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5期

显示方式:
专题述评
维生素D缺乏与肝疾病
池肇春
2009, 25(5): 323-325.
摘要:
关于启用杂志网站和新邮箱的启事
2009, 25(5): 325-325.
摘要:
书讯
2009, 25(5): 385-385.
摘要:
论著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黄重发, 朱清, 付启梅, 卜全慧, 施斌斌
2009, 25(5): 326-328.
摘要:
目的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在CHB患者PBMC表达,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对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30例CHB患者给予干扰素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IL-10和IFN-γ的水平,同时选择15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结果CHB组PBMC培养上清分泌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FN-γ水平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HBV DNA水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治疗结束后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CHB存在异常细胞免疫应答,干扰素治疗CHB可提高患者Th1型细胞因子水平、降低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
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亚群与CD28亚群的变化
阎双缓, 陈翠英, 曹治宸, 刘金霞
2009, 25(5): 328-330.
摘要: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细胞亚群、CD28功能亚群的特点。方法选择CHB患者20例、肝功能正常的HBV携带者15例、肝功能正常的HBsAg携带者15例,以及健康献血员20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CD28功能亚群。结果CHB患者、HBV携带者CD4+、CD8+、CD4+CD28+及CD8+CD28+T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5,P<0.01,P<0.05;P<0.05,P<0.05,P<0.01,P<0.05);HBsAg携带者CD4+、CD8+、CD4+CD28+及CD8+CD28+T细胞计数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免疫功能不同造成不同形式的慢性感染方式。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研究
钟旬华, 袁静, 杨艳, 李炜, 陈晓英
2009, 25(5): 331-333.
摘要: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30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在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以恩替卡韦每天0.5mg口服,观察服药1年后的生存率、肝功能变化、并发症和血清HBVDNA病毒载量,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年生存率分别为70%和43%,治疗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34,P<0.05),治疗组肝功能和血清HBVDNA病毒载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良好。结论恩替卡韦能提高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安全有效。
血清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血清IL-27的检测及其意义
张丽丽, 左维泽
2009, 25(5): 334-335.
摘要: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血清IL-27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27的浓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HBVDNA;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结果HBeAg阳性慢乙肝组(n=38)、HBeAg阴性慢乙肝组(n=56),血清IL-27浓度分别为(22.697±20.767)pg/ml、(34.631±22.154)pg/ml。HBeAg阴性慢乙肝组血清IL-27浓度显著高于HBeAg阳性慢乙肝组(P<0.05)。结论IL-27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机制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能在促进HBeAg转阴以及抗-HBe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TRAIL在HBV感染所致免疫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魏屏, 王华, 曾令兰
2009, 25(5): 336-337.
摘要: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在HBV感染所致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乙肝患者(CHB)2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ASC)20例,正常健康者10例,ELISA检测其血清sTRAIL水平,同时检测血清IFN-γ和ALT水平。结果ASC组和CHB组sTRAI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组(P(0.01),且CHB组高于ASC组(P(0.01);CHB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和ASC组(P(0.05),而正常组和AS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HB中sTRAIL水平与ALT的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TRAIL在IFN-γ的协同作用下,参与了HB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在HBV感染所致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C基因型HBV较B基因型HBV易引起肝炎慢性化的机制
王国戗, 牛菊霞, 贾安奎
2009, 25(5): 338-339.
摘要:
目的探讨HBVC基因型较B基因型易引起肝炎慢性化的机制。方法从GenBank分别下载C基因型和B基因型小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即HBsAg),用CLustalW2.0生物软件分别比较C基因型和B基因型小S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用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测同基因型不同的小S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T细胞表位的差异。结果通过分别比较C基因型和B基因型小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C基因型小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90~100)%,B基因型小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94~100)%;同基因型不同的小S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T细胞表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C基因型小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之间较大的变异和同基因型不同的小S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T细胞表位的差异可能是HBVC基因型较B基因型易引起肝炎慢性化的原因或部分原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及其与TGF-β的关系
魏丽, 邓永东, 陈红
2009, 25(5): 340-342.
摘要: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28例慢性乙型肝炎、25例肝硬化及10例健康对照者PBMC中TLR4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及Ⅳ型胶原(CⅣ)的水平。结果各实验组TLR4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与患者血清TGF-β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值=0.875,P<0.01),与HA、LN、PCⅢ、CⅣ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7、0.525、0.556、0.682)。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的表达增高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人肝脏再生增强因子对体外肝细胞生长的影响
李曼妮, 苏先狮
2009, 25(5): 343-345.
摘要:
目的基因工程方法纯化人肝脏再生增强因子(hALR),研究hALR对体外培养肝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hALR原核表达载体PGEX-3X-hALR,诱导表达、纯化收集GST-hALR,用X因子切去GST,凝胶过滤得到高纯度hALR蛋白;分别用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和肝癌细胞(HepG2细胞)分析hALR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hALR原核表达载体pGEX-3X-hALR构建成功,经诱导表达,可纯化得到高纯度的hALR蛋白。hALR蛋白能促进正常肝细胞的生长,并与浓度成正相关;而肝癌细胞的生长却起抑制作用。结论成功表达和纯化重组hALR蛋白,hALR促进正常肝细胞的生长而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酒精性肝病循环抗体特异性的分析
杨永红, 骆岚, 夏培君, 张梗林
2009, 25(5): 346-349.
摘要:
目的探讨循环抗体在酒精性肝病患者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40例非酒精性肝病患者、30例无肝损害的重度嗜酒者、40例健康对照的血清中循环抗体滴度。结果酒精性肝病患者抗MAAIgG滴度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平均OD值0.42±0.23、0.10±0.04、P<0.001),非酒精性肝病及重度嗜酒者中抗HSA-MAAIgG抗体(平均OD值0.14±0.08、0.13±0.08)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酒精性肝病患者抗HSA-MAAIgG值与抗HSA-乙醛(γ=0.643;P<0.0002)和抗HSA-丙醛(γ=0.773;P<0.0001)IgG值呈正相关。结论MAA加合物的循环抗体具有特异性,可引起肝脏自身免疫反应。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分析
郭玲, 赵梅桂, 张荣
2009, 25(5): 350-352.
摘要: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探讨血清MBL水平与HCV感染及其致病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HCV感染者128例,分成HCV携带者、轻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中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三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BL的水平。结果HCV感染者血清MBL浓度均值为(1.729±0.529)μg/ml,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值(0.974±0.305)μg/ml(P<0.01),且血清MBL水平随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清MBL可反应HCV感染导致的慢性病理状态,它可能也参与肝脏纤维化的过程。
不同类型肝衰竭临床特点及其转归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葛宗成, 许慧阳, 侯为顺, 喻艳林, 章顺国
2009, 25(5): 352-354.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991—2006年间本院收治的437例各型肝衰竭,对其临床特点及影响转归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不同类型肝衰竭的转归差异显著,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差异较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预后差异较小。年龄、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最后结果的关键临床因素。乙型肝炎病毒仍然是各型肝衰竭的最常见原因。急性肝衰竭比亚急性,慢性肝衰竭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各型肝衰竭的最常见并发症分别是肝性脑病和腹水。结论急性、亚急性、慢性肝衰竭的病因差异较大,各型肝衰竭的预后不同。肝性脑病是急性肝衰竭最常见并发症,而腹水是亚急性和慢性肝衰竭的最主要并发症。PTA和胆红素等仍然是各型肝衰竭判断预后简单而又重要的特异性指标,在亚急性和慢性肝衰竭中尤为重要。
门冬氨酸鸟氨酸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实验研究
耿嘉蔚, 彭伟, 范红, 陶健
2009, 25(5): 355-358.
摘要:
目的通过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门冬氨酸鸟氨酸防止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采用0.03%的硫代乙酰胺溶液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对大鼠肝功能指标、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脯氨酸羟化酶表达的影响。结果门冬氨酸鸟氨酸能降低大鼠AST,ALT水平(P<0.05),减轻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进程。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分析
占国清, 郑三菊, 胡波, 李金科, 张薇薇, 朱琳
2009, 25(5): 359-361.
摘要: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型肝炎或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滴注,乳果糖溶液灌肠;对照组给予精氨酸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灌肠。两组疗程均为7天,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检测血氨和肝肾功能,判断临床疗效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0%)明显高于对照组(52.6%)(P<0.01);治疗后治疗组AST、ALT、TBil、血氨显著降低(P<0.05,P<0.01),对照组血氨降低(P<0.05),两组AST、TBil、血氨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性脑病分期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对改善肝功能、纠正肝性脑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聚集素、P糖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林照亮, 熊茂明, 钱福永, 吴炎, 李红春, 王玉梅
2009, 25(5): 361-363.
摘要:
目的探讨聚集素(Clusterin)蛋白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Clusterin在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P-gp蛋白在HCC中的表达。结果Clusterin蛋白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2.93%,在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表达阴性或弱阳性;Clusterin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肝硬化无关,与Edmenson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gp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73%。在HCC中,Clusterin蛋白的表达与P-gp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lusterin蛋白在HCC中呈高表达,与临床耐药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肝癌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16例临床疗效观察
王海艳, 李红伟, 毛敬珍
2009, 25(5): 364-365.
摘要: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内科综合疗法+CVVH。对照组:内科综合疗法。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肾功能、血氨、TNF和IL—6等。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清醒率分别为75.0%和31.3%。CVVH治疗后血清尿素氮、肌酐、氨、TNF及IL-6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胆红素、TBA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肝性脑病Ⅰ-Ⅱ期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Ⅲ-Ⅳ期(P<0.05)。结论CVVH是辅助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早期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观察
汪洪姣, 徐志伟, 陈均亚, 林海龙, 陈益平, 陈永平
2009, 25(5): 366-370.
摘要:
目的观察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气流法制备含肝细胞的微囊。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设模型组、裸肝细胞腹腔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每组8只测定ALT、AST、TBil水平。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衰竭模型建立后ALT、AST、TBil迅速升高(P<0.05),并于24h~72h达高峰。同一时间点两两比较发现,Ⅱ、Ⅲ组在48h、72h、120h均明显低于I组(P<0.05),Ⅲ组在48h、72h均低于Ⅱ组(P<0.05)。Ⅲ组峰值较Ⅰ组前移。模型组、裸肝组和微囊组大鼠生存率分别是26.7%(4/15)、40.0%(6/15)、73.3%(11/15),微囊组较模型组、裸肝组大鼠生存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HCT能降低FHF大鼠ALT、AST和TBil水平,减轻肝损伤程度,可能改善FHF预后。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探讨
朱飞燕
2009, 25(5): 370-371.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临床分析
杨萱, 赵红霞, 许青田
2009, 25(5): 372-373.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按发病基础分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3组,比较它们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1)3组患者的ALT、ALB、CH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HBV携带者组中的ALT、ALB、CHE明显高于其它两组。(2)3组并发肝性脑病、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3)3组患者发病年龄以慢性HBV携带者组最小,肝硬化组年龄最大。3组预后,以慢性HBV携带者组最好,肝硬化组最差。结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病的急性肝衰竭,在生化指标、合并症、预后均有差异。肝硬化组预后最差,应尽早进性肝移植。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临床价值
蔡敏娴, 林礼务, 薛恩生, 何以敉, 林学英, 杨嘉嘉
2009, 25(5): 374-376.
摘要:
目的探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的声像图特征,评价彩色多普勒对IPH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IPH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肝脏表面、内部回声、脾脏大小及肝内外门静脉系统等。结果25例患者中,25例均见门静脉肝内分支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狭窄甚至闭塞,15例实质回声增粗,门静脉海绵样变性22例,门静脉系统血栓5例,均为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5例伴有胆道系统的异常。结论临床上不明原因的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均应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内门静脉分支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的特征性改变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可提示IPH。
17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分析
张薇薇, 袁学华, 朱琳, 谭华炳, 李儒贵, 杜卫星, 占国清
2009, 25(5): 377-379.
摘要: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7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数量。结果乙型肝炎是发生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死亡组Child-Pugh、MELD分值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所有患者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死亡组在腹水、感染、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HE)、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HRS)发生率及合并并发症数量也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P<0.01)。结论Child-Pugh、MELD分值及并发症均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转归,可作为评价此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胸腺肽α1联合苦参素防治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停药复发的疗效观察
张勇刚, 董明珍, 张召娅
2009, 25(5): 379-380.
摘要: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岳静, 官群业, 高孝忠, 乔秀丽, 王晓丰, 邵春忠
2009, 25(5): 381-383.
摘要:
目的观察和对比拉米夫定单用与联合苦参素、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单用组。联合组87例,应用拉米夫定与苦参素、胸腺肽联合治疗;单用组75例,采用拉米夫定单药治疗。疗程均为12月,随访12月。观察两组中HBeAg、HBeAg/HBeAb血清转换、HBVDNA的阴转情况,同时观察肝功能变化。结果联合组显效32例(36.8%),有效41例(47.1%),无效14例(16.1%),总有效率83.9%;单用组显效8例(10.7%),有效34例(45.3%),无效33例(44%),总有效率56%,两组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YMDD突变率明显低于单用组。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9例疗效观察
张玉玲
2009, 25(5): 384-385.
摘要: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老年重型戊肝疗效分析
李智, 董丹丹
2009, 25(5): 386-387.
摘要: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杨智彬, 雷玉萍, 王聪, 曾荣昆, 雷蕾
2009, 25(5): 387-388.
摘要: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对66例总胆红素>171μmol/L的病毒性肝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120)ml,静滴,1次/天;对照组(33例)用岩黄莲注射液12ml,静滴,1次/天。两组同时应用维生素、能量合剂等,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治疗前后TBil、ALT、ALP和γ-GT下降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观察到复方甘草酸苷相关的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有效且安全。
舒血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以甦, 王艳丽
2009, 25(5): 389-390.
摘要: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与同期住院使用丹参粉针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的患者60例作对照,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时改善肝功方面均优于丹参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组。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可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受益。
血浆置换术治疗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王少扬, 王贤, 马卫闽, 郑青
2009, 25(5): 390-391.
摘要:
病例报告
肝糖原沉积病误诊肝炎1例
杨玉祥, 邹霞
2009, 25(5): 333-333.
摘要:
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致反复输液反应4例报告
顾生旺, 张成, 蒋兆荣, 万利, 文那, 孙瑶瑶
2009, 25(5): 358-358.
摘要: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例分析
李斌华
2009, 25(5): 383-383.
摘要:
会议简讯
长春国际消化性疾病暨肝病高峰论坛圆满结束
2009, 25(5): 391-391.
摘要:
文献综述
肝脏与固有免疫研究进展
孔丽, 张虎平
2009, 25(5): 392-395.
摘要:
肝移植的临床研究进展
刘溪涛, 孟兴凯
2009, 25(5): 395-397.
摘要:
肝硬化肝内结节与肿块性病变的高场MR评价进展
全冠民, 袁涛, 尚华, 高国栋, 郑历明, 贾香丽, 周立霞, 宋振虎
2009, 25(5): 398-40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