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姓名: 彭亮
职称: 教授 主任医师
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感染科
简历介绍:

1998年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2007年获中山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现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工作,任:教授/主任医师。2012年入选首届“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12年11月破格升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13年入选“第三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杰出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Beaujon医院肝病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2020年5月至今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2021年7月26日至今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助理。2021年12月至今任: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从事传染科的临床、教学与基础科研工作20余年,发表论文80余篇,“第一/共同第一作者”“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Hepatology”、“Clin Microbiol Infect”、“Cell Death & Disease”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省、部级各项科研基金10余项,总研究经费超过1000万元。

近年来的学术成绩简介:

1、在国内外首次明确了“干细胞治疗乙肝肝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开辟了慢乙肝乃至肝脏疾病的治疗新策略。2011年发表于“Hepatology”(第一作者,IF=10.885)的“自体MSCs治疗乙肝肝衰竭”的研究论著,是当时全世界临床应用例数最多、最规范,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确立了MSCs 在乙肝肝衰竭治疗中的安全性与重要价值,被引用次数达270次,(包括Hepatology,J Hepatol,Stem Cells等知名期刊)。国内外权威学术机构包括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2年版)、亚太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分会(APSCI)均引用我们标志性论文作为指南制定的依据。

2、慢性乙肝的遗传机制与蛋白相关机制的“系列研究”: 国内外率先发现慢乙肝的“易感基因”,初步明确其相关机制,及其临床转化(后续共获得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发表于“Hepatology”(共同第一作者,IF=12.003),发现了4种可能与HBV感染相关的基因,证实了它们在肝衰竭组的表达较慢性乙肝组及乙肝携带者组有显著差异,第一次揭示了宿主因素可能在慢性乙肝的发病及重症化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3、对乙肝病毒受体NTCP与乙肝发病的关系及其基因变异的“系列研究”: 国内外领先在体内再次证实了NTCP是HBV的肝细胞受体,并发现其变异基因:“p.Ser267Phe”,具有抵抗乙肝病毒感染(防止了约13%的乙肝病人的出现)、防止“乙肝肝衰竭”的作用,且与慢乙肝预后与病程相关。2015年发表于“Hepatology”(第一作者,IF=11.19),被引用61次(包括Gut、Journal of hepatology在内的著名期刊)。

4、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及其他临床工作等技术优势:与国内外多个肝病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正在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工作,以“慢性乙肝、乙肝肝衰竭”的临床治疗与研究为最终目标。

5、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天河院区的隔离病房负责人,国内外较为领先的发现新冠患者的尿、血液、咽拭子、肛拭子均可发现新冠病毒(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2020; 1-5.),提示对于新冠病毒疑似者、患者的采样可能需要多次、多部位,且可能会造成多器官系统的感染与损伤。

6、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做为中组部第十一批、广东省第六批“组团式援疆”干部,担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执行院长,负责建设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感染病为主要建设目标和重心,将会对新疆乃至全国的感染病防控及其基础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及喀地一院的科研管理、GCP管理。

 


对于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我们正在采取措施防止机器人程序和页面爬虫程序提交欺诈性表单。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来证明你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