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DNA疫苗Ⅰ期临床研究进展
牟丹蕾
2003, 19(3): 131-133.
摘要:
脂多糖相关受体与炎性肝损伤
晏春根, 谢青
2003, 19(3): 133-135.
摘要: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肝纤维化
宋怀宇, 孙成刚
2003, 19(3): 136-137.
摘要:
P物质及其受体在胰腺疾病中的作用
霍明东
2003, 19(3): 138-139.
摘要:
饮酒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调查——附吉林省1057例原发性肝癌病因学分析
李岩, 高歌, 王江滨, 王丽英, 王秀英, 刘德东
2003, 19(3): 140-142.
摘要:
明确饮酒与肝炎病毒感染是否有协同致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吉林省 10 5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 3 171例非肝病患者的饮用酒精量和HBV/HCV感染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饮酒可增加患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 ,饮酒 ( 40 - 10 0 )g/d者OR值为 1 41,>10 0g/d为 3 0 4。饮酒可增加HBV、HCV感染者患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 ,饮酒 ( 40 - 10 0 )g/d的HBV感染者OR值为 18 82 ,>10 0g/d为 3 1 15 ;饮酒 ( 40 - 10 0 )g/d的HCV感染者OR值为 3 2 0 2 ,>10 0g/d为 47 63 ;饮酒 ( 40 - 10 0 )g/d的HBV、HCV重叠感染OR值为 79 3 9,>10 0g/d为12 1 42。 45 2例行HBV -DNA检测的患者中 ,非嗜酒史者阳性率为 2 6 15 % ,饮酒 ( 40 - 10 0 )g/d为 49 0 7% ,饮酒 >10 0g/d为 70 5 6% ;特别是HBsAg、抗 -HBc、抗 -HBe阳性的重度嗜...
癌相关抗原125对慢性肝病合并腹水的诊断价值
黄晓东, 王子强, 徐章, 胡阳黔, 姜红梅, 丁百静, 王菊
2003, 19(3): 143-144.
摘要:
检测慢性肝病合并腹水形成患者血浆及腹水中CA12 5水平 ,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 141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浆CA12 5值 ,对 40例合并腹水的慢性肝病同时测腹水CA12 5值。结果显示 ( 1)慢性肝病合并腹水形成者血浆CA12 5值显著高于无腹水形成者 (P <0 0 1) ;( 2 )腹水中CA12 5值显著高于血浆中值 (P <0 0 1) ,且二者呈正相关 (r=0 965 ,P <0 0 1) ;( 3 )大量放腹水后 ,血浆中及腹水中CA12 5值显著下降 ,且腹水CA12 5值下降的幅度大于血浆CA12 5值下降的幅度 (P <0 0 1)。提示CA12 5是诊断慢性肝病合并腹水形成的一项敏感指标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胰腺癌40例
袁长吉, 杨雷, 姚程, 王冠军
2003, 19(3): 145-146.
摘要:
为了观察FEP -BY0 1型肿瘤超声治疗机治疗胰腺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应用FEP -BY0 1型肿瘤超声治疗机治疗胰腺癌 40例。结果表明 :完全缓解率 (CR) 2 0 % ( 8/4 0 ) ;部分缓解率 (PR) 70 % ( 2 8/4 0 ) ;有效率 90 % (CR+PR) ;无效 (PD) 10 % ( 4/4 0 )。并且能明显缓解癌性疼痛 ,有效率达 80 % ( 3 2 /4 0 )。所有病例治疗时均未出现胰液漏、腹腔内出血、胃肠道穿孔、皮肤烧伤等并发症。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技术对胰腺癌的治疗安全有效
人类凋亡相关新基因APG的克隆表达及其与肝癌关系
陆东东, 张锡然, 曹祥荣
2003, 19(3): 147-149.
摘要:
研究和克隆新的肝癌凋亡相关基因 ,探索肝癌发生机制。采用同源筛选、RT -PCR等克隆肝癌凋亡相关基因APG ,分析其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 ,测序比对 ,研究其与肝癌之间相关性。克隆了一个肝癌凋亡相关基因 ,cDNA全长为 5 63bp。其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序列存在一定差异。 5 0例肝癌中 ,16% ( 8/ 5 0 )为上调表达 ,84%( 42 / 5 0 )为下调表达 (P <0 0 1)。APG表达与性别、AFP大小无关 (P >0 0 5 ) ,但与肿瘤大小 (P <0 0 5 )、HBsAg(P <0 0 1)、分化程度 (P <0 0 1)、包膜侵犯 (P <0 0 1)、临床分期 (P <0 0 1)、血管癌栓 (P <0 0 1)、癌旁卫星灶 (P <0 0 1)、包膜侵犯 (P <0 0 1)、临床分期 (P <0 0 1)、血管癌栓 (P <0 0 1)、癌旁卫星灶 (P <0 0 1)、Ki- 67蛋白表达 (P<0 0 1)、细胞凋亡 (P &l...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5例疗效观察
李有田, 李洋, 李冰
2003, 19(3): 150-151.
摘要:
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将 65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 5例 ,对照组 3 0例。两组均给予西药保肝、利尿及支持疗法 ,治疗组在应用西药治疗基础上再配合中药口服———消臌灵 (自拟方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3 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2 3 % ,两组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两组肝功能 (ALT、TBil、Alb)及腹部彩超复查疗效比较 ;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具有保肝、利尿、降低门脉高压等作用 ,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TAP和HLA-Ⅰ类抗原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陈玮, 邓小玲, 蔡美英, 魏大鹏
2003, 19(3): 152-153.
摘要:
为探明肝细胞癌 (HCC)组织中抗原Ⅰ类递呈途径的存在状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 3 0例HCC和2 8例癌旁组织中TAP与HLA -Ⅰ类抗原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 ,HCC和癌旁组织基本上都有较强的TAP和HLA -Ⅰ类抗原的表达 ,两者无明显差异 (x2 <0 0 2 ,P >0 0 5 ) ,这表明HCC中抗原Ⅰ类递呈途径可能基本正常 ,胞毒性T细胞 (CTL)能够杀伤HCC细胞 ,这就为针对HCC的CTL表位肽疫苗的设计和构建提供了实验研究基础
肝细胞癌p16蛋白的表达及DNA含量分析
孟芝兰, 叶大雄, 宋晓华, 杨春明, 张宁
2003, 19(3): 154-155.
摘要:
探讨肝细胞肝癌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及DNA含量的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多功能真彩色图像分析仪检测 60例肝细胞肝癌p16蛋白表达量和DNA含量 ,同时取 2 0例癌旁肝硬化组织作对照。 60例肝细胞肝癌p16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肝硬化组织。p16蛋白表达量随病理分级增高而降低。肝细胞肝癌DNA相对倍体均值 (U值 )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高 (P <0 0 5 )。结论 :p16蛋白的表达情况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恶性程度有关 ,肝细胞肝癌DNA含量与病理学特征及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两者相结合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指标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胆囊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相关研究
马继民, 孟翔凌, 崔杰, 赵敏
2003, 19(3): 156-158+193.
摘要: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及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胆囊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应用S -P免疫组化技术对 3 1例经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胆囊癌及 10例经手术切除的慢性胆囊炎标本进行VEGF蛋白和微血管密度检测。 3 1例胆囊癌组织中癌旁VEGF表达及MVD值均明显高于癌中央及正常组织 ,三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 ;VEGF表达与MVD具有相关性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 (P <0 0 1) ;VEGF表达和MVD与胆囊癌分化程度、浸润转移、Nevin分期密切相关 (P <0 0 1) ;VEGF阳性者及高MVD者预后较阴性者差 ;Cox比例危险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 :VEGF对胆囊癌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子。VEGF的表达及MVD在胆囊癌的发生和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胆囊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Dubin-Johnson综合征合并胃溃疡手术一例报告
刘双海, 李浩, 钱建忠
2003, 19(3): 158-158.
摘要:
唾液酸化Lewis-X抗原和P16在胆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谷化平, 刘艳茹, 尚培中
2003, 19(3): 159-160.
摘要:
探讨唾液酸化Lewis -X(sialylLewis-X ,SLeX)抗原和P16基因蛋白表达与胆管癌病理指标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 43例胆管癌组织中SLeX抗原和P16基因蛋白表达 ,综合分析了SLeX和P16蛋白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在胆管癌组织中 ,SLeX和P1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67 4%和 44 2 %。SLeX高表达和P16低表达与胆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和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SLeX表达与P16表达呈负相关 (r =-0 5 4,P <0 0 0 1)。SLeX和P16表达提示胆管癌生物学行为不良
慢性肝炎临床与病理对照分析
马洪波, 郎振为, 金瑞, 黄春, 段仲平, 金荣华, 吕富静, 罗岗, 李晶滢
2003, 19(3): 161-163.
摘要:
为提高慢性肝炎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按 2 0 0 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对 774例慢性肝炎患者临床表现、七项血液生化学指标ALT、AST、总胆红素 (TSB)、白蛋白 (ALB)、白蛋白 /球蛋白比值 (A/G)、γ -球蛋白 (γ -G)、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及门静脉内径 (MPV)、脾静脉内径 (SPV)、脾厚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如乏力、腹胀、纳差、恶心、厌油、黄疸、鼻 /牙龈出血、蜘蛛痣及血液指标ALT、TSB、PTA、ALB、A/G均能较好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 ,PTA、ALB、γ -GT、A/G能较好反映肝纤维化进程 ,脾厚是反映早期肝纤维化较敏感指标
HCV/HBV重叠感染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
张永东, 江丽萍, 吴志强
2003, 19(3): 164-165.
摘要:
探讨HCV/HBV重叠感染重症肝炎的发病机制。用直接酶标法检测肝组织内HCVAg ,用PAP法检测肝组织内HBsAg、HBcAg。在 2 64例肝病肝组织中共检出 15例HCVAg阳性患者 ( 5 7% ) ,肝内HCVAg阳性细胞表现为胞浆型 9例、核浆型 2例、核型 4型。胞浆型HCVAg阳性患者肝组织内还检出HBsAg阳性 5例、HBcAg阳性 3例 ,胞浆型HCVAg阳性肝细胞疏松水肿 ,并可见淋巴细胞围绕。HCV/HBV重叠感染重症肝炎组与单纯HBV阳性重症肝炎组相比较 ,前者肝损害程度严重 ,结果提示HCV与HBV二者有相互促进作用 ,从而加重肝脏的损害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酵母中的表达
陆荫英, 王琳, 刘妍, 李克, 成军, 张玲霞, 李莉
2003, 19(3): 166-168.
摘要: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e抗原 (HBeAg)的功能 ,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的方法以HBVayw亚型全序质粒pCP10为模板扩增HBeAg基因 ,克隆到pGEM -T载体中扩增并测序 ,鉴定符合GenBank报告序列。用EcoRI和PstI双酶切后回收片段 ,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GBKT7中并转化酵母AH10 9,在色氨酸缺陷型培养基 (SD/-Trp)上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阳性酵母菌的蛋白质 ,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 ,显示HBeAg基因在酵母细胞中表达 ,表达产物在胞内存在 ,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43 0 0 0左右
抗-HBs(+)患者血清HBV-DNA定量检测——附24例阳性病例分析
李琼, 程无为
2003, 19(3): 168-168.
摘要:
腺相关病毒介导人α1干扰素基因在淋巴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林锋, 贾杰, 陈智, 邱平
2003, 19(3): 169-171.
摘要:
为了探讨人α1干扰素基因和腺相关病毒重组体pWP8A -hIFNα1在淋巴细胞中表达的情况 ,将pWP8A-hIFNα1以磷酸钙转染法转入淋巴细胞 ,于转染后 2 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 1周分别提取细胞总DNA、RNA和蛋白质 ;经PCR、Southern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该重组体在淋巴细胞中表达人α1干扰素情况。结果显示 ,pWP8A -hIFNα1转染淋巴细胞后 2 4小时检测到细胞内含人α1干扰素mRNA和蛋白质 ,并持续表达 1周以上。表明由腺相关病毒介导的人α1干扰素基因可在淋巴细胞中表达
慢性乙型肝炎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表达在肝细胞损伤及病毒清除中的意义
余永胜, 臧国庆, 潘钰卿
2003, 19(3): 171-173.
摘要:
探讨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 1(LFA - 1)在慢性乙肝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及意义。利用免疫组化技术 ,对 5 1例不同类型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内浸润淋巴细胞LFA - 1的表达状况进行观察 ,并同时检测肝内HBcAg表达状况。慢性HBV感染者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LFA - 1表达 ,9例HBV感染的无症状携带者 ,肝内散在的淋巴细胞未见LFA - 1表达 ,在 42例慢性乙性肝炎中 ,其中 3 8例肝组织浸润淋巴细胞LFA - 1表达 ,阳性率为 90 4%。阳性表达的淋巴细胞多位于肝组织病变明显区域及其周围肝组织 ,LFA - 1表达强度与肝炎的程度有关 ,其中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浸润淋巴细胞LFA - 1表达较慢性中度乙型肝炎显著增强 ,慢性中度乙型肝炎LFA - 1表达较慢性轻度乙型肝炎显著增强。肝内浸润淋巴细胞LFA - 1表达阳性组、强阳性组较弱阳性及阴性组相比 ,肝内HBcAg阳性表达减少。慢性乙肝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LFA - 1的表达参与了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不仅参与肝细胞的损害过程 ,同时亦有助于对肝细胞内HBV的清除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与肝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张继万, 王海滨, 周建丽, 刘同发, 何鹏飞, 王业东, 张海陵, 隆莉, 王滨容
2003, 19(3): 174-175.
摘要: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 3 0例重型肝炎、4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 3 0例正常人群红细胞研究表明 ,重型肝炎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 (P <0 0 1) ,但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P <0 0 1) ,并与CHE、PT及PTA的变化明显相关。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的变化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该指标可作为分析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无症状HBeAg阳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液中IL-10、IL-12及γ-IFN检测水平的研究
宋闽宁, 骆梅兰, 黄文棋, 闵峰
2003, 19(3): 176-177.
摘要:
探讨HBeAg阳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免疫调控状况 ,采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体外刺激诱导培养 ,用ELISA法同时检测IL - 10、IL - 12及γ -IFN ,并以抗 -HBe阳性者、慢性肝炎及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发现IL - 10不受HBeAg+ /抗 -HBe+的影响 ,经受刺激培养后其分泌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在轻度ALT增高病人中亦呈分泌增强状态。γ -IFN在无症状HBeAg+组测定值明显较低 ;但在无症状抗 -HBe+、ALT及TBil异常组增高。IL -12检测水平在HBV感染各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与血清转换及肝功异常无关。免疫负调控优势可发生于无症状HBeAg携带者。IL - 12在乙肝病毒感染时生成量可能高于正常人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 YMDD变异及基因芯片检测
赵伟, 万建民, 刘伟, 刘全俊, 张林, 张汉荣, 刘新钰, 周镇先
2003, 19(3): 178-180.
摘要: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出现的肝炎病毒P基因区YMDD变异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设计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数组 ,特殊处理芯片载体。用点样法制备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在本院住院治疗病人中选择 3 0例服用拉米夫定后 ,可能出现YMDD变异的病人进行基因芯片杂交检测分析 ;同时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上述 3 0例病人血清标本进行双盲HBVDNA聚合酶活性区域测序对照。 3 0例服药后HBVDNA反跳病人中 ,基因芯片测得HBVYMDD变异 2 1例 ,其中YVDD变异 11例。YIDD变异 10例。HBVDNAPCR直接序列测定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完全一致。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可以同时检测YVDD、YIDD变异 ,同PCR直接测序法比较 ,准确率达 10 0 % ,无假阳性
以右肩背剧痛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破裂一例
朱旭, 黄滔
2003, 19(3): 180-180.
摘要:
影响肝前体细胞增殖分化的因素研究
胡中杰, 郎振为, 宋晨朝, 张世杰
2003, 19(3): 181-182.
摘要:
对影响肝前体细胞增殖分化的因素进行初步探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IHC)的方法分别对 5 9例重型肝炎 (SH)病例肝组织标本表达干细胞因子受体 (c -kit)、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 -π)、细胞角蛋白 19(CT - 19)、细胞角蛋白 18(CT - 18)、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18(IL - 18)、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转化生长因子 - β1(TGF - β1)的情况进行检测。重型肝炎中肝前体细胞主要以管状细胞和小肝细胞样细胞的形式存在。IL - 18可在少数管状细胞弱表达 ;NOS在枯否细胞、肝细胞、管状细胞和小肝细胞样细胞中均有很好的表达 ;而TGF - β1在管状细胞罕见表达。在人重型肝炎后肝细胞再生过程中肝前体细胞主要是管状细胞和小肝细胞样细胞 ,一些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这些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过程 ,如IL - 18和NO ;而TGF - β1有助于这些前体细胞优先增殖并促进过渡肝细胞分化
乙肝肝硬化患者HBV前C区和基本核心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方钟燎, 庄辉, 杨进业, 葛宪民, 王学燕, 龚健, 李荣成, 王佑春, Roger Ling, Tim J Harrison
2003, 19(3): 183-184.
摘要:
用套式PCR(nPCR)对 3 5例肝硬化患者血清HBV前C区和基本核心基因启动子 (BCP)进行扩增 ,阳性者用直接测序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2 3例HBVDNA阳性 ,阳性率为 65 7% ( 2 3 / 3 5 ) ,无正常序列标本 ,与e抗原产生有关的突变 :nt1762、1764双突变 (AT、GA) ,占 73 9% ( 17/ 2 3 ) ;nt1896点突变 (GA) ,导致终止密码产生 ,占2 1 7% ( 5 / 2 3 ) ;nt185 8点突变 (TC) ,占 2 1 7% ,其中标本 417、42 6、43 0同时在nt 185 6发生点突变 (CT)。其它的突变有nt1799点突变 (CG) ,占 47 8% ( 11/ 2 3 ) ,为无义突变 ;有 6例在nt1846发生点突变AT ,4例nt180 2 - 180 4发生突变 (TTCCGT) ;4例nt175 2位点突变 (AG) ;标本 43 2在nt175 1插入TG导致移码突变 ,并在nt1774- 1874发生缺失突变。说明HBVBCP和前C突变株在肝硬化患者中很常见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胃粘膜病变发病因素探讨
陈乃玲, 白玲, 邓涛, 张昶, 陈昊
2003, 19(3): 185-187.
摘要: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胃粘膜病变发病因素。 10 2例肝病或非肝病因伴有胃病行胃镜检查的患者 ,取胃窦小弯距幽门周围 ( 2 - 3 )cm处粘膜 3块 ,分别做快速尿素酶试验及嗜伊红、品红染色 ,并行免疫组化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lgG型抗原。发现肝硬化组 (LC组 )与慢性肝炎组 (HB组 )有不同程度胃粘膜炎症达 95 5 % ( 42 / 44 )、5 3 6% ( 15 / 2 8) ;前者萎缩、肠化多于后者 (P <0 0 5 )。上述两组乙型肝炎病毒 (HBV)抗原表达率分别为 81 8% ( 3 6/44 )、5 3 6% ( 15 / 2 8) ;前者多于后者 (P <0 0 5 )。与非肝病胃病患者 3 0例相比 ,LC组、HB组HP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 >0 0 5 )。说明门脉高压及HBV是LC胃粘膜病变的主要发病因素
血清氨基酸指标在病毒性肝炎及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王景泉, 姜太一, 沈成利, 尹国云, 卫红, 崔世昌, 朱仁平
2003, 19(3): 188-190+193.
摘要:
通过临床研究 ,探讨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氨基酸分析指标中可作为对诊断有独立预报作用的指标 ,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 12 3例患者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组 2 2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组 5 9例 ,肝炎肝硬化组 42例 ,用比色法测定各自血清氨基酸分析指标 ,行对数校正后的逐步判别分析。经逐步判别分析确定血清牛磺酸、亮氨酸、酪氨酸、尿素、甘氨酸是三组间的独立判别因素 ,另外急肝与慢肝之间天冬氨酸、慢肝与肝硬化之间苏氨酸也有重要意义。氨基酸分析指标中 ,牛磺酸、亮氨酸、酪氨酸、尿素、甘氨酸等在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病中对诊断及明确肝功储备情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胆核素显像对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胆囊功能的研究
魏义, 张寅, 吴硕东
2003, 19(3): 190-191.
摘要:
研究不同状态下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者胆囊功能的受损程度。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肝胆核素显像 ,获得胆囊显影时间 (G·T) ,胆囊排空分数 (E·R) ,排胆率 (E·F)等值来描述和确定胆囊功能。单个结石大于 2cm或小于 1cm但多于 3块或囊壁厚度大于 3cm的患者胆囊的功能明显受损。伴胆囊限局性非炎性肥厚或位于颈管部并伴临床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胆囊功能明显受损
肝硬化患者体表胃电图表现与血浆胃肠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唐晓丹, 万苹, 何旭, 范红, 王芸
2003, 19(3): 192-163.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体表胃电参数的意义、随肝功能Child分级的变化及与血浆胃动素 (MTL)、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 (VIP)变化的相关性 ,进一步明晰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意义。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体表胃电图检查及血浆胃肠激素测定。发现 1 肝硬化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 ,且同时存在胃动过速及胃动过缓 ;2 主频DF、主功率DP、正常慢波节律N %减少、胃动过缓B %增加随肝功能不良而改变明显。 3 胃电节律紊乱与肝硬化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异常有关 ,可能是肝硬化胃动力障碍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存在的胃动过速百分比高于对照 ,与MTL、GAS、VIP无相关性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