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肝癌治疗新进展
陆士中
1992, 8(2): 57-58.
摘要:
<正> 近几年肝癌治疗的主要发展在于生物治疗的临床应用,现代外科切除技术的深入和肝癌综合治疗的发展。一、生物治疗法引入肝癌临床1982年美国NCI的Rosenberg等报道,用白细胞介素-2(IL-2)激活的淋巴细胞在体外有广谱的肿瘤杀伤作用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并称之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动物实验及3 000多例晚期癌症的治疗结果显示,LAK细胞和IL-2具
血浆脯肽酶活性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胡大荣, 李梦东, 陈国致
1992, 8(2): 59-61.
摘要:
本文观察了各类肝病患者血浆脯肽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肝硬化患者(21例)尽管ALT正常,但脯肽酶活性显著升高,异常率明显高于ALT;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11例)虽然脯肽酶与ALT均显著升高,但二者变化无明显相关,脯肽酶异常率明显高于ALT;急性肝炎患者(58例)脯肽酶与ALT均显著升高,二者变化呈正相关,脯肽酶恢复正常时间早于ALT。研究结果表明,血浆脯肽酶活性测定既是一项反映肝病慢性化,也是一项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良好指标。在评价脯肽酶作为肝病慢性化指标的意义时应首先除外急性肝损伤。
乙肝患者肝组织中T细胞克隆的表型及细胞毒活性分析
王江滨, 宋国培, 叶维法, 谭岩
1992, 8(2): 61-63+114.
摘要:
我们应用rIL-2从乙肝患者肝穿组织中获得59个T细胞克隆,其CD4-CD3+克隆占71.19%,HLA-DR+占93.22%。并对CD4-CD3+克隆的各种细胞毒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乙肝患者肝组织的CD4-CD3+T克隆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CTL)活性明显增高(P<0.001),而NK及ADCC活性与来自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及正常人外周血的CD4-CD3+T克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在乙肝的持续性肝损伤中,CD4-CD3+T细胞亚群及CTL活性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肝癌和癌周双份肝组织的HBV DNA整合状况
吕凌, 彭文伟, 何树初
1992, 8(2): 63-65+114.
摘要:
本文对30例肝癌患者的肝组织进行研究,从其中24例HBsAg(+)病人检出HBVDNA整合者21例,其中癌组织有整合者18例,癌周组织有整合者15例,双份组织均有整合者13例。6例HBsAg(-)者的1例癌周组织也检出HBVDNA整合。杂交带分析发现,不同病例和同一例肝内不同组织整合带数目和电泳位置不一致。23例癌周肝组织有明显的碎屑坏死,这可能与整合、癌变有关。
重症肝炎血清和肝组织补体的检测及其意义探讨
张万增, 黄仲德, 阎志慧, 袁桂玉, 曹武奎, 侯健存, 凌允礼
1992, 8(2): 65-67.
摘要:
<正> 重症肝炎(下称重肝)病死率极高,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补体系统的活化有关,本文分别用火箭免疫电泳法和免疫组化(PAP)法对重肝及其他各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补体活化片段C3d、C4d和肝组织补体C3、IgG进行检测,探讨补体系统活化在重肝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骨髓造血机能的研究
朴云峰, 宋国培, 叶维法, 王晓薇, 王冠军, 易永林
1992, 8(2): 68-69.
摘要:
本文采用细胞集落形成法在人类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的刺激下体外培养骨髓干细胞,观察了5例正常人和21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病人的BFU-E、CFU-E、CFU-G形成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部分病人骨髓自身的造血机能明显低于正常人,揭示病人的末梢血细胞下降的原因可能与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阶段的某些环节受到破坏有一定关系。
肝胆胰疾病426例血内中分子物质含量的变化
刘富杰, 崔广山, 王铁丹, 肖应庆
1992, 8(2): 69-70.
摘要:
<正> 中分子物质是指血液内分子量在300~5 000道尔顿的肽类,为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肝脏与蛋白质代谢关系密切,胆胰又与肝邻近,因此想观察这三个脏器病变时血内中分子物质含量的变化。方法与对象方法为第一军医大学生化教研室改良的苏联Габризлян氏紫外吸收法。单位以U/dl表示。对象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的诊
腹水中分子物质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何琼英
1992, 8(2): 70-71+73.
摘要:
<正> 近年来,关于中分子物质(MMS)与疾病的关系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广泛兴趣。尽管MMS的化学性质及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是MMS的研究已经涉及基础和临床各学科。大量试验研究和临床调查证实了MMS确实参与了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对于MMS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关于腹水MMS含量测定及
抗HBclgE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李旭红, 王崇国, 黄水仙
1992, 8(2): 72-73.
摘要:
为了解抗HBcIgE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颇率,我们对97例肝癌病人、46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43例慢性迁延型肝炎、38例慢性活动型肝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肝癌病人抗HBcIgE阳性60例(61.9%)、其它各组分别为20例(43.5%)、18例(41.9%)和19例(50.0%)。60例抗HBcIgE阳性的肝癌病人中的HBeAg的阳性率也最高(P<0.05)。结果提示抗HBcIgE检测在肝癌的发病中有一定价值。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徐萍, 朱宝泉, 黄重发
1992, 8(2): 74-75.
摘要:
本文报告检测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简称AFU)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Ds)对原发性肝癌(简称PHC)的诊断价值。结果提示二种方法联合测定可提高诊断PHC的阳性率及正确率,AFU检测PHC的特异性高于SODs。SODs增高并非肿瘤患者所特有。提示单独检测SODs对PHC诊断价值不大。
应用肝癌相关抗原GP63Ag-ELISA对肝癌诊断的意义
邢惠清, 田玉旺, 张胜兰, 丛云辉, 林星石
1992, 8(2): 75-76.
摘要:
<正> 本文应用肝癌单克隆抗体HAB18相应抗原GP63Ag—ELISA法,对74例经组织学明确诊断的肝病患者血清进行研究,证实此法对肝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材料与方法一、标本来源:血清标本选自74例病人均经外科手术和肝穿刺活检后,组织学明确诊断。其中,原发性肝癌44例,肝硬化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5例;另19例正常人血
HBsAg携带者518例与肝癌发病关系的前瞻研究
韦耀鹏, 陆培新, 黄启生, 陆善新, 张启南, 顾健平
1992, 8(2): 77-78.
摘要:
对肝癌高发区518名男性HBsAg携带者随访研究两年,肝癌发病率为965.25/10万,为当地自然人群中男性,在相同年龄区间,同一时期发病率(179.11/10万)的5.39倍,提示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
各种肝病血清中载体蛋白-A1 B、CⅠ、CⅡ的检测和价值
徐广逵, 杨晓东, 易善祥, 刘俊玲
1992, 8(2): 79-80.
摘要:
本文报告用火箭免疫电泳法和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118例各种肝病患者和34名正常人血清中Apo—A1、B、CⅡ、CⅢ水平。结果发现肝病患者其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随病情的发展和加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或非常显著意义。对了解病情的动态变化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原发性胆管结石对肝胆系统的影响——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
牛军, 胡三元, 寿楠海
1992, 8(2): 80-82.
摘要:
<正> 一般认为原发性胆管结石能影响肝脏功能,导致病情加剧。但对其确切影响,特别是对不同层次的病变进行对比研究甚少报道。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结石对肝胆系统的影响,我们对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病人从宏观、局部、微观和超微结构四个层次,进行胆道内外及病变部位肝脏病理超微结构的观察。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收集随机的连续病例160例,男性96例,女性64例,年龄26—79岁。其中肝内胆管结石72例,肝外胆管结石88例。全部病例术前均有半年到数十年不等的典型胆石症病史,经B型超声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CT和胆道排泄性造影确诊为原发性胆管结石,
肝硬变与无肝病胆囊结石发病率的比较
谷守七, 宋云国, 张淑岚, 张玉善
1992, 8(2): 82-83.
摘要:
<正> 肝硬变是临床常见病,且容易合并胆道系统病变,本文经回顾性调查,发现肝硬变患者,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高于无肝病者,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作者复习了近两年来我院超声室检查的5 933例病例资料,其中无肝病5 700例;肝硬变233例。男性2 741例,女性3 192例,年龄在17—84岁之间。肝硬变均经临床诊断及B超证实,主要标准为:1.肝回声弥漫增强或粗糙紊乱,肝
肝炎患者684例透明质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华锡惠, 李锡寿
1992, 8(2): 83-84.
摘要:
<正>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种氨基多糖,由透明质酸酶参与在间质细胞内合成,90%HA位于肝内皮细胞浆内。国外已有文献报道认为血清HA水平是判断肝病严重程度,鉴别有无肝硬化和预测肝病发展趋势的有价值指标。我们对684例各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了HA检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血清透明质酸测定对进行性肝损害的临床意义
叶剑雄, 李素英, 刘超群, 刘群英, 李毅, 周峥
1992, 8(2): 85-86.
摘要:
<正> 1985年Laurent氏等首次报道了血清透明质酸(HA)测定在肝病中的意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正常人、非肝病及肝病共227例的血清HA测定,旨在评价其对肝损害程度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一、病例选择(一)正常人组:35例,年龄25~46岁。无主要脏器疾患、二周内未服药物者。(二)非肝病组:40例,包括急性胃
B型超声鉴别诊断经病理确诊的两型慢性肝炎及脂肪肝的研究
张永新, 张舒岚
1992, 8(2): 87-88.
摘要:
本文以肝活检病理诊断为基础,对于B型超声鉴别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以及慢性肝炎和脂肪肝进行了探讨:得到了能推测慢性肝炎病理类型的多元回归方程,并证明其对于两型慢性肝炎的鉴别诊断有价值;还发现根据肝内回声有无前方增强、后方减弱可以对脂肪肝和单纯的慢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
乙肝患者红细胞C3b受体功能的研究
何浩明, 苏彩女, 姜秀云, 赵长新, 郭敏, 仇福宜
1992, 8(2): 89-90.
摘要:
<正> 自SEigel氏等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概念以来,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已相继进行了有关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应用红细胞C3b酵母多糖法检测了各型乙肝患者红细胞C3b受体功能,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1.正常人36人,平均年龄25.6岁(20~33岁),既往无肝病史,肝肾功能试验正
病毒性肝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观察
唐向贤, 袁德发, 李伟林
1992, 8(2): 90-91.
摘要:
<正> 1981年Siegel等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新概念,引起了人们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广泛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检测方法。我科于1990年对各类型病毒性肝炎55例作了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检测,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1990年入我科住院的各类型病毒性肝炎55例,按南宁会议诊断标准,其中急性肝炎24例,慢性肝炎21例,肝
HBsAg携带者455例的血清标志动态观察
张启南, 陆培新, 黄启生, 韦耀鹏, 陆善新, 顾建平
1992, 8(2): 92-92.
摘要:
<正> 目前普遍认为HBsAg携带者是一组肝癌高危人群,HBV感染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HBsAg持续阳性者,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人群。本文用前瞻观察的方法,研究了455例HBsAg阳性者的血清HBsAg自然转归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对象:1988年7月在对启东市某区成年人男性进行肝功能及HBsAg普查
HBsAg携带者血清中乙肝病毒传染性标志物的动态研究
洪德庆, 戴汉民, 周玲, 王和玉
1992, 8(2): 92-94.
摘要:
<正> 为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简称携带者)在长期携带过程中血清内乙肝病毒(HBV)传染性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和传染源作用的大小,给乙肝防治提供依
三草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苏先狮, 万克青, 郑宣鹤, 邓纯, 陈惠明, 孙素兰
1992, 8(2): 94-97.
摘要:
本文以三种草药复方制剂“三草针”治疗了各型肝炎。对144例慢活肝、重型肝炎进行了HBV-M观察,阴转率均在60%左右,同时还进行了急、慢、肝硬化动物模型研究,实验结果说明该方有抗四氯化碳所致肝坏死、阻止纤维形成、趋脂、降黄、抑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与临床观察的消退黄疸、谷丙转氨酶的下降、消化道症状好转、腹水消退基本相符,另外该方剂有血型物质和氨基酸的存在、以及免疫功能,大剂量的三草针可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
门脉性肝硬化与肺内真性分流的关系探讨
朱跃华, 刘定华, 王东升, 沙志英
1992, 8(2): 98-99.
摘要:
本文对29例门脉性肝硬化作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肺内右→左分流占总肺血流的百分比(Qs/Qt)测定,从而探讨了肝硬化合并肺内真性分流的关系,阐述了发病机理,对治疗提出一点看法。
肝硬化患者生长激素与血糖变化的关系探讨
徐希岳
1992, 8(2): 99-100.
摘要:
<正> 肝硬化患者不仅有糖代谢紊乱,且可发生高生长激素血症,为探讨两者的关系,本文对6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了空腹生长激素(hGH)和血糖(BS)变化的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60例检测对象均系我院内科消化组住院病人,根据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符合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男52例,女8例,年龄19~67岁,平均44岁。其中伴有腹水52例,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的改进
胡宗泽, 张清泉, 刘瑞明, 滕木俭, 毕玉华
1992, 8(2): 100-101.
摘要:
<正> 1986年11月至1990年8月本院有11例胆总管囊肿病人进行了囊肿切除、空肠间置乳头成形术,随访至今效果优良,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7例,年龄15~68岁,8例<30岁。均为肝外胆管囊性扩张(Ⅰ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趋势——(附21例随访分析)
纪徐淮, 徐振武, 秦一中
1992, 8(2): 102-103.
摘要:
<正> 1988年3—5月间上海暴发甲型肝炎大流行,共约有31万余人发病,死亡47例,病死率为15.2/10万,多数病程短,95%以上患者在6个月内恢复健康,有一小部分患者病程在6个月以上,临床上呈现慢性化趋势。我院共收治甲肝689例,病程大于6月者21例,占住院总数的3.05%,占同期诊治病人总数的0.83%。21例病人均经我院随访临床治愈,最长病程达10月余。现结合有关文献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
陈仁华, 保莲珍, 秦汉文
1992, 8(2): 103-104.
摘要:
<正> 无症状的原发性肝癌很难早期发现,因其起病隐匿,起病形式不一,临床表现多样,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笔者近年见到5例,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报告如下: 一、臂丛神经炎2例例1 男,40岁,因右侧胸背疼痛向肩背部放射4月入院。当地医院按肋软骨炎及肋间神经痛治疗无效。无结核及外伤史,无
发热、咳嗽、咳脓血痰、神志异常
范康川, 郭吉生, 马俊德
1992, 8(2): 105-106.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因反复发热、咳嗽、咳脓血痰11个月,症状加重伴神志异常一周,于1981年3月20日入院。患者于1980年4月因“受凉”后开始咳嗽、病初咳白色泡沫痰,痰中带血丝,进而咳桃花脓样痰,量约100~200ml/l,有时混有絮状小块,伴发热、无胸痛。在我院住院期间,23次查痰未找到癌细胞、阿米巴滋养体、包虫头节、霉菌及抗酸杆菌。血象:嗜酸性白细胞0.33~0.51,计数高达2×10~9/L,七次胸片示左
肝性脑病恢复期并发可逆性小脑机能丧失一例报告
李玉林, 陈会珍
1992, 8(2): 107-107.
摘要:
<正> 肝性脑病恢复期并发可逆性小脑机能丧失尚属罕见。现将我们所见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3岁。因纳差、腹胀4年,乏力、双下肢水肿3个月,呕血、黑便2天,于1990年4月29日入院。4年前因腹胀、纳差、巩膜黄染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黄疸型肝炎”,经治疗后好转,但仍有腹胀。近3个月来出现乏力、腹胀加重伴双下肢水肿,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硬化’。2天前无诱因突然呕血和排黑便总量约800ml,即来我院。查体:Bp12.33/8.33kPa,面色灰
高热型无痛性霉菌感染胆囊炎一例报告
张燕妮, 张禹, 李继成, 刘小联
1992, 8(2): 107-108.
摘要:
<正> 胆囊炎为常见病多发病,而以高热为突出表现,无其他明显症状及体征者少见,极易误诊误治。现报告一例如下: 患者:男,17岁。主因发热伴头痛13天,于1989年11月14日入院。患者13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发热,以下午及傍晚为著,体温高达39—42℃。发热前畏寒,热退后出大汗,伴有头痛,无腹痛恶心,呕吐,曾多次到医院就诊,给予中药治疗,并肌注青霉素7天,症状无缓解。
胆道蛔虫病手术取出157条一例
宋树棠
1992, 8(2): 109-109.
摘要:
<正> 患者女,18岁,农民,因上腹部阵发性疼痛13天急诊入院。入院后第1天曾呕吐出4条蛔虫,能进食,不痛时如常,剧痛时辗转床第。过去曾便过蛔虫。查体:T37℃,P85次/分,Bp16/10.7hPa。表情痛苦,中度脱水,巩膜无黄疸,心肺叩听正常,腹壁柔软,未见肠型,触诊右上腹部及剑突下有明显压痛,疼痛发作时,该部肌肉紧张,肝在右季助下两横指有压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化验:白细胞1.850×10~9/L,
Caroli氏病三例报告
王旭光
1992, 8(2): 109-110.
摘要:
<正> Caroli氏病又称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近年随着影象技术的进展,发观本病日渐增多,本院经B超诊断三例,报告如下。例1 女性,60岁,1989年8月24日因右上腹持续剧痛、伴恶心呕吐、低热及休克入院。既往20年来经常有多次类似症状发作。查体;呈休克状态,剑突下肿物5~6cm,压痛明显。周围血白细胞25×10~9/L~41.7×10~9/L。B超见胆囊内多数结石,肝右叶正常,整
脾脓肿合并胆道出血一例
刘启友, 赵庆林, 张国威
1992, 8(2): 110-111.
摘要:
<正> 脾脓肿多由血行感染引起,是一种少见病。同时合并胆道出血者更为罕见。我院于88年11月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30岁。一个月前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上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向左肩背部放射。3天前发现左上腹肿块,如儿头大。经抗炎治疗肿块略缩小,但疼痛仍存在。查体:体温37.5℃,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7.9/5.3kPa。急性病容,表情痛苦,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心
肝梅毒二例报告
韩有志, 李现光, 侯文
1992, 8(2): 111-112.
摘要:
<正> 例1 男,53岁,教师,1986年11月1日,因纳差、消瘦二月入院。否认肝炎病史和冶游史。有少量烟酒嗜好。爱人华氏反应可疑阳性,子女均健,父母无梅毒病史,均已病故。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慢性病容,皮肤无皮疹,巩膜无黄染。肝上界五肋间,下界深吸气可及,质中,无触痛,脾未触及,轻度肝掌,外生殖器官未见病变。血象正常A/G=4.5/2.4,Ⅱ5,SGPT<40u,AKP10.4u,HBSAg(+),AFP77μg/L,华氏反应(-)B超:肝脏光点致密,左内叶低回声光团3.0×2.7cm,边界清。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手术发现:肝脏大小正常,质地稍硬,
罕见的胆道畸形
秦振谦, 孟庆秀, 张怀玉, 魏晓红
1992, 8(2): 112-113.
摘要:
<正> 胆总管分叉盲管一例:患者男,55岁,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伴发烧半月,皮肤粘膜黄染一天入院。查体:T39℃,P124次,满腹紧张压痛反跳痛,右上腹为著,腹穿有脓性胆汁。行剖腹探查术见腹腔内脓性胆汁1500ml,胆囊5×3cm,内少许胆汁,胆总管直径0.7cm,切开探查,4号探子可进入十二指肠,上端进入3cm后受阻,未探出左右肝管,因病危仅行T管引流,术后每日流出胆汁400~600ml,三周后经T管造影: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