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述评
布-加综合征的进展与展望
汪忠镐, 李春民, 李震, 卞策, 谷涌泉, 俞恒锡, 陈兵
2011, 27(2): 113-115.
摘要:
本文叙述了布-加综合征的演变,自1845年和1899年由Budd和Chiari报道的不同肝静脉阻塞引起的门脉高压,在病因和流行病学方面开始研究。我国、印度、南非等国的病变大多涉及下腔静脉,今后以改名为肝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更为恰当。在病变分类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在急性期,纤溶疗法是指征。慢性病例采用的方法:各种腔内治疗法、间接减压术、断流术、各种促进侧枝循环的手术、直接减压术,包括各型肠系膜上静脉或下腔静脉或水母头与右心房或颈内静脉之间的转流术、根治性矫治术和肝移植术,后者指征要严格。今后至少要把下腔静脉隔膜性的病因查清,要做到预防和早期诊断,要对复杂性病变的介入和手术方法加以探讨。
防治指南
最新门脉高压共识(Baveno V版)
杨力, 韩国宏, de Franchis R
2011, 27(2): 116-118.
摘要:

<正>门脉高压与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有关,包括腹水,肝性脑病和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自1986年之后,组织了一系列共识会议,第一次由安德鲁伯勒斯组织在荷兰格罗宁根召开,

专论
脾脏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症
刘全达, 周宁新
2011, 27(2): 119-122.
摘要:
大部分肝硬化患者合并有脾功能亢进症,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几种血细胞(主要是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传统治疗措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或并发症。作者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的脾脏射频消融治疗脾亢的新型微创措施,本文从脾脏射频消融治疗脾亢的工作原理、治疗入路、安全性、临床疗效、提高安全性和疗效的联合脾脏射频消融的多手段治疗模式等多个角度,总结了作者近10年的实验和临床实践经验。本文可为其他单位开展该项新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著_布-加综合征和门脉高压症
再论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的应用
王坤, 于振海, 李光新, 张曙光, 秦士勇, 王明海, 阮长乐
2011, 27(2): 123-126.
摘要:
目的进一步分析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对65例患者行球囊扩张或/和支架植入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最长随访时间已达10年。结果全部患者恢复顺利,术后1周下肢肿胀明显减轻,肝脾不同程度缩小,胸腹壁静脉曲张明显好转。随访证实患者术后远期疗效均良好。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BCS的首选,应用过程中应重视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及并发症的预防。
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883例体会
孟庆义, 孙念峰, 王瑞华, 刘兆轩, 李博, 汪忠镐
2011, 27(2): 127-129.
摘要(21167) PDF (2536KB)(2774)
摘要: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BCS)的临床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883例BCS患者行下腔静脉(IVC)造影,确定病变部位、类型,再用硬导丝或Rups100穿刺针穿通阻塞部位、球囊扩张,对短段狭窄或闭塞、扩张后球囊有切迹的隔膜型和长段狭窄型常规放置腔静脉支架。结果本组883例,扩张成功803例,其中IVC747例,肝静脉(HV)56例,放置IVC支架504例,HV支架16例。本组46例需行附加降低门脉高压手术。术后发生急性肾衰8例,肝昏迷2例,急性心衰43例。并发IVC急性血栓形成5例,死亡2例。673例获随访7~124个月,复发31例。结论介入治疗BCS具有安全、有效、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首选。
布-加综合征地理分布与饮用水碘含量的关系
肖培瑞, 蔺新英, 郭成浩, 边建朝, 杨晓霞, 王金彪
2011, 27(2): 130-133.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环境饮用水中碘含量与布-加综合征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995~2004年菏泽市立医院等5家医院收治的居住地为山东菏泽且可以查到地址的34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性别、年龄、饮用水中碘含量进行描述性分析;以2003年山东省菏泽地区各乡镇的水碘中位数为依据,建立菏泽地区布-加综合征患者空间分布图,并对水碘与布-加综合征关系进行空间统计分析。以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计算菏泽各县布-加综合征发病率,并对各县布-加综合征发病率与水碘值中位数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男女性别比为1.71:1。患者年龄为(40.30±12.97)岁,300例患者分布于25~64岁年龄段。菏泽地区布-加综合征患者所在乡镇的水碘含量范围为12.62~681.21μg/L,中位数为262.05μg/L。89.18%患者所在乡镇的水碘值>150μg/L,水碘浓度与布-加综合征发病率呈正相关(r=0.846,P=0.008)。结论布-加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饮用水中碘含量过高有关,高碘在布-加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9年诊治经验
吴继东, 汪忠镐, 王仕华, 刘昌伟, 曾嵘
2011, 27(2): 134-135+142.
摘要:
目的探讨肝前性门脉高压综合征(PPH)诊断、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方法回顾分析PPH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间接门静脉造影和/或门静脉系统CT血管成像,全部确诊为PPH。施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31例,脾切除、脾静脉-肾静脉转流术4例,门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1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探查术、门奇静脉断流术2例,未行手术2例,仅给与保肝等内科治疗。结果 39例术后随访3个月~8年,1例未手术患者失访。36例经肠腔、脾肾和门腔转流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脾亢消失,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例断流手术患者,术后8月1例死亡,2例保守治疗1例死亡。结论间接门静脉系造影或CT门静脉系血管成像检查是诊断PPH的标准方法,分流手术安全有效。
脾动脉阻断技术在射频消融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中的应用
刘全达, 周宁新, 宋扬, 许小亚, 段伟宏, 孙梯业, 晋志涛
2011, 27(2): 136-139.
摘要:
目的探讨脾动脉阻断技术联合脾脏射频消融(RFA)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脾亢)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阻断或未阻断脾动脉主干的接受脾脏RFA治疗的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合并重症脾亢患者,分析随访6个月的临床疗效;并评估脾动脉阻断对肝硬化合并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结果阻断或未阻断脾动脉主干的接受脾脏RFA治疗的门脉高压性脾亢患者各15例,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阻断脾动脉后实施脾脏RFA组消融(56±35)%脾脏体积,较未阻断脾动脉组消融体积(38±21)%显著增加(P<0.01);且阻断脾动脉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Child-Pugh评分和分级改善明显优于未阻断脾动脉组。合并巨脾的脾动脉阻断组15例患者经影像学诊断都符合脾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经脾动脉栓塞(13例)和脾动脉结扎(2例)后肝动脉内径显著增粗,肝动脉供血明显改善。结论脾动脉阻断联合脾脏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可以显著提高脾亢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纠正脾动脉盗血综合征和有效改善肝功能。
中草药致肝小静脉闭塞病11例临床分析
李杨, 许建明
2011, 27(2): 140-142.
摘要:
目的评估各种常规临床检测方法对中草药所致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的诊断价值,并探寻评价疾病转归及预后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近3年间服用中草药所致11例HVOD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影像学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用药史,7例患者服用土三七,2例患者服用雷公藤,2例患者服用不明中草药,CT对HVO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死亡4例患者均为重型患者。结论我国肝小静脉闭塞病的诊断应重视患者用药史,HVOD患者的疾病分型对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论著_病毒性肝炎
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肌酸激酶的影响
金清龙, 王中峰, 闫红青, 牛俊奇
2011, 27(2): 143-144+156.
摘要:
目的分析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中对肌酸激酶(CK)的影响。方法将参加007及015研究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和拉米夫定治疗组,分别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和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104周。观察2组患者在不同时期CK的变化,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在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均观察到CK升高的现象,替比夫定组CK升高频率高于拉米夫定组(76%vs 44.4%),两组患者CK升高均没有出现症状。结论在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CK升高。应用替比夫定治疗对CK影响大于拉米夫组,但多为1~2级(1~7×ULN)CK升高,且CK升高不是由于损伤心肌所致,常不伴随临床症状,不需要特殊干预,可以自行恢复正常。
DC-SIGN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树突状细胞成熟活化中的作用
邹小静, 姜雪强, 田德英
2011, 27(2): 145-147+153.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时,DC-SIGN在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活化中介导的作用。方法将α-甘露糖苷酶抑制剂-基夫碱作用于HepG2.2.15细胞,收获上清中的高甘露糖型HBV颗粒,并于第5 d加入到外周血单核细胞衍生的DC培养基中,培养至第7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la、CD83、CD80、CD86、HLA-DR分子的表达,MTT法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的水平。结果高甘露糖型HBV组,与天然的HBV组相比,DC表面CDla、CD83、CD80、CD86、HLA-DR分子的表达增加,分泌IL-12的水平升高,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亦明显增强,且上述效应均可被DC-SIGN特异性抗体所阻断。结论 DC-SIGN识别高甘露糖型HBV后可以促进DC的成熟和活化,天然的HBV可能利用α-甘露糖苷酶参与的去甘露聚糖修饰来逃避DC-SIGN的识别,从而诱导DC功能的缺陷。
门冬氨酸鸟氨酸在胃肠道肿瘤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化疗中的保护作用
张志红, 倪秉强, 陈日新
2011, 27(2): 148-150+160.
摘要: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9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7例在FOLFOX方案化疗前3 d及疗程中每日静脉滴注10 g门冬氨酸鸟氨酸,对照组51例单用FOLFOX方案化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后PCR检测HBV DNA载量,化疗前及化疗期间检测肝功能、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体重及KP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胆红素、ALT、AST在II度以上升高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体重下降及KPS评分下降发生率高于治疗组;II度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BV DNA拷贝数均高于治疗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能减轻伴HBV感染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后肝功能损伤,改善病人体力、体重等一般状况,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双环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二醛水平的影响
祁文玥, 王煜, 刘娅
2011, 27(2): 151-153.
摘要:
目的探讨双环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CHB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40例,给予一般治疗,观察组45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双环醇片50 mg,每日3次。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用化学方法检测MDA水平,并同时观察ALT、AST、TBil、Alb、HBV DNA、HBV M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MDA、ALT、AST、TBil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较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ALB均有所上升,部分患者HBV DNA水平下降,出现血清学转换,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治疗后两组间前后比较)。结论双环醇能够降低CHB患者血清MDA水平,说明双环醇具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有助于CHB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慢性肝炎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临床病理研究
邵颖, 宋光平
2011, 27(2): 154-156.
摘要:
目的观察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窦毛细血管化与其病理改变、血清学指标相关性,以进一步探索肝窦毛细血管化在疾病诊疗中的意义。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68例慢性肝炎患者,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CD34染色,显示肝窦毛细血管化的程度。并于当日晨采血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窦毛细血管化程度与血清肝功能指标中GGT明显相关(r=0.385,P<0.01);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中的HA显著相关(r=0.502,P<0.001);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与分期相关性更强(分别为r=0.426,P<0.01;r=0.569,P<0.001)。结论血清学肝功能指标中单独GGT异常预示存在着不断进展的肝损伤;HA是判断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的一个灵敏的无创性指标;肝窦毛细血管化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肝组织炎症的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胸腺近期输出功能与初始T细胞比例的相关性
李丽, 陈明, 潘修成, 汪莉萍, 傅涓涓, 冯霞
2011, 27(2): 157-160.
摘要: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RECs)含量和PBMCs中初始T细胞比例,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集CHB患者和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标本,(1)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TRECs含量;(2)利用荧光标记抗体FITC-CD3、PE-CD45RA、PE-cy5-CD62L标记细胞表面分子,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s中CD3+CD45RA+CD62L+细胞比例;(3)TRECs含量与初始T细胞相关性分析。结果 (1)CHB组TRECs含量为(6.78±1.06)拷贝/103 PBMCs,低于对照组(8.16±2.07)拷贝/103 PBMCs,P<0.01。(2)CHB组初始T细胞比例为(20.73±6.75)%,低于对照组(27.82±9.66)%,P<0.05。(3)CHB组初始T细胞比例与TRECs含量呈正直线相关,相关系数r=0.688,P<0.01。对照组初始T细胞比例与TRECs含量正相关,r=0.646,P<0.01。两组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
赵艳娟, 叶春艳, 宋效丹
2011, 27(2): 161-162+165.
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急性乙型肝炎患者36例作为观察对象,健康体检的36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入院时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血清总甲状腺素(TT4)、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并与对照组比较。对异常者1周后复查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后每周复查1次,直至正常,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T4、TT3、FT4、FT3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较对照组降低,但TSH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TT4、TT3、FT4、FT3高于正常值者在第三周全部转为正常。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T4、TT3、FT4、FT3水平升高,对于升高超过正常值者不需要治疗,随着肝功能逐渐好转,短期可恢复正常。
乙型肝炎病毒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袁建国, 王新国, 崔霞, 刘凤华, 王凤华, 宋吉奎, 赵洪奎
2011, 27(2): 163-165.
摘要: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是否有作用。方法用Friedman方法分离大鼠HSC,蔗糖梯度浓度法纯化HBV。用不同浓度HBV刺激HSC 24 h,检测上清液中的前胶原蛋白Ⅲ。选前胶原蛋白Ⅲ分泌增加的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细胞内C/EBPs、PPARγ、RAR表达情况,了解HBV是否影响HSC活化通路。结果 HBV可以呈浓度依赖方式刺激大鼠HSCs分泌前胶原蛋白Ⅲ,在浓度为3.0×105拷贝/ml时可以使前胶原蛋白Ⅲ分泌明显增加。C/EBPs的表达明显减少,而RAR受体表达明显增加、PPARγ表达无变化。结论 HBV对大鼠HSC具有直接激活作用,促其合成Ⅲ型前胶原蛋白,这可能与其刺激C/EBP表达减少和RAR表达增加有关。
论著_脂肪肝
复方牛胎肝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浙江省脂肪肝和酒精肝协作组, 施军平
2011, 27(2): 166-169+173.
摘要:
目的观察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近期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多中心、开放、非随机临床试验,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3片/次,2次/日,口服,共3个月)治疗240例NAFLD,其中男195例,女45例,平均年龄为(42.2±11.3)岁,基础疾病为超重和/或中心性肥胖。结果有240例被纳入本研究,临床症状改善率85.9%(164/191),其中以肝区不适感改善效果最为显著;ALT复常率62.5%(115/184),从治疗前的(79.59±43.63)U/L下降至(43.99±14.83)U/L,P<0.01,同时AST、GGT和TG、TC和LDL-C也明显下降,P<0.01;而HDL-C以及空腹血糖、HOMA-IR无明显改变,P>0.05。35.4%(85/240)的患者B超脂肪肝程度下降1个或1个以上等级;74例患者肝/脾CT值从治疗前的0.78±0.18升高到治疗后的0.93±0.16,P<0.001。未进行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的患者BMI、腰/臀围以及ALT、AST、GGT、TG、T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李儒贵, 谭华炳, 占国清, 张薇薇, 胡波
2011, 27(2): 170-173.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分为存活组(88例)与死亡组(47例),比较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既往SBP史、症状与体征、Child-Pugh分值、外周血和腹水中白细胞数、并发症、重要生化指标等因素。结果两组病例在年龄、既往SBP史、腹部多数症状及其它(呃逆、黄疸加深、休克)、Child-Pugh评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腹水白细胞数及多核粒细胞(PMN)比例、多数并发症及发生并发症个数、重要生化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年龄、既往SBP史、多数症状与体征、Child-Pugh评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腹水白细胞数及多核粒细胞(PMN)比例、重要生化指标及并发症等因素均影响肝硬化并SBP患者转归,可作为评价此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论著_肝胆胰肿瘤
PGE2,mPGES-1和HBx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相关性
王燕, 王晓茜, 李秀金, 唐南洪
2011, 27(2): 174-177.
摘要: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前列腺素E2(PGE2)、微粒体型前列腺素E2合成酶-1(mPGES-1)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表达情况、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65例HCC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的PGE2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mPGES-1和HBx的表达,并分析这些指标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PGE2含量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分别为(9.10±2.03)ng/g和(2.78±0.19)ng/g;肝癌患者外周血中PGE2含量为(128.74±14.44)pg/ml,与肝癌组织中PGE2含量呈正相关(r=0.862);HCC组织中HBx和mPGES-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2%和78.5%,而癌旁肝组织的HBx和mPGES-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5%和46.2%,其中mPGES-1蛋白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x和mPGES-1的表达升高与肝癌分化程度和肝外是否转移相关(P<0.05);HBx的表达与mPGES-1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9);外周血PGE2水平和组...
Annexin Ⅱ和Ki-67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黄波, 赵国忠
2011, 27(2): 178-180+193.
摘要:
目的分析胆管癌组织中膜粘连蛋白Ⅱ(AnnexinⅡ)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nnexinA2和Ki-67蛋白在58例胆管癌组织和癌旁胆管组织及15例非肿瘤胆管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nnexinⅡ在三种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1%(43/58)、31.0%(18/58)、13.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67在三种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0%(47/58)、37.9%(22/58)、6.7%(1/15),其阳性表达在三种组织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AnnexinⅡ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与胆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胆管癌中AnnexinⅡ和Ki-6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AnnexinⅡ、Ki-67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胆管癌诊断的辅助指标,综合应用二项指标对评价胆管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著_其他
缺血性肝炎的生化和病理特点分析
赵琦, 刘莉, 冯红霞, 赵华, 李振方, 席婷, 王瑞春, 徐昌青
2011, 27(2): 181-183.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肝炎的生化和病理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缺血性肝炎,并对9例缺血性肝炎患者行肝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缺血性肝炎患者ALT、AST、LDH明显升高,TBil、γ-GT、AKP多在正常范围内。随着肝脏缺血时间延长各项指标呈升高趋势,肝缺血时间612 h及>12 h患者明显高于<6 h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住院时间延长各项指标与入院当时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脏源性缺血性肝炎与失血性低血容量性缺血性肝炎患者相比,LDH水平明显升高。不同病理分级患者生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变化轻微,多为肝小叶中央轻-中度间质炎症。患者多死于原发病而非缺血性肝炎。结论缺血性肝炎患者生化变化明显,而组织变化轻微,显示出二者的不一致性。组织学的变化特点以及缺血性肝炎病因恰能更好的解释生化变化及其预后特点。从病理上,缺血性肝炎患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而非休克肝;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肝脏微循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再生与修复的作用
宋晓静, 宋红丽, 郑卫萍, 王政禄, 龚慧宾, 沈中阳
2011, 27(2): 184-188.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与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生化、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清和肝脏标本。(1)取同周龄Wistar大鼠骨髓体外培养BMSCs,标记CSFE荧光后制备悬液;(2)建立大鼠50%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供体鼠为SD大鼠,受体鼠为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取BMSCs悬液经门静脉植入)和对照组(取等量生理盐水经门静脉注射),观察大鼠生存状态,测量肝再生的相关指标。结果 (1)成功分离培养BMSCs;(2)术后2h,大鼠均自由活动饮水;(3)实验组肝组织中存在大量BMSCs,术后第2、3 d实验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病理显示:实验组肝细胞损伤较对照组轻微。结论植入BMSCs后,可以促进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增殖和修复。
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噬血细胞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王晶石, 吴林, 赵新颜, 范丽娟, 陈婧
2011, 27(2): 189-191.
摘要:
目的通过对10例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0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可表现为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其特点为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以及ALT、AST及GGT升高。结论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并伴有发热和血细胞减少的患者应警惕HPS,早期诊断和治疗。
临床经验交流
肝前性门脉高压合并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治
李震, 汪忠镐, 王雷永, 霍小森, 季锋
2011, 27(2): 192-193.
摘要:
<正>1一般资料患儿男性,12岁。因间断性呕血4年而入院。钡餐X线检查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血常规:WBC 0.78×109/L,RBC 2.72×1012/L,PLT 40.4×109/L,Hb 68 g/L。肝功能Child分级A级。术前CT动脉造影示脾动脉粗大,肝动脉分支纤细。CT静脉造影示脾静脉粗大,汇合进入门静脉左支发出的粗大脐旁静脉下行与右
病例报告
肠-颈转流术在布-加综合征中的应用(附2例报道)
汪忠镐, 李春民, 卢文献, 毕伟
2011, 27(2): 194-195+197.
摘要:
<正>1病例资料例1男性患者,26岁,2010年1月因工作期间不慎被机器轧伤,后因全身多发伤入院治疗。既往无肝炎病史。入院诊断:①开放性颅脑损伤;左侧额叶硬膜外血肿;左侧额骨骨折,颅内积气;面部多发骨折;②右侧第2~7肋骨骨折;③肝脏挫伤、包膜下积血;④右侧肩峰骨折;⑤全身多发软组织及皮肤撕脱伤。
肠-腔-房转流术治疗Ⅱ型布-加综合征(附1例报道)
汪忠镐, 李春民
2011, 27(2): 196-197.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5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纳差、乏力、活动后气促,伴双下肢水肿,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布-加综合征,介入行下腔静脉扩张术,术后腹胀及双下肢水肿消失,仍有轻度活动后气促。4年前,症状再度加剧。口服利尿剂等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每日尿
布-加综合征自愈:个例报道
李春民, 卞策, 汪忠镐
2011, 27(2): 198+20.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儿女,4岁,宁夏人。一年前因"过敏性紫癜"在当地医院治疗,住院期间出现下肢水肿、蛋白尿,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给予口服强的松治疗,症状缓解。一个月前无诱因突发腹胀、上腹疼痛、发热。患儿全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主要分布于脐水平以上,血流自下至上,腹围67 cm。腹软无压痛,肝脏于右
肠-颈转流术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术后18年通畅1例
卞策, 汪忠镐, 李震, 李春民
2011, 27(2): 199-200.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41岁,手术室护士。因"发现腹水7年,加重伴呼吸短促1个月"于1992年2月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腹围87 cm,胸腹壁可见纵行静脉曲张,肝大,剑下5 cm,双下肢轻度浮肿。B超提示下腔静脉长段阻塞,肝脾肿大,肝静脉扩张,大量腹水,右胸腔积液。血生化示总胆红素68.4μmol/L,直接胆红素47.88μmol/L,HBsAg(-),血浆白蛋白38 g/L。
经腹翻肝入路非体外循环直视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单纯开腹手术根治是否可行?
郑月宏, 邵江, 宋晓军, 任华亮, 叶炜, 刘暴, 吴继东, 李拥军, 刘昌伟, 卢欣, 桑新庭
2011, 27(2): 201-202.
摘要:
<正>1临床资料1.1病例男,45岁,主因"腹胀半年,双下肢水肿伴色素沉着5年"以布-加综合征入院。查体腹部明显膨隆,胸腹壁、背部可见静脉曲张,血流向上,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双下肢静脉曲张,膝以下色素沉着。彩超肝左、肝中静脉近心段闭塞,肝右静脉未显示;下腔静脉肝后段闭塞并血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1例分析
王春妍, 陆伟, 刘勇刚
2011, 27(2): 203-204.
摘要:
<正>1临床资料李某,男,63岁,四川人。主因间断腹胀8个月于2010年4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肝硬化,腹水,予保肝利尿对症治疗,病情好转。20天前,再次出现腹胀,予消退腹水治疗,病情缓解,今为求进一步诊治转至天津市传染病医院。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无腹痛腹泻,无进行性消瘦。否认肝病家族史,
原位肝移植治疗肝小静脉闭塞病1例
郝卫刚, 段丽平, 张海蓉
2011, 27(2): 205-205.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因腹胀、腹痛1个月余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右上腹痛,发现肝脏肿大和腹水到眉山市人民医院治疗。有饮酒史30年,每日摄入乙醇约120 g。查体:一般情况差,皮肤巩膜无黄染,可见肝掌,未见蜘蛛痣,心肺无异常,腹膨隆,腹软,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右

综述
Th17细胞及其在相关肝病中的作用
杨波, 赵彩彦
2011, 27(2): 206-209.
摘要:
Th17细胞是一种不同于Th1细胞和Th2细胞的新型CD4+T细胞亚群。Th17细胞分化需要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IL)-6、转录因子孤儿核受体(ROR)γt等参与,分泌IL-17A、IL-17F、IL-21、IL-22、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急性肝损伤、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癌和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本文旨在对Th17细胞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发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研究进展
陈丽萍, 吴远
2011, 27(2): 210-213.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代谢综合征(MetS)各组分密切相关,也是MetS的肝脏表现,两者相辅相成。人们逐渐认识到NAFLD促进代谢紊乱,并进一步关注NAFLD进程中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与心血管疾病(CVD)发生率增加。NAFLD被认为可能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可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尚存在争议,因此,血管内皮功能在NAFLD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得到重视。此文就两者之间关系的有关进展作一综述。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研究进展
曹玉宁, 李森林
2011, 27(2): 214-217.
摘要:
肝纤维化是一种由不同肝病发展而来的威胁生命的疾病,是最常见的死因之一,以细胞外基质增加,组织重列并改建为特点。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及炎症活动度的最可靠指标为肝脏活检,但活检是一项有创检查,应用有一定的限制,因而寻找准确、可靠地无创检查方法为肝纤维化的病情判断和疗效考核提供依据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年来,随着血清学和影像学的发展,血清标志物模型、瞬态弹性成像等可以比较准确的诊断肝纤维化,减少了对肝活检的需要,但是由于其各自的缺点至今没有一种无创方法可以替代肝活检的金标准地位,寻找一种理想的标志物仍需继续努力。
肝性脑病治疗进展
徐大海, 张楠, 高金莹, 吴扬
2011, 27(2): 218-221.
摘要:
肝性脑病(HE)是严重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仍以综合治疗为主。近年来在HE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益生菌、锌制剂、抗幽门螺杆菌、血液净化、肝移植和胎儿肝干细胞移植等技术亦用于HE治疗。本文就HE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会议纪要
胆汁淤积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进展暨“第一届胆汁淤积和自身免疫性肝病专题学术研讨会”纪要
曲颖, 徐铭益, 陆伦根
2011, 27(2): 222-225.
摘要:

<正>针对肝病各种病因的治疗是当前肝病领域的研究热点,病毒性肝炎无疑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病,但并不是惟一的病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诊疗技术的不断改善,其它非传染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排除了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后,就应该考虑到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引起的肝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出版重点号的启事
2011, 27(2): 115-115.
摘要:
<正>为便于集中组稿,《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研究确定了本刊2011年各期重点号的选题,欢迎广大作者不拘内容与题材,踊跃投稿。对于围绕中心选题的文章,本刊将择优优先发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将开展2010年度优秀审稿专家评选工作
王莹
2011, 27(2): 118-118.
摘要:
<正>本刊讯《临床肝胆病杂志》在2010年扩大了审稿专家队伍,实行了双审稿专家制度。广大审稿专家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勤奋工作,使期刊的的学术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得到了作者和读者的广泛赞同及认可。
《临床肝胆病杂志》官方网站简介
2011, 27(2): 133-133.
摘要:
<正>《临床肝胆病杂志》官方网站lcgdbzz.org包括杂志自1985年创刊以来的全部文章,均可免费下载阅读,历年文章可按字段检索,并及时更新国内外相关领域行业新闻和本刊动态。
《临床肝胆病杂志》将开展第一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
朱晶
2011, 27(2): 177-177.
摘要:
<正>本刊讯为了提高《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办刊质量,培养和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本刊编委会研究决定:从2011年起开展"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本年度评选范围包括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发表在《临床肝胆病杂志》上的学术论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稿件优先数字出版的启事
2011, 27(2): 193-193.
摘要:
<正>"优先数字出版"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出版方式。为了保证肝胆胰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及时得到确认,简化论文从审查到正式发表的程序,缩短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基金论文优先录用及标注的说明
2011, 27(2): 204-204.
摘要:
<正>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学术水平,提高优秀论文刊发的时效性,特向各医学院校、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广泛征集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重点攻关项目的论文。同时为规范基金论文,特提出如下说明:
第八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
2011, 27(2): 209-209.
摘要:
<正>由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病学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将于2011年6月10日-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