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妊娠急性脂肪肝的进展
吕荣福
1993, 9(2): 57-58.
摘要:
<正> 为了提高对本病(AFLP)的认识,争取早期诊断以及减少轻症的漏诊,本文就该病的某些新进展,如病因、病理、治疗等方面作简要介绍。一、发病率:1991年有报告为1/(1~10万)次分娩。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并非少见。二、病因:至今尚未十分清楚,有以下
免疫介质与肝纤维化
高锋, 孔宪涛
1993, 9(2): 59-61.
摘要:
<正>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前期组织学改变,为病理学上的一种形态诊断。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研究表明免疫调节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免疫介质也称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分泌的多肽物质。这些介质调节着淋巴细胞间的免疫应
肝脏若干免疫调节功能
杨尚琪, 蔡访勤, 段芳龄
1993, 9(2): 62-64.
摘要:
<正>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脏不仅具有重要的消化和代谢物质的功能,而且参与机体局部或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同时,肝脏的功能状态也影响着某些与免疫有关的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红细胞免疫系统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王平, 皇甫玉珊, 方景森
1993, 9(2): 64-66.
摘要:
<正> 红细胞免疫系统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研究领域。由于不断揭示其所具有的免疫作用、调节等而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红细胞免疫系统与许多疾病有很重要的关系。由于红细胞具有携带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体液免疫应答及意义
王立秋, 皇甫玉珊, 方景森
1993, 9(2): 66-68.
摘要:
<正> 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通常致自限性疾病——甲型肝炎。但近来,有关该病病程延长或病情反复,甚至慢性化改变均有报导。这就提出,甲型肝炎预后都那么乐观吗?造成上述病情变化的原因何在?与机体免疫应答间关系如何呢?随着人们对各类免疫球蛋白结构和生物学活性逐步深入了
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研究进展
陆士中, 郭耀辉, 张斐斐
1993, 9(2): 68-70.
摘要:
<正> 随着原发性肝癌(PLC)早期诊断率的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也较前明显延长,PLC远处转移的机率也不断增加,已成为临床上一个重要问题。PLC骨转移是常见的转移部位。PLC可转移至全身骨骼(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的任何部位,一般离肝脏较近的躯干骨(椎骨、肋骨和胸骨)转移发生率较高,而离肝脏较远的颅骨、四肢骨转移发生率较低。常见的转移部位有椎骨、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学认识的发展
骆抗先, 梁炽森, 侯金林
1993, 9(2): 70-72.
摘要:
<正> 1968年提出的慢性肝炎分类,应用了20余年几乎没有修订。这一分类将组织学表现与预后相联系:慢性持续性肝炎(CPH)以门管炎为特征,认为预后良好;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必定有碎屑样坏死,门管炎侵及邻近肝实质,可有纤维形成,因而有
氧化自由基与肝病关系的研究
肖旭, 刘佑江
1993, 9(2): 72-73.
摘要:
本文通过人体外周血中四项自由基检测说明肝脏疾病的演变同四项检查结果呈负相关,四项氧化自由基的检测可以监测肝脏疾病的演变,LPO降低可以考虑作为肝硬化患者向肝癌转变的早期标志物。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五种免疫球蛋白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
王文奇, 冯宏
1993, 9(2): 73-75+114.
摘要:
对确诊的ASC、CPH和CAH病人(共计86例)检测IgE与T细胞亚群及其它免疫球蛋白。结果表明,IgE和IgG明显升高,二者均与CD4/CD3比值呈负相关,IgE较其它免疫球蛋白能更灵敏地反映肝脏损害程度。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PGE2水平的改变及其意义
邓红, 吴修斌
1993, 9(2): 75-77.
摘要:
本实验采用RIA方法对乙肝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73例血浆PGE2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PGE2水平在急性肝炎患者血中基本正常;慢性活动型肝炎明显升高;重症型肝炎及肝硬化则显著低下。
乙型肝炎病毒DNA整合者外周血细胞染色体异常与癌变
王托亚
1993, 9(2): 77-78.
摘要:
本文从遗传学角度,动态跟踪观察58例慢性乙型肝炎持续整合者的染色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畸变,其中14例癌变,癌变率为24.05%。说明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DNA上的遗传物质,以缓慢、持续而又不显现的状态进行着破坏。其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广泛性与发生癌变呈正相关。畸变总合达4%以上便有癌变的可能,表明染色体遭受严重破坏是乙肝导致癌变的重要因素。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促进物质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杨晓明
1993, 9(2): 79-80.
摘要:
应用成年大鼠肝细胞培养方法检测2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促肝细胞生长活性,结果发现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急性黄疸型肝炎(P<0.01);重肝死亡组促肝细胞生长活性明显高于存活组,肝性脑病组显著高于无肝性脑病组。存活病例随病情的好转其活性下降,死亡组病例随病情加重,昏迷加深其活性进一步增高。结果提示:重肝患者外周血促肝细胞生长活性可能与肝细胞生长因子密切相关,在肝细胞再生调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检测其活性可作为估计预后及探讨肝细胞再生机理的指标。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腹水鉴别诊断的价值
申凤俊, 徐大毅
1993, 9(2): 81-84.
摘要:
本文通过对119例各种原因所致腹水中五项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胆固醇(Ch),纤维结合蛋白(Fn)和铁蛋白(Fep)在恶性腹水组明显升高,三项指标对恶性肿瘤的正确诊断率依次为Fn(90.8%)>Ch(87.8%)>Fep(80.6%)。而腺苷脱氨酶(ADA)与溶菌酶(LZM)在结核性腹水组明显升高,对结核诊断的敏感性ADA(95.2%)>LZM(90.5%)。若将Ch、Fn、Fep、ADA、LZM五项综合考虑,对结核性腹水诊断的敏感性达100%,恶性腹水诊断的敏感性达87.2%。
聚合酶链反应在不同背景抗HBc阳性血清中检测HBVDNA探讨
周佳彦, 王崇国
1993, 9(2): 84-86.
摘要:
对不同背景抗HBc(+)259份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生物素(B:0)两种方法检测HBVDN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抗HBc(+)/HBsAg(+)、抗HBc(+)/HBeAg(+)及抗HBc(+)/抗HBs(+)血清,前者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0%、100%、7.14%;后者分别为38.46%、51.63%、0。证实PCR检测血清中微量HBVDNA最敏感、特异性最强。另对HBsAg(-)血清应用PCR检测单项抗HBc(+)血清中HBVDNA阳性率43.48%,而单项抗HBcIgM(+)、抗HBcIgA(+)及抗HBcIgE(+)均为100%。为单项不同型抗HBc(+)血清中HBVDNA存在提供了参数。
健康人500名血源性乙肝疫苗免疫三针后抗HBs阳转情况的初步观察
陈汉平, 程卫东, 雷俊波
1993, 9(2): 86-87.
摘要:
对500名健康人群行乙肝疫苗免疫三针后,用ELLSA法检测其抗HBs,结果表明:一、三年后成人组阳转率最高、儿童组次之、老年组最低,差别显著(P<0.01)。三年后三组阳转率都增高,但成人组及儿童组显著(P<0.01)。老年组不显著(P>0.05)。五年后阳转率均降低,以儿童组最显著(P<0.01),成人组仍为81.7%。本文认为上述反映了人群免疫状态的差异。因此,再次加强免疫青壮年人可推迟至五年以后,儿童可于三年左右,对老年人可持续加强免疫、直至阳转。
血源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免疫效果的五年随访及加强接种
张玲霞, 顾金标, 李平, 朱传琳
1993, 9(2): 88-90.
摘要:
本文采用血源乙肝疫苗单独或加用HBIG免疫HBsAg阳性无症状携带者(ASC)母亲的新生儿。经5年随访,63例儿童中受到保护者60例(95.2%),3例儿童HBsAg转阳;抗-HBs持续阳性者50例(79.4%)。免疫接种后抗-HBs的有效保护水平以第一年为最高,以后抗-HBs滴度逐年下降。乙肝疫苗加用HBIG组在第4或第5年时给予加强针较为适宜;单独注射乙肝疫苗组于第3年时给予加强接种。经加强注射后大部分儿童抗-HBs转阳率及滴度仍可上升。本组对免疫接种无反应者约占16%,对他们每年给予注射乙肝疫苗一次,HBsAg在随访期一直为阴性。
血清Ⅲ型前胶原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叶红军, 高永生, 王丽英, 肖红, 计秀生, 潘春芝, 冯雪梅
1993, 9(2): 90-92.
摘要:
用放免法测定102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Ⅲ型前胶原肽(PⅢP)含量。结果表明血清PCⅢ和PⅢP定量明显相关(r=0.5101),血清PCⅢ与胆红素、ALT、白蛋白和HBVDNA等指标不相关。提示血清PCⅢ检测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可能较血清PⅢP测定更为可靠。
第二肝脏的初步研究
郑宣鹤, 苏先狮, 郑煜煌, 李永国, 熊寿芝, 云正芳
1993, 9(2): 92-92.
摘要:
<正> 我国肝硬化患者甚多,迄今尚无确切有效根治的疗法。国外有人试图在人体建立第二肝脏,代替肝损害的肝脏,我们采用哺乳动物猪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肝病患者511例血清铁蛋白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叶振斌, 徐双木, 王继超, 王秀英, 施春
1993, 9(2): 93-94.
摘要:
用RIA法检测111例原发性肝癌(PHC)(AFP>20ng/L86例、AFP≤20ng/L25例),342例急慢性肝炎及58例其它恶性肿瘤共计511例患者血清铁蛋白(SF),并与102例健康人群对照,结果显示:PHC组SF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恶性肿瘤(P<0.001)和各种肝炎(P<0.05),尤其是血清SF检测对AFP≤20ng/L的25例PHC诊断敏感性高达92%,且10例PHC手术前后SF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故认为SF测定可能对早期诊断PHC,尤其AFP含量低的PHC是一个比较灵敏的指标。
草莓胆囊一例
秦军, 李敏
1993, 9(2): 94-98.
摘要:
<正> 患者男,29岁,右上腹痛一年,B超检查示胆囊颈息肉。手术见胆囊呈葫芦状,胆囊前方淋巴结肿大,切除胆囊送病检。胆囊大小5×4cm,壁厚0.2cm,粗糙不平,胆囊颈部
病毒性肝炎293例尿铁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杨冬明, 王继安, 陈国钧, 王甦, 王朝敏
1993, 9(2): 95-96.
摘要:
本文应用ELISA法测定293例病毒性肝炎和健康人48名尿铁蛋白(uF)含量。结果表明:其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值,且临床病情愈重,uF值愈高,其值可随病情好转而下降,急性肝炎如uF值持续增高不降,有转为慢性的可能。因此uF检测对肝炎病情估计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重症肝炎207例预后因素分析
苏德元, 董祥家, 王兆荃, 张捷
1993, 9(2): 97-98.
摘要:
207例重症肝炎的预后因素分析表明,Ⅳ°以上昏迷病例预后差,病死率为91.2%;Ⅱ°以下者为5.6%(P<0.01)。急性重症肝炎比亚急性型者预后差。高血胆红质、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及有合并症者预后差。胆碱酯酶活性、有无出血倾向及不同治疗方法与预后密切相关。
从HBVM、病理、TXB2改变探讨慢活肝严重胆汁郁积的发生机制
贺江平, 朱纯吾, 汪承柏
1993, 9(2): 99-100.
摘要:
本文对62例乙型慢活肝和81例郁胆慢活肝的HBVM、肝脏病理及TXB2改变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郁胆慢活肝HBV复制不如慢活肝活跃,但肝脏病理损害重,TXB2明显升高。结合我们既往的研究,认为微循环障碍在慢活肝严重郁胆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加拿大教授在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讲学并探讨肝病科研问题
1993, 9(2): 100-100.
摘要:
<正> 加拿大Manicoba大学肝病科主任G.Y.Minuk教授于今年3月下旬来本中心会诊座
肝硬化病人骨髓细胞HBV感染的研究
冯雪梅, 王保义, 宋亚贵, 杨盛华
1993, 9(2): 101-102.
摘要:
本组用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酶复合物法(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简称ABC法)检测了46例血清HBV标志阳性的肝硬化病人骨髓细胞HBV抗原,其中18例阳性,阳性率39.1%。说明这些病人的骨髓细胞是可受HBV感染的。另外,部分HBV抗原阳性的骨髓细胞经电镜检查发现其细胞形态及亚微结构发生了异常改变。这些现象提示了HBV感染的泛嗜性及其损害的严重程度。
急性甲肝患者597例HBVM检测的临床意义
宋为芸, 李莉
1993, 9(2): 102-104.
摘要:
本文报告了597例甲肝患者HBVM的检测结果。HBVM的阳性率为79.73%,其中HBsAg阳性率为13.61%,抗-HBs79.20%,HBeAg4.83%,抗-HBe18.91%,抗-HBc37.4%,抗-HBcIgM11.35%HBsAg/IgM50.29%,以抗-HBs阳性率最高,HBsAg/IgM次之。单项抗-HBs阳性者占43.91%。抗-HBcIgM的阴转率为62.07%。
人胎肝与胎胸腺、脾细胞悬液联合输注治疗慢性肝炎临床观察
程国才, 舒惠芬, 周智勇, 杜捷, 孙莲娜, 黄学清, 童福易, 吴丽萍, 方毛妹
1993, 9(2): 105-107.
摘要:
本文报告用人胎肝与胎胸腺、脾细胞悬液联合输注治疗慢活肝82例,与胎肝组(50例),胎胸腺、脾组(46例),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60例)进行对比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发现ALT下降显著,P值均<0.01,以联合组降ALT幅度较大。降SB各组P<0.01,P>0.05,P>0.05,P>0.05。改善蛋白代谢各组P<0.05,P<0.05,P>0.05,P>0.05,综合评价,以三悬液联合组疗效最佳。并对三悬液联合输注的治疗机理进行了探讨。
人胎肝细胞悬液输注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郎丽娟, 郭慧安, 王守义, 李庆生, 孙玉风, 王春生
1993, 9(2): 107-108.
摘要:
<正> 近年来,应用胎肝细胞(FLC)悬液输注治疗重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及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等报道较多,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我们曾对70例各型肝炎患者进行FLC悬液输注治疗,疗效比较满意,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苦味叶下珠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黄志荣, 钟建平, 祝桂琅, 陈云瑞, 王国强
1993, 9(2): 108-110.
摘要:
应用苦味叶下珠制成25%糖浆,每次20ml(含生药5g),一日三次,疗程一月,将其治疗乙型肝炎患者122例。结果在疗程结束和停药半年时检测血清HBV标志,治疗组HBsAg阴转率分别为4.8%和9.7%,对照组分别为1.6%和3.3%(均为P<0.05)。治疗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52.1%和43.8%,对照组仅为8.8%和13.0%(均为P<0.01)。结果表明苦味叶下珠具有抑制HBV复制的作用。
毒蕈中毒致暴发性肝衰与多系统器官衰竭16例报告
吴世林, 孙智明, 王清萍, 何连福, 马洪勇, 杨季和, 杨硕璋
1993, 9(2): 110-111.
摘要:
<正> 1991年7月初,华坪县二镇五乡发生一起罕见的特大毒蕈中毒115人,致暴发性肝衰(FHF)与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16例(占13.91),死亡11例,占MSOF的68.75%。临床资料于食蕈后1/2~48小时出现头晕、乏力、纳差及胃肠道反应来院就医者7517人。经筛选确诊为毒蕈中毒115人。胃肠炎型32例,神经精神型18例,溶血型5例,中毒性肝炎型60例,其中FHF与MSOF16例,死亡11例。蕈中毒致FHF并发MSOF的诊断标准是根据中毒后机体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衰竭者即可诊断为合并MSOF。本组16例FHF及MSOF病人脏器的受损情况:2个脏器(或系统)损伤6例,治愈
腹痛、黄疸、发烧及出血
高志钧, 唐可心
1993, 9(2): 111-113.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49岁,主因间断性右上腹胀痛及黄疸40天入院,40天前开始不明原因的右季肋部胀痛,时轻时重,伴发冷发烧及恶心,曾有呕吐数次,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苦水,但无呕血、便血及灰白色大便史。每当发烧时黄疸加重,烧退时黄疸也减轻,黄疸时伴有周身瘙痒。在当地用过青链霉素及中药治疗无效后转来我院急症住院。既往无重要记述。查体:T38.7C,P84次/分Bp12/9Kpa,巩膜及皮肤黄染,无蜘蛛痣,腹部
胆囊结核合并胆囊结石引起黄疸一例
密雷
1993, 9(2): 113-113.
摘要:
<正> 患者男,51岁。因阵发性右上腹痛2年,加重伴发烧、黄疸5天入院。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查体:T38.5℃,皮肤巩膜黄染,腹部平坦,右上腹压痛明显,轻度肌紧张及反跳痛,莫非氏征(+)。白细胞13.5×109/L,中性0.89,淋巴0.11。总胆红素47.6μmol/L。B超报告:胆囊增大,囊壁
胆囊巨大铸型结石一例报告
张德洪, 何效东
1993, 9(2): 113-113.
摘要:
<正> 患者王某,男,52岁,甘肃岩昌县人,以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于1991年4月14日入院。自诉右上腹胀痛25年,无发热及黄疸史,1991年初自觉症状加重,B超示充满型胆囊结石。查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4月21日手术,见肝、脾、胰、胃、十二指肠无异常,胆囊略增大,充满结石,胆囊壁增厚,与周围无粘连,胆总管不扩张,遂行胆囊切除,病理报告为慢性胆囊炎。剖开胆囊,内无胆汁,被一与胆囊外形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