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8期

显示方式:
防治指南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标和适应证
李海, 贾继东
2011, 27(8): 791-793.
摘要:
<正>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分会于2010年12月10日发布了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1]。在2005年版指南的基础上[2],本指南吸收了近年国内外有关乙型肝炎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全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抗病毒治疗的现状与前瞻
杨松, 成军
2011, 27(8): 794-795+800.
摘要:
<正>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分会于2010年12月10日发布了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新版指南根据近年来国内外HBV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研究的进展,对2005年版指南做了多处更新。为帮助广大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本指南,
专家论坛
肝癌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现状
陈洪, 王智, 吴健
2011, 27(8): 796-800.
摘要:
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就可侵入血管、形成远处转移,致使患者失去有效治疗机会、预后不良。如果在转移性病灶形成之前能够在血液中发现循环肿瘤细胞(CTC),则可早期发现转移倾向。因而,能否有效地检测出肝癌CTC对判断治疗效果乃至阻断转移发生均有重要价值。目前用于检测肝癌CTC的分子标记物(如EpCAM、AFP等)在肝癌干细胞(CSC)也有表达,而且肝癌CTC在血液中数量极少,所以发现更加特异、敏感的CTC分子标记物以及开发更加高效的CTC检测技术对于提高肝癌CTC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肝肾综合征——缩血管还是扩血管?
徐小元, 郑颖颖
2011, 27(8): 801-803+817.
摘要:
肝肾综合征(HRS)是发生在严重肝脏疾病中的并发症,病死率很高。其主要特征为无其他病因的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和肾血浆流量显著降低。在HRS的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是,内脏和周围血管循环复杂的改变、全身循环系统和肾脏局部缩管物质和舒血管物质失调,进而导致的肾脏血管的强烈收缩。近年多个临床实验结果显示缩血管物质联合白蛋白静脉输注可以改善短期治疗结果,成为临床内科治疗的热点。
论著_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趋化因子CXCL10和CXCL11的表达及意义
祝先进, 宋艳芳, 曹颖平, 许伟群, 张臣青
2011, 27(8): 804-806.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CXCL10和CXCL11的表达水平及与ALT和HBV DNA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CHB患者外周血中CXCL10和CXCL11含量;以实时定量PCR检测CHB患者HBV DNA含量。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HB患者血清中ALT含量。结果 CHB患者血清中CXCL10和CXCL11浓度分别为(123.38±88.37)pg/ml和(129.24±82.79)p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AL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9、0.597,P<0.05);但外周血中CX-CL10和CXCL11的含量与血清中HBV DNA含量无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244、0.242,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中CX-CL10和CXCL11介导了肝脏炎症细胞浸润和免疫损伤,参与了乙型肝炎慢性化病程。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牛春燕, 郑建云, 李雷, 高保华, 刘冰, 罗建梅
2011, 27(8): 807-809.
摘要:
目的了解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经血清学证实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对穿刺的肝组织采用常规HE染色、Masson三色特染及Gordon-Sweet银染法观察肝组织炎症与纤维化程度,用免疫组化方法判断HMGB1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正常肝组织HMGB1不表达或在细胞核内微弱表达,HMGB1随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加重而表达逐渐增强(P<0.005)。结论 HMGB1与肝组织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炎症及纤维化发展以及治疗随访、预后判断的敏感指标。
不同HBV标志物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HBV表面大蛋白的检测及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
谷茂林, 王兴亮, 吴婷婷
2011, 27(8): 810-812.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HBV DNA,探讨HBV-LP与HBV DNA及HBV M模式间的关系,研究HBV-LP用于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BV-LP、HBVpreS1和HBV M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大蛋白检测结果与HBV DN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P>0.05)。HBV-LP A值随HBV DNA拷贝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565,P<0.01),在不同HBV DNA拷贝数组别间,HBV-LP 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3,P<0.01)。结论 HBV-LP是反应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良好的血清免疫学指标,血清中的HBV-LP与HBV 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可作为HBeAg阴性患者体内监测病毒复制及预后判...
FibroScan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苟艳子, 杨苏亚, 张方信, 康生朝, 梁振斌, 陈嘉屿, 汪咏, 王维, 潘蕾, 刘博, 白雪帆
2011, 27(8): 813-817.
摘要:
目的研究Fibroscan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估肝纤维化测量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是一个随机、开放的临床研究。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的74例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均接受至少两次Fibroscan检查,血清中ALT、AST及TBil的检查采用自动分析仪检查,所有74例患者(22例慢性乙型肝炎,32例代偿性肝硬化,20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结果 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ibroScan值治疗6个月后降低,在治疗前后两组FibroScan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治疗6个月后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4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HA与LSM呈显著正相关性(r=0.517,P=0.048)。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经过治疗可以降低。在替比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度值的变化是敏感的。FibroScan将是一个在临床新药实验中评价治疗效果的有用工具。
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抗体的交叉反应性分析
严艳, 修冰水, 殷继明, 张贺秋, 李卓
2011, 27(8): 818-820.
摘要:
目的探索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高变区1(HVR1)抗体交叉反应性的意义。方法采用16种重组的HVR1抗原包被,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不同病程及不同干扰素治疗效果HCV感染者血清中HVR1抗体的情况,分析其高变区抗体交叉反应性。结果在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这三组患者血清中HVR1抗体交叉反应阳性数目分别为10.93±4.98、12±5.57和10.64±4.83,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干扰素治疗效果好的患者HVR1抗体交叉反应阳性数为13.85±2.85,治疗效果差的患者为7±5.27,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但两者治疗前HCV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R1抗体的交叉反应性与HCV感染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可能成为一项干扰素疗效的辅助预测指标。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郑颖颖, 范晓红, 王力芬, 田地, 霍娜, 陆海英, 吴赤红, 徐小元, 魏来
2011, 27(8): 821-823.
摘要: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老年CHC患者(≥60岁)(N=16)与中青年CHC患者(<60岁)(N=46)接受PEG-IFNα-2a 180μg/周,利巴韦林800~1000mg/d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病毒应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老年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P=0.044,OR(95%CI)=3.264(1.005~10.599);P=0.000,OR(95%CI)=2.875(1.935~4.271)]。两组患者SV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HC患者年龄与SVR率无明显关联。结论 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CHC是安全有效的。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大麻素受体1、FAK mRNA在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杨莉, 赵召霞, 侯军良, 刘玉珍, 姜惠卿, 戴二黑
2011, 27(8): 824-826+836.
摘要:
目的研究大麻素受体1(CB1)mRNA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其与黏着斑激酶(FAK)的关系。方法采用10%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造模第2、4、6、8周留取小鼠的肝组织及血清。通过肝组织病理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荧光定量PCR检测CB1 mRNA和FAK mRNA水平,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CB1 mRNA和FAK 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且随造模时间的延长,CB1 mRNA和FAK mRNA含量亦逐渐增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1 mRNA的含量不但与肝纤维化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47),而且与肝组织中FAK mRNA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r=0.907),P值均<0.01。各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GFβ1的水平随造模时间延长而不断升高,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中CB1 mRNA的含量与血清TGFβ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42,P<0.01)。结论 CB1可能通过...
胶囊渗透压泵控释rmIGFBPrP1对小鼠肝肾组织的影响及意义
冯建文, 刘立新, 张海燕, 张骞骞
2011, 27(8): 827-832+836.
摘要:
目的胶囊渗透压泵植入野生型小鼠皮下并持续恒量释放重组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rmIGFBPrP1),观察小鼠肝肾纤维化相关指标的表达,探讨rmIGFBPrP1对小鼠肝肾组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意义。方法将清洁级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胶囊渗透泵控释rmIGFBPrP1制备肝纤维化模型。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肾病理改变及胶原纤维沉积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肾组织中IGFBPrP1、Smad3、p-Smad2/3、Ⅲ型胶原(CollagenⅢ)的表达和分布。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增多,IGFBPrP1、Smad3、p-Smad2/3、CollagenⅢ表达增强(P<0.01)。模型组肾组织中仅IG-FBPrP1表达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有所增加,胶原纤维和其他指标表达未见差异(P>0.05)。TUNEL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凋亡率增高,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IGFBPrP1可促进...
数字图像测定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组织纤维面积比例
马超, 谢仕斌, 李学俊, 柯伟民, 高志良
2011, 27(8): 833-836.
摘要:
目的为了了解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组织纤维面积比例,本研究采用数字图像分析定量测定因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行肝移植手术切除的病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以期了解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方法 53例因失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行肝移植手术切除的病肝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并对肝组织标本行Masson染色,采用数字图像分析的方法,定量测定肝组织纤维化面积(CPA)。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CPA均值为(35.93±14.42)%(11.24%~63.41%),同为失代偿期肝硬化,CPA可相差5倍以上。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纤维化面积比例明显增加,CPA最高为63.41%。肝组织纤维化的程度与分布均是肝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初始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
耿建章, 范晓红, 陆海英, 李静, 田秀兰, 徐小元
2011, 27(8): 837-839+843.
摘要: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LAM)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30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LAM初始联合ADV治疗组和变异后联合组,疗程均为48周。结果初始联合组与变异后联合组患者ALT与TBil在治疗4、12、24与48周均较基线明显好转(P<0.05),治疗4、12周后,两组均无HBV DNA转阴的患者,治疗24周后,分别有4例(40%)初始联合组与4例(20%)变异后联合组患者HBV DNA转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后,初始联合组与变异后联合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90%(9/10)与40%(8/20),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60%(6/10)与20%(4/20),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联合组患者Child-Pugh评分在48周时,优于变异后联合组(P<0.05)。结论 ADV初始联合LAM治疗在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状况及抗病毒方面均明显优于变异后联合治疗。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临床观察
赵文莉, 王保春, 黄飞
2011, 27(8): 840-843.
摘要: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队列研究方法,将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成三组,替比夫定(LDT)组32例,拉米夫定(LAM)组31例,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化学、凝血酶原时间(PT)、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变化情况。结果 LDT组患者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HBV DNA转阴率优于LAM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和48周LDT组患者血清HBeAg阴转率及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il明显下降,肝纤维化指标改善,Child-Pugh计分下降,在24和48周,LDT组和LAM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T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
奥美拉唑联合硫糖铝持续口服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疗效观察
张勇刚, 董明珍, 张召娅, 杨利, 陈梅
2011, 27(8): 844-846.
摘要: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硫糖铝持续口服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首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32例用奥美拉唑和硫糖铝持续口服,对照组30例未持续用药预防,时间为12个月。两组分别统计12个月内再出血总人次、住院总人次、再出血病例数和住院病例数。结果 12个月内预防组再出血总人次(平均人次)和住院总人次(平均人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再出血病例数和住院病例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奥美拉唑联合硫糖铝持续口服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有较好的效果。
肝炎肝硬化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特点分析(附8例报道)
张世斌, 王征, 米军, 吴燕京, 金瑞
2011, 27(8): 847-849+853.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肝炎肝硬化血小板明显下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原因,藉此探讨和交流诊治经验。方法对8例肝炎肝硬化合并进行性血小板下降的患者,回顾分析其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及免疫学指标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8例患者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与其肝硬化严重程度不成比例,并能够除外严重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抗血小板抗体阳性,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用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明显升高。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短期内明显下降时,应考虑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予以相应的治疗。
论著_肝胆胰肿瘤
HMGB1在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高保华, 汪雯, 牛春燕, 郑建云, 刘冰, 罗建梅
2011, 27(8): 850-853.
摘要:
目的了解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肝炎、肝癌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组织损伤程度、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6例,肝癌癌旁组织标本20例,肝癌组织标本20例(配对组织),采用常规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炎症与纤维化程度,用免疫组化方法判断HMGB1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正常肝、CHB、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的HMGB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29,P=0.027);(2)肝组织炎症不同分级与HMGB1的表达有等级相关关系(rs=0.318,P=0.031),肝组织纤维化不同程度与HMGB1的表达有等级相关关系(rs=0.296,P=0.042);(3)肝癌组织中HMGB1的表达与肝癌Edmondson分级间无等级相关关系(rs=0.206,P>0.05)。结论 HMGB1有可能作为反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间接指标,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4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白中红, 徐蕾, 许软成, 梁鹏飞, 王震, 李娜
2011, 27(8): 854-855.
摘要: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精确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使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设5~6个共面或非共面固定照射影靶区剂量3000 cGy,单次剂量300~500 cGy,6~10次,两周内完成治疗。结果 4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无1例发生放射性肝损伤或死亡,CR+PR为100%。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方法。
论著_其他
咖啡酸苯乙酯对实验性肝损伤大鼠的抗氧化作用
王秀芳, 党双锁, 翟嵩, 李亚萍, 王文俊, 赵丰
2011, 27(8): 856-859+864.
摘要:
目的探讨蜂胶提取物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四氯化碳(CCl4)等复合因素诱导的肝损伤大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取9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A:正常对照组;B:溶剂对照组,皮下注射橄榄油、腹腔注射10%乙醇,纯水灌胃;C:单纯模型组,腹腔注射10%乙醇;D:维生素E组,10 mg/kg,腹腔注射,1次/d;E~I:CAPE(10%乙醇溶液)干预组:腹腔注射,3 mg/kg、6 mg/kg和12 mg/kg;灌胃,12 mg/kg和24 mg/kg,1次/d。C~I组均予以40%CCl4橄榄油溶液皮下注射、30%乙醇灌胃,高脂饲料作为单一饲料。同时每组给予对应药物处理10周。实验第10周处死大鼠。测定肝组织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肝组织标本行常规HE、Van Gieson染色。结果与单纯模型组的各项氧化应激指标相比较,腹腔注射CAPE 6、12 mg/kg两剂量组的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GSH水平升高、CAT和SOD活力增加(P<0.05)。腹腔注射CAPE 12 mg/kg组...
土三七水煎剂所致肝小静脉闭塞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宋宇, 禹铮, 樊艳华, 姚树坤, 王泰龄
2011, 27(8): 860-864.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土三七水煎剂所致的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建立一种模拟临床患者服药所致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的动物模型。方法土三七2100 g水煎制成浓度为1.5 g/ml土三七生药煎剂,SD大鼠76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A、B、C组每组20只,分别以土三七水煎剂高(15 g.kg-1.d-1)、中(7.5 g.kg-1.d-1)、低(3.75 g.kg-1.d-1)浓度灌胃,D组16只以温开水灌胃作为对照,各组大鼠雌、雄各半。每日测量大鼠体重并记录异常表现,灌胃1周和2周后各组大鼠分别处死各半,肝脏标本行病理检查,HE及Masson染色,光镜下参照Deleve评分标准判定病变及严重程度。结果土三七高、中、低浓度组分别有83.3%(15/18)、75.0%(15/20)、40.0%(5/20)出现了肝小静脉闭塞病病理表现;相同剂量下雌性较雄性更易发病,雌、雄鼠造模成功率分别为79.3%(23/29)和41.3%(12/29)(P=0.003)。结论土三七水煎剂灌胃可以成功建立HVOD大鼠模型,剂量和大鼠性别与造模成功率直接相关。
学术争鸣
对《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有关“实验室诊断”抗体和核酸检测内容的思考
李金明
2011, 27(8): 865-867.
摘要:
<正>2004年3月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联合制定发布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随着对HCV感染检测研究的进展,人们对有关检验项目的理解更多更深,指南修改在即,现提出几点建议。1抗-HCV抗体的检测机体感染HCV后,可产生针对HCV结构区和非
病例报告
巨大肝脏原发性癌肉瘤1例报告
李强, 薛左良, 柴琛, 李德榜
2011, 27(8): 868+87.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8岁,因"外伤后右上腹胀痛10个月"于2010年11月29日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脏肋下未触及,剑突下4 cm,质地软,无结节感。肝脏B超提示:肝右叶形态失常,肝
综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李娟, 张岭漪
2011, 27(8): 869-872.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影响公共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病理变化可向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脂肪性肝炎(NASH)甚至脂肪性肝硬化(FLC)发展。虽然NAFLD的这些病理进展机制尚未明确,但仍有一些实验研究提示了可能的诱发机制。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促进NAFLD肝脏炎症、肝纤维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VEGF与NAFLD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Kupffer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张利利, 向晓星
2011, 27(8): 873-876.
摘要:
Kupffer细胞是肝脏的非实质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因子及吞噬、免疫等功能,并与多种肝脏疾病如肝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化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本文从脂质代谢、信号蛋白变化、活性氧、抗原递呈等方面对Kupffer细胞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评估肝纤维化进展相关的血清标志物研究现状
王燕, 陆伦根
2011, 27(8): 877-880+892.
摘要: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重要的病理特征,也是进一步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阻止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肝活检仍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具有创性,不易动态观察,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需寻求理想的无创诊断方法。在过去的十年中,肝纤维化进展相关的血清标志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带来了新希望。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熊启香, 熊莉娟
2011, 27(8): 881-884.
摘要:
长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HCC的发生发展与表遗传学特别是抑癌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关系密切,其发生可能是一个早期分子事件,具有基因特异性和肿瘤特异性,还可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情预后的监测及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HBV感染与HCC相关抑癌基因甲基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高禄化, 聂青和
2011, 27(8): 885-887.
摘要:
抗体协助病毒进入靶细胞,提高感染率,这一现象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ADE一方面保护免疫的诱导作用,另一方面增强敏感性的诱导作用,它们之间存在微妙的平衡关系。人们发现在多种病毒感染中广泛存在ADE效应,且常规疫苗预防及治疗此类病毒感染难以奏效。因此,近年来ADE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着重阐述ADE效应在丙型肝炎病毒(HCV)中的作用机制,旨为HCV发病机理及慢性丙型肝炎治疗、HCV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
人子宫颈癌基因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及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潜在价值
郑俊福, 闾军
2011, 27(8): 888-892.
摘要:
人子宫颈癌基因是一新发现的"干系(stem-line)"癌基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肿瘤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正逐渐引起人们较大的兴趣并显示出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优势。本文从人子宫颈癌基因的结构、功能、致肿瘤的机制以及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潜在价值进行综述。
肝病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王波, 宋怀宇, 杨建荣
2011, 27(8): 893-896.
摘要:
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是肠道微生态改变和肠内炎性物质相互作用的后果,可造成肠壁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肠外移位,从而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许多研究发现肠道屏障功能损害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明确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肝病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变化的研究也备受关注,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2011年重点号的启事
2011, 27(8): 793-793.
摘要:
<正>为便于集中组稿,《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研究确定了本刊2011年各期重点号的选题,欢迎广大作者不拘内容与题材,踊跃投稿。对于围绕中心选题的文章,本刊将择优优先发表。本刊2011年各期选题:第1期丙型肝炎;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基金论文优先录用及标注的说明
李娜
2011, 27(8): 823-823.
摘要:
<正>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学术水平,提高优秀论文刊发的时效性,特向各医学院校、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广泛征集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重点攻关项目的论文。同时为规范基金论文,特提出如下说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稿件优先数字出版的启事
2011, 27(8): 872-872.
摘要:
<正>"优先数字出版"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出版方式。为了保证肝胆胰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及时得到确认,简化论文从审查到正式发表的程序,缩短
我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
朱晶
2011, 27(8): 892-892.
摘要:
<正>据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对外联络委员会通知,继2010年《临床肝胆病杂志》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收录之后,在2011年4月又陆续被美国《化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