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冬华, 黄卫
2005, 21(3): 131-133.
摘要: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诊治进展
池肇春
2005, 21(3): 134-136.
摘要:
老年重型肝炎合并感染临床探讨
李安碧
2005, 21(3): 136-136.
摘要: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苏先狮
2005, 21(3): 137-138.
摘要:
14例胆囊腺肌瘤病病理诊断分析
苑晓军, 关玉莹, 宋东明
2005, 21(3): 138-138.
摘要:
第40届欧洲肝病年会有关病毒性肝炎纪要
罗生强
2005, 21(3): 139-141.
摘要:
胰头癌的MRCP临床应用研究
席永昌, 吕岩, 席大鹏
2005, 21(3): 142-144.
摘要:
本文研究探讨胰胆管磁共振水成像(MRCP)对胰头癌的临床诊断意义。通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胰头癌病例的术前胰胆管磁共振水成像表现,应用MRCP扫描,扫描序列包括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T1WIFS、T2WIFS、MRCP冠状位扫描成像。21例胰头癌胰胆管磁共振水成像上,均有胆总管胰头段及主胰管胰头段因癌瘤侵袭而破坏截断和其残留段扩张的征象。20例胰头癌通过胰胆管磁共振水成像扫描确诊,1例胰头癌误诊为慢性胰头炎。
丝裂霉素诱导肝癌细胞Survivin基因表达的研究
王俊萍, 叶红军, 杜意平, 李伏娥
2005, 21(3): 145-147.
摘要:
研究肝癌细胞HepG2内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化疗药物丝裂霉素作用下的表达变化,探讨肝癌细胞可能的耐药机制。在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株HepG2中加入低浓度丝裂霉素,于不同时间收集细胞后运用RT-PCR以及免疫印迹法检测Survivin的表达变化。发现加入丝裂霉素12小时未见Survivin明显表达改变,24、48小时后SurvivinmRNA表达较加药前分别增加1.33、1.93倍,蛋白质表达增加1.25、2、10倍。丝裂霉素诱导肝癌细胞Survivin表达升高具有时间效应,Survivin表达升高可能在肝癌细胞耐药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B超引导下自动活检枪肝穿对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何守搞, 钟秋红, 王超, 潘小炎, 黄赞松, 周喜汉
2005, 21(3): 147-148.
摘要:
为了评价B超引导下自动活检枪肝穿对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作者对52例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行B超引导下自动活检枪肝穿,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52例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中,经病理学证实,原发性肝癌23例(44.2%),其余病例亦各获得正确诊断。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枪肝穿刺对肝脏占位病变定性诊断安全、准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肝占位性病变的确诊技术。
微导管碘油阿霉素乳剂联合无水乙醇肝段栓塞术治疗小肝癌
吴建兵, 李凌, 刘安文, 李春来, 胡蓉环, 兰琼玉
2005, 21(3): 149-150.
摘要:
探讨经微导管碘油阿霉素乳剂联合无水乙醇肝段栓塞治疗小肝癌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联合肝段超选择和非超选择插管组各22例,前者以微导管“嵌入”肿瘤血管,后者以“低压流控法”进行栓塞化疗,比较两组疗效、副作用并做应用价值分析。结果表明;经微导管碘油阿霉素乳剂联合无水乙醇肝段栓塞与非超选择插管治疗组相比,疗效更佳,应用价值更加合理。本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方便、超选择成功率高、副反应少,可以明显提高存活率。具有较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徐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意义
刘成永, 侯远沛, 钱秀梅, 孙庆, 宋丽
2005, 21(3): 151-152.
摘要:
研究徐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分布及其与肝功能损伤、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采用PCR微板杂交-ELISA技术进行HBVDNA基因分型,并结合其HBVDNA定量值和丙氨酸转氨酶结果,分析乙肝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徐州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B、C和D型分别占26.7%、44.0%和17.3%,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中C基因型的HBVDNA定量值显著高于B型者(t=2.45,2.53和2.36,P=0.027,0.018和0.029)。D型和与D型相关的基因型发生重型肝炎的百分率为51.7%。C基因型是徐州地区的优势基因型,并与较重的肝损伤有关,而B型与较轻的肝损伤有关,D型可能与重型肝炎有关。
沙利度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步研究
张小凡, 丁家祥, 薛江洲, 卢国群, 吴红梅, 李剑英, 孙志坚
2005, 21(3): 153-155.
摘要:
观察沙利度胺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细胞因子和肝功能的影响,以评价本药在CHB中的治疗价值。62例患者分2组观察,研究组29例,在一般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50mg,bid口服,连用1月;对照组33例,给予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结果发现CHB患者血清TNFα、IFNγ基础值显著高于健康人水平,经沙利度胺治疗后血清TNFα和IFNγ逐渐下降,IFNγ/IL-4及IFNγ/IL-10比值有升高倾向,而对照组变化不大;沙利度胺组临床症状改善较快,退黄时间和转氨酶下降速度与对照组相近。由此认为沙利度胺能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对病毒性肝炎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早期病毒应答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的影响
张照华, 秦来英, 刘葵花, 王磊, 王耀宗
2005, 21(3): 155-156.
摘要:
研究影响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的因素。对119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12、24和48周时对ALT水平、HBVDNA和HBeAg定量进行检测,并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对HBeAg血清转换率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前ALT≥3×ULN、HBVDNA<1.5×104fg/ml、出现早期病毒应答者HBeAg血清转换率较高(P<0.01或<0.05)。治疗前,较高的ALT水平、较低的HBVDNA定量值及出现早期病毒应答是影响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的主要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关系的研究
许正锯, 杨红, 张启华, 陈先礼, 李树清, 王崇国
2005, 21(3): 157-159.
摘要: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的关系。采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显色技术对CHB进行HBV基因分型,观察123例(B型93例和C型30例)CHB患者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和YMDD变异的变化。ALT复常率为92.47%,HBeAg阴转率为27.96%,HBVDNA阴转率为82.80%,有效应答率为89.25%,与C基因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05)。B型YMDD变异的发生率为9.68%,显著低于C型的26.67%(P<0.05)。B型对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高于C型,YMDD变异的发生率则低于C型。HBV基因型是影响拉米夫定疗效和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乙肝清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王啸, 刘培先, 华燕美, 吕开雪
2005, 21(3): 159-161.
摘要:
研究乙肝清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理。190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22例给予乙肝清丸,对照组68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均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C、PCⅢ)及肝脏病理学(HE染色)的变化。治疗后,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34.4%、70.5%,对照组分别为20.6%、51.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所下降,尤其是HA、ⅣC及PCⅢ,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12例肝活检证实,治疗后肝脏炎症减轻或消失,纤维组织增生减少。乙肝清丸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肝组织中糜酶浓度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中的意义
尹明实, 朴红心, 周振霞, 韩学吉, 太永日
2005, 21(3): 161-162.
摘要:
为探讨肝组织中糜酶(Chymase)浓度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中的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45例慢性肝炎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观察不同的纤维化分期(S1-S4),其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hymase单克隆抗体标记的肥大细胞分布情况。慢性肝炎纤维化分期重的S3和S4患者,其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S3+S4=(31.3±24.6)ng/mg〕明显高于纤维化轻的S1和S2患者〔S1+S2=(5.7±4.8)ng/mg〕,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hymase标记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纤维化旺盛的汇管区与类洞壁,其分布与纤维化部位相一致,且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高的患者,其肝组织内Chymase标记的肥大细胞分布增多。推测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可能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关系密切。
TIPS治疗肝肾综合征疗效观察
胡建功, 赵正华, 封扬, 李英姿
2005, 21(3): 163-163.
摘要: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肝肾综合征(HRS)的疗效。4例确诊为HRS的患者进行TIRS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测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宽度及血流速度、血肌酐清除率、尿钠、尿量;术前及术后两周测部分肝功及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TIPS手术治疗后门脉血流速度加快,门静脉宽度下降,门静脉压力下降,尿钠排泄、肌酐清除率及尿量增加,血清肾素、醛固酮下降(P<0.05)。TIPS治疗HRS近期疗效明显。
45例肝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流行病学分析
周建党, 陈颖, 彭怀燕, 成柯, 漆涌
2005, 21(3): 164-165.
摘要:
探讨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病原菌的耐药性等流行病学特点。45例肝移植手术术后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率为71.1%,其主要病原菌分别为粪肠球菌(70/398)、阴沟肠杆菌(64/398)、真菌(59/398)、大肠杆菌(56/398)。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与高耐药性的特点,碳青霉烯类、糖肽类抗生素仍分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与革兰氏阳性球菌最有效抗生素,预防细菌性感染的发生与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74例回顾分析
王宇, 朴云峰, 许贤姬
2005, 21(3): 166-167.
摘要:
为研究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选择74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的最常见诱因为上消化道出血(44.6%)、感染(39.2%)、电解质紊乱(35.1%)。肝硬化合并HE病死率为22.97%。肝性脑病预后与诱因、脑病分期、肝功能、肾功能、血Na+、Child分级及有无并发症密切相关。积极去除诱因和防治并发症是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
戊型重型肝炎生存分析
张爱民, 季伟, 王惠芬
2005, 21(3): 168-169.
摘要:
通过对39例戊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结果表明患者血清胆红素的升高、PTA的降低及严重的并发症是影响戊型肝炎死亡的重要因素。而早期诊断、综合治疗、积极预防、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有效措施。
单腔锁穿管引流法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观察
高远征, 贾素华, 李辉, 王立伟, 王延芳, 周峰, 吴立新
2005, 21(3): 169-170.
摘要:
探讨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方法。在支持利尿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44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采用单腔锁穿管引流腹水法,对照组42例采用反复大量放腹水法。治疗组显效率77.27%,总有效率97.77%;对照组显效率57.14%,总有效率90.4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腹水控制显效率(P<0.05)显著提高,疗程(P<0.05)明显缩短,继发循环功能紊乱(P<0.001)、低纳血症(P<0.05)明显减少。单腔锁穿管引流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肝硬化患者体表胃电图参数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王尊松, 卢雪峰
2005, 21(3): 171-172.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体表胃电图参数变化与肝功能及检验指标间的关系。对63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体表胃电图记录和化验检查。将健康对照组、Child-pugh分级A级、B级、C级四级受试者进行两两比较,主频和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均有显著差异;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与肝功能检验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白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与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存在直线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723和-0.704)。1.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胃电节律紊乱,并随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加重;2.白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与肝硬化患者胃电节律紊乱关系密切,可用于判断肝硬化患者胃动力障碍情况。
以右肩酸痛为首发症状的戊型肝炎一例报告
李向林
2005, 21(3): 172-172.
摘要:
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常规培养检测胆总管结石中细菌及其意义的研究
陈晓文, 智发朝, 武金宝, 万田谟, 周丹
2005, 21(3): 173-175.
摘要:
探讨细菌在胆总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通过ERCP导管抽取胆汁进行需氧菌培养。同时用PCR方法对结石内大肠杆菌DAN进行检测。56例胆总管结石胆汁标本需氧菌培养中有53例检出细菌,检出率为94.64%,埃希氏菌属、克雷伯氏菌属、肠杆菌属、肠球菌属为胆道主要致病菌。11例胆总管结石中,3例大肠杆菌DNA扩增阳性。导管取材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可信;细菌感染在胆总管结石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许爱民, 纪民, 耿平梅
2005, 21(3): 175-176.
摘要:
研究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Ⅳ-C)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相关性。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600例乙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A、LN、CⅣ、PCⅢ水平,同时进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检测。血清学指标水平与慢性肝炎发展阶段性一致,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其中HA、CⅣ在病理分期中,从S1~S4期均依次大幅度升高,与S0相比(P<0.01),对早期肝纤维化诊断优于LN。而PCⅢ在反映肝纤维化时与S2期呈依次明显升高,可作为肝纤维化中、晚期辅助诊断。血清纤维化指标HA、LN、CⅣ、PCⅢ水平,对肝纤维化不同阶段做出相对准确的诊断,是目前了解肝纤维化程度检测指标之一。
脂肪肝血脂胆结石相关临床分析
陈晓东, 张晓芙, 严定玉
2005, 21(3): 177-177.
摘要:
拉米夫定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孟维利, 范连科, 李光荣, 张祥胜, 任杰远, 李爱元
2005, 21(3): 178-179.
摘要:
探讨拉米夫定(LAM)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疗效。CHB轻、中度14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使用益肝灵、联苯双酯等普通保肝药治疗;LAM组在对照用药基础上加用LAM;联合组除应用LAM组药物外加用银杏叶提取物。三组在治疗6个月时比较疗效,结果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含量下降,彩色多普勒超声门静脉内径缩小,门静脉血流量下降,平均血流速度加快,脾脏长径及厚度的改变以及肝脏组织学炎症计分和纤维化计分下降,联合组均显著优于LAM组和对照组。LAM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学研究现状
陈伟, 杨文奇, 孟翔凌, 汪恭恕
2005, 21(3): 180-181.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Th1/Th2细胞的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辛永宁, 宣世英, 孙樱
2005, 21(3): 182-184.
摘要:
重型肝炎预后影响指标的研究概况
叶一农, 柯伟民
2005, 21(3): 184-187.
摘要:
临床保肝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黄根牙, 倪润洲
2005, 21(3): 187-189.
摘要: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诊断的研究进展
许贤姬, 朴云峰, 王宇
2005, 21(3): 190-192.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吴浩, 曹明富
2005, 21(3): 192-19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