康鲁东, 刘清明, 张震
1992, 8(1): 8-10+58.
摘要:
利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催化方法,对70例肝癌(原发性肝癌49例,转移性肝癌21例)病人,进行血清大分子硷性磷酸酶(HMAP)同工酶活力与甲胎蛋白(AFP)定量的测定,且与24例胆囊炎、19例急性肝炎及104例正常人的检测做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0例肝癌病人的血清HMAP阳性率为96%,其中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96%,转移性肝癌的阳性率95%。与AFP定量测定比较,HMAP诊断肝癌,尤其转移性肝癌,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测定血清TSA和LSA诊断肝胆胰癌
王天然, 刘道传, 张富强, 胡娟
1992, 8(1): 10-12.
摘要:
测定76例肝胆胰癌和124例肝胆胰良性疾病患者血清TSA及LSA水平的结果表明,TSA对肝胆胰癌总敏感度、特异性、诊断效率为77.6%、85.5%、66.3%;LSA则为89.5%、91.1%、81.5%。两法对肝胆胰癌的诊断均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对两法进行统计学比较,LSA敏感度明显高于TSA(p<0.05),诊断效率显著高于TSA(p<0.01)。LSA动态监测对肝胆腹癌诊断、鉴别、疗效观察和预后分析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采用SPRIA、分子杂交、多聚酶链反应(PCR)研究肝脏刺激生长因子(HSS)对HBV-M HBVDNA的抑制作用
苏先狮, 钱焕英, 邓纯, 彭兰莎, 陈一德
1992, 8(1): 13-14.
摘要:
本文采用PCR、分子杂交、SPRIA技术观察肝脏刺激生长因子(HSS)对100例HBV-M、HBVDNA抑制的作用,实验结果,HBsAg的阴转率29%,HBeAg39%、抗-HBcIgM45%、HBVDNA38.4%(分子杂交法)、31.25%(PCR),双份血清结果证实,HSS对HBV-M、HBVDNA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35例血清抗-HBclgM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宋为芸, 陈菊梅
1992, 8(1): 14-16.
摘要:
本文报道235例经肝活检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BcIgM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本组CAH117例,阳性97例,阳性率为82.91%,明显高于CPH(57.63%),p<0.001。HBeAg阳性组抗-HBcIgM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抗-HBe阳性者抗-HBcIgM的阳性率为54.90%。随着e抗原转换为e抗体,以及病情由活动转为稳定,抗-HBcIgM的阴转及下降率分别为64.29%及62.60%。
戊型肝炎的临床与病原学研究
刘志华, 王云, 宋道远
1992, 8(1): 16-18.
摘要:
<正> 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早在1955~1956年在印度及苏联已有发生。80年代后,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约20个国家报告有本病流行。新疆南部地区于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间曾有戊型肝炎流行,本文对现场救治的199例患者的临床与病原学研究报告如下。
胆肠吻合后附加“安全门”术式的设计与评价(附261例报告)
阎勇, 周鸿昌
1992, 8(1): 18-19.
摘要:
<正> 胆肠吻合后同时附加皮下空肠盲袢(SBLJ)和空肠输出袢埋皮下(SELJ)是目前处理复杂的肝胆管结石术中最常采用的两种“安全门”术式。我院从1979年11月至1989年10月共施行附加“安全门”的肝胆管结石、胆肠吻合术261例(其中SBLJ242例,SELJ19例)。本文旨在结合我们的经验体会,对两种“安全门”术式的设计及其疗效作一评价。
乙型丁型与甲型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
崔宝燕, 国乃斌
1992, 8(1): 19-19.
摘要:
<正> 患者男,42岁,蒙古族,因乏力,肝功异常二年,尿黄十余日于1990年10月9日诊为慢活肝入院。14个月前在××医院被诊为乙型慢性迁延型肝炎。半年前因巩膜黄染、顽固性腹水伴神志异常住北京佑安门医院,当时化验SGPT500u(金氏法),II10u、ZnTT18u、TTT16u、HBsAg(+),HDAg(+),抗-HAVIgM(+)(ELAS法),以“慢重肝(HBV,HDV,HAV三种肝炎病毒重叠
微机在重症胆管炎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中的应用
孙文兵, 韩本立, 张全周, 王敖川
1992, 8(1): 20-22.
摘要:
本文应用微机对142例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从22个临床变量中,确定年龄、平均压、弥漫性腹膜炎、血清白球蛋白比值(AGR)和系统器官衰竭数(SOFN)6个因素为ACST死亡危险因素,建立ACST生存模型,并对其在ACST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HBsAg阳性肝病患者316例血清HDV标志检测结果报告
叶振斌, 王继超
1992, 8(1): 22-22.
摘要:
<正> 作者于1990年7月~1990年11月,对316例HBsAg阳性的肝病患者血清进行了HDAg和杭HD检测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例分类316例中HBsAg携带者38例,急性乙肝20例,慢迁肝84例,慢活肝86例,肝硬化62例及原发性肝癌26例。男性210例,女性106例。对照30例均是乙肝三系指标全部阴性的
门脉高压性胃炎时血浆、胃粘膜前列环素改变的研究
陈乃玲, 邓燕林, 陈英杰, 杨文俊, 李瑞平
1992, 8(1): 23-25.
摘要:
<正> 近年来发现肝硬变门脉高压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高达50%是由于胃粘膜病变,前列腺素具有改善粘膜血液循环作用,为了解此种胃炎的病因及前列腺素的治疗价值,本文进行了下列研究。材料和方法一、一般情况:肝硬变(HC)8例,年龄在30~69岁之间,平均55.6岁。对照组慢性肝炎3例,年龄在26~57岁之间,平均39.9岁,无合并肝癌或施胃切除、食道静脉曲张离断术者。
各型肝炎中抗凝血酶Ⅲ与肝功能、血浆蛋白对比观察及其意义
黄华芳, 李淑莉, 王爱莲, 刘仲萍, 熊开钧, 曾令兰, 魏文宁
1992, 8(1): 25-27.
摘要:
<正> 抗凝血酶Ⅲ(简称“AT-Ⅲ”)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单链糖蛋白,除具有重要的抗凝血酶作用外,还可反映肝脏受损程度。我科自1987年以来对各型肝炎中AT-Ⅲ与肝功能、血浆蛋白等多项指标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Ⅲ型前胶原肽与PZ—肽酶在肝纤维化中的诊断意义
殷蔚荑, 汪汉芝
1992, 8(1): 27-28.
摘要:
<正> 肝纤维化是由于大量结缔组织在肝中沉积所造成的。这种沉积与肝中结缔组织合成与分解代谢失平衡有关。目前常用的肝纤维化血清诊断指标,如Ⅲ型前胶原肽(PⅢP),扳层素等多从胶原合成方面进行研究难以判断纤维化程度。本文以PⅢP作为胶原合成指标,以PZ—肽酶活性作为分解指标,研究PⅢP/PZ—肽酶比值在肝纤维化的诊断意义。
胆囊癌和癌前病变的病理研究
王仰坤, 王毅, 陈长年
1992, 8(1): 28-29.
摘要:
本文对23例胆囊癌,9例腺瘤,105例胆囊腺上皮增生的病例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观察,发现长期的胆囊炎、胆石症引起胆囊粘膜上皮增生,以致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最后导致癌变的过程。AgNOR染色显示出上皮从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到癌变银颗粒数目持续性增加,颗粒持续性增大,良恶性病变AgNOR数目差异有显著性(p<0.001。)
胆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及排石探讨
王志德, 高津, 江红霞, 张惠云, 杨金萍
1992, 8(1): 30-31.
摘要:
<正> 我院近一年来采用国产KDE—2型X线、B超定位ESWL配合药物及辅助排石治疗,对202例胆系结石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02例中年龄21~74岁。结石部位:胆囊体部168例(83.7%),胆囊颈部30例(14.8%),胆总管3例(1.5%)。结石数量:单发101例(50%),二枚28例(13.9%),三枚39例(19.3%),四枚以上34例(16.8%)。
双胆囊畸形一例
李瑞杰, 徐占浩
1992, 8(1): 31-31.
摘要:
<正> 患者女,62岁,农民。因纳差、乏力、目黄5天伴低热,持续性右上腹隐痛(无放射痛),及肝功能损害,以急性黄疸型肝炎收入院。既往曾有反复右上腹痛伴低热或恶心、呕吐等症状两年余。体检:神清、急法病容、皮肤巩膜黄染、心肺叩听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胆囊区压痛(+),莫菲氏征阳性,无明显肌卫、亦未及包块。
重型病毒性肝炎基础治疗的临床观察——(附189例分析)
1992, 8(1): 32-33.
摘要:
本文通过18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基础治疗的临床分析,认为合理的基础治疗将有利于重型肝炎的恢复。特别是急、慢性重型肝炎输注血浆及新鲜血后,凝血机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慢性重型肝炎补充少量白蛋白,能有效地防治腹水。关于基础治疗的具体实施,我们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
重型病毒性肝炎与多器官功能衰竭——(附166例临床分析)
陈士俊, 刘百义, 邹海军, 吕敏和, 刘典勇, 许百全
1992, 8(1): 34-35.
摘要:
<正> 重型病毒性肝炎(下称重肝)时,由于肝功迅速衰竭往往并发多器官衰竭综合征(MOFS)、临床上表现为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衰竭、循环功能障碍、肺水肿、凝血功能异常和急性胰腺炎等,病死率达70%以上。现将我院1987~1989年收治的166例重肝并发MOFS的临床特征探讨如下:
重型病毒性肝炎114例病人的临床特征
吴玉章, 李梦东
1992, 8(1): 35-37.
摘要:
<正>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及临床特征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为探讨我国西南地区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将我校第一、第二附属医院近十年来收治的重型肝炎病人的临
肝切除术122例分析
胡宗泽, 毕玉华, 张清泉, 刘瑞明, 贾淑娴, 李兆亭
1992, 8(1): 37-39.
摘要:
<正> 近6年来我院共施行各类肝叶切除122例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22例中男84例,女38例。年龄24~71岁。恶性病变7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55例,肝胆管腺癌6例,肝内转移癌3例,胆囊癌累及肝脏6例,肝门胆管癌1例。其中合并肝硬化者53例,占肝细胞癌病人的95.63%。肿瘤直径>10cm者19例,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所致肝损害及治疗意见——(附50例病例)
沈乃欢, 高全绪, 宋振山, 王强, 李桂云, 乌云, 刘牧, 谢立平, 赵水清
1992, 8(1): 39-40.
摘要: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可继发细菌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脂肪肝等病理改变。国内有报告肝病变率高达97~100%。本组50例肝病变率达96%,其中细菌性肝炎占88%。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临床表现的慢性消化不良症状、胆绞痛发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均与肝脏损害有关,且主要与细菌性肝炎有关,并提出相应治疗意见。
肝硬化尿β2微球蛋白、白蛋白检测意义
漆德芳, 胡雪青, 刘艳蕾, 刘东国, 陈建军, 赵宏
1992, 8(1): 41-42.
摘要:
<正> 与肝病相关的肾脏病变,早已引起临床注意,但常规方法不易查出。我们通过较灵敏的放免法,测定了65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m),尿白蛋白(ALb),以期较早发现其肾脏损害。对象及方法对象:乙肝后肝硬化53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原因不明性肝硬化5例。年龄30~75岁,平均51.3岁。13例经肝活检病理证
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治疗伤寒性肝炎
杨庆安
1992, 8(1): 42-43.
摘要:
<正> 我院近三年来收治伤寒性肝炎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治疗后,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伤寒性肝炎诊断标准:(1)具有伤寒症状;(2)血清肥达氏反应阳性,2~4周内呈2~4倍增长;(3)血或骨髓培养分离出伤寒杆菌;(4)病前无病毒性肝炎史;(5)患病
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病因分析及预后
陈六英
1992, 8(1): 43-45.
摘要:
<正> 婴儿肝炎综合征系指婴儿期以黄疸、肝功能异常、肝肿大或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1)。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主要是婴儿期黄疸的原因甚多。我院自1987~1988年收治41例,现对其病因及转为作一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婴36例,女婴5例。~28天7例,~2月20例,~3月8例,~4月5例,~6月1例。最小者23天。
CUSA(超吸刀)切肝术58例
杜春渊
1992, 8(1): 45-46.
摘要:
<正> 应用美国Cooper公司产CavitrenUltra sonic Surgical Aspirator-CU-SA Ns100型进行肝脏手术具有特定功能,笔式手术刀头(肽管)有纵向运动的超声高速振荡,将肝组织粉碎、冲洗液乳化并经负压吸除。具有肝组织损伤小,手术出血少,术野清晰,操作容易的特点,我院近一年来完成CUSA切肝手术58例。简介如下。
拉萨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双重感梁
姜美君, 李红兵, 郭开瑜, 韩超群
1992, 8(1): 46-47.
摘要:
<正> 为了解西藏甲乙型病毒性肝炎双重感染的情况,我们对245例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病人进行了血清学病原标志物和临床观察,报道如下。观察对象为1987年3月至1988年1月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由人民医院和自治区防疫站各派专人负责,经临床,血清学和B超检查,按南宁会议标准进行确诊。发现双重感染者11例。
Budd-Chiari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许乙凯, 黄其鎏
1992, 8(1): 47-48.
摘要:
本文分析6例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表现,初步认为MRI对明确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阻塞的程度、范围、部位和原因,显示继发性的门脉高压症有肯定的临床价值。
蝮蛇抗栓酶治疗柏—查氏综合征
孙成刚, 朱菊人, 秦成勇, 叶彦红
1992, 8(1): 49-50.
摘要:
<正> 柏-查氏综合征(又称肝-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指肝静脉或/和邻近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近年来由于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和诊断新技术的开展,确诊的病例已不少见,但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我们试用蝮蛇抗栓酶对4例柏-查氏综合征进行溶栓治疗,初步获得较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4例患者皆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如腹胀、下肢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
巨大腹部肿块
谭辉劲
1992, 8(1): 50-51.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者女,41岁。因腹部肿块4年入院。于4年前始发现右上腹部包块,无何不适,食欲正常。当时未引起重视,以后肿块逐渐增大。近两年肿块增大明显,平卧时影响呼吸,故来院求治。检查:体温,脉搏、血压正常。慢性病容,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无腹壁静脉怒张。触诊为一巨大囊性肿块,表面有大小不等结节,
肝包虫囊肿破裂致梗阻性黄疸5例报告
齐玉文, 陈兴川
1992, 8(1): 51-53.
摘要:
<正>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致梗阻性黄疸,临床少见且其表现类似结石所致胆总管梗阻症状,易于误诊。我院自1978~1988年共收治肝包虫73例,其中囊肿破入胆道引起梗阻性黄疸5例,均经手术证实,占我院同期梗阻性黄疸住院病例总数的0.75%。现将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例1 女,26岁。因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向右肩及后背放射,全身皮肤巩膜黄染
迟发性肝性皮肤卟啉病伴性发育不全一例报告
卢承德, 宋安青, 卢佩珍
1992, 8(1): 53-54.
摘要:
<正> 迟发性肝性皮肤卟啉病在临床上较少见,此病临床症状及表现多不典型,故误诊及漏诊率是较高的。而此病并发性发育不全者迄今未见报道。今将1989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一例报告如下。病史摘要患者男,37岁,回族,某酒厂工人。以“气急、尿少、恶心、腹胀20余天”为主诉入院,1982年因面部、双手背皮肤反复起水疱且痒住本院皮肤科,既往有长
胆囊黄色肉芽肿一例
徐鹏, 徐国茂
1992, 8(1): 54-54.
摘要:
<正> 黄色肉芽肿多见于腹膜后或四肢,发生于胆囊者罕见。我院收治一例胆囊黄色肉芽肿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25岁,农民。因右上腹隐痛1年,加重伴黄染3天入院。T38℃,P94次/分,R22次/分,Bp14/8Kpa。心肺(一),右上腹压痛,未触及包块。B超检查:胆总管扩张,下段探及1.8×1.2cm强回声,其后有声影,胆囊壁增厚,呈双线影,胆囊内未见异常。入院诊断:胆总管结石继发性
胆囊多发性乳头状腺瘤一例报告
徐振勇
1992, 8(1): 54-55.
摘要:
<正> 患者,女性,33岁。体验时B超发现胆囊多发性息肉样病变而收住院。入院时体检及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既往健康。B型超声检查:胆囊颈及底部壁上可见多个突入腔内中等强度回声光团,最大1×0.5cm,最小φ0.5cm。转动体位与胆囊壁不能分离,后方未见声影。提示胆囊多发性息肉样病变。行胆囊切除术。病理检查切除的胆囊一个,大小为8×5cm,壁厚0.35~0.5cm,浆膜面光整。
胆囊血吸虫病伴结石二例报告
李福新
1992, 8(1): 55-56.
摘要:
<正> 例1 女,51岁。右上腹隐痛5年,腹痛加剧伴发热4天于1977年3月11日入院。曾作口服法胆囊造影诊断“胆囊结石”。患者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查体:T38℃,皮肤巩膜天黄染。右上腹压痛,并扪及鸭蛋大小质硬肿块伴触痛。A超示肿块5×4cm、可见液平波。
乙肝疫苗致肝肾一过性损害一例报告
刘宝安, 郭树德
1992, 8(1): 56-56.
摘要:
<正> 患儿,男,8岁。1988年6月5日肝功能检查正常,HBsAg(一)。6月8日肌注乙肝疫苗10μg,于接种后第7天突发腹痛,伴发热、食欲不振。无药物过敏史及病毒性肝炎接触史。发病第5天来我院。体检:体温37.6℃,巩膜黄染,心肺叩听未见异常。肝右肋下2cm,剑突下3cm,质软,
肝糖原储积病误诊为肝炎一例
刘千举
1992, 8(1): 56-57.
摘要:
<正> 患儿男、3岁,因乏力、多食、腹胀,间断抽搐1年。一年前出现乏力、多食易饥,每日进食5~6次,日食量1.0~1.3斤,腹胀,间断抽搐、多在清晨未进食前呈癫痫样发作。当时诊断为肝炎及癫痫。上级某医院也多次诊断此病,行保肝、抗癫痫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反而渐重。于1989年12月17日住院。患儿父母系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