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徐列明
2004, 20(1): 3-5.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第十届成员名单
2004, 20(1): 5-5.
摘要:
肝硬化腹腔感染的治疗
贾杰
2004, 20(1): 6-7.
摘要:
血液和组织内HBVDNA定量检查的临床意义
张光曙, 徐传镇, 孙思才, 张学平, 刘福义, 安永, 陈崇兴, 张荣梅
2004, 20(1): 8-9.
摘要:
HBV感染的治疗应以抗病毒为主 ,评价疗效应以HBVDNA消长来衡量。用PCR定量法不加选择地观察98例HBV急慢性感染病例的血液和肝、脾、肾、脑组织内HBVDNA含量。急性HBV感染血和肝组织内HBVDNA阳性率和平均含量均较低 ,慢性感染则均明显较高。治疗血内HBVDNA阴转后 ,肝组织内多数亦随之阴转。慢性HBV感染者血和肝、脾、肾、脑组织均可查见HBVDNA ,肝、脾脏组织内含量较高 ,少数阴转可能晚于血液 ,不应忽略巩固治疗 ,防止复发。
肝硬化脾与乙肝病毒复制指标血中表达水平的关系探讨
丁海, 周镇先
2004, 20(1): 10-11.
摘要:
了解脾脏对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CeAg在血中表达水平的影响。术前HBVDNA的表达采用PCR法进行常规检测 ;HBeAg的定量检测采用微量酶免分析法 (MEIA) ;血标本分别来自 5 0例术中取的脾动、静脉血 ,以及在术前一周、术后一周及术后一年抽取的外周血 ,2 0例非手术患者血作为对照。在HBVDNA表达为阳性组的患者中 ,研究组术前与对照组间血中HBeAg的定量检测比无统计学差异 ;脾动脉血中HBeAg的定量检测 ,无统计学差异 ;术后一周及术后一年HBeAg的定量值与术前及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 <0 0 1;在HBVDNA表达为阴性组的患者中 ,脾动、静脉血及手术前后外周血中的HBeAg的定量检测 ,均无统计学差异。当乙肝肝硬化患者血中HBVDNA阳性时 ,脾脏对HBeAg的表达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即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当HBVDNA阴性时 ,无此调控作用。乙肝肝硬化脾脏免疫调节作用的两面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体检测情况的临床观察
王景泉, 崔世昌, 闫惠平, 董圣山, 李侗曾, 朱仁平
2004, 20(1): 12-13.
摘要:
探讨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分型及各型非分型标志抗体出现情况。用免疫荧光法及酶免疫条带技术测定 81例确诊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情况 ,并进行分类归纳统计。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炎以 1a亚型多见 ,本观察未见 3型病例。 1a亚型中除分型抗体ANA外 ,SMA及CS抗体的出现频率高于ACA、PNP/Sm、SSB抗体 ,SMA出现频率亦高于SSA、Jo - 1、dsDNA ,SMA及CS是 1a亚型除分型抗体外较主要的自身抗体。
免疫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步研究
程涛, 李灼亮, 张宜俊, 郑曲波, 王添章, 谢庆, 黎军华
2004, 20(1): 14-15.
摘要:
探讨免疫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不同免疫应答期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疗效。 14 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耐受期 6 6例 ,免疫清除期 6 4例 ,残余整合期 15例 )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 (乙肝疫苗 +胸腺肽 +绿脓杆菌菌毛+干扰素 ,其中免疫耐受期 4 2例 ,免疫清除期 4 6例。共 88例 )和对照组 (单用干扰素治疗 ,其中免疫耐受期 2 4例 ,免疫清除期 18例。共 4 2例 ) ,观察ALT及病毒标志物变化。治疗后 ,免疫清除期联合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eAg、HBVDNA阴转率和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免疫耐受期 ,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率和HBeAg/抗 -HBe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免疫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干扰素治疗。
HIV/HCV重叠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研究
张永宏, 陈新月, 吴昊, 张彤, 张可, 徐莲芝
2004, 20(1): 16-18.
摘要:
探讨HIV/HCV重叠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的原因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选择HIV/HCV重叠感染患者这一特定人群 ,按照疾病进展分成艾滋病组 (AIDS)和HIV感染组 (freeofAIDS) ,回顾性分析两组间免疫功能、HIV病毒载量、肝脏功能的差异 ,探讨可能影响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艾滋病组与HIV感染组比较 :艾滋病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CD+ 4 T、CD+ 8T)均低于HIV感染组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P =0 0 0 3) ;HIV病毒载量在艾滋病组明显高于HIV感染组 ,差异显著 (P =0 0 0 5 ) ;艾滋病组的肝脏功能 (ALT、AST)明显高于HIV感染组 (P值分别为 0 0 4 3、0 0 0 2 ) ;蛋白合成指标 (TP、ALB)艾滋病组较HIV感染组低下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以Logistic回归分析 ,CD+ 4 T、感染时间和ALB是预测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0 1)。回归方程预测准确率为 97 0 %。HIV/HCV重叠感染可加快病情进展 ,ALB与CD...
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患者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王少鑫, 高歌, 盛传伦
2004, 20(1): 19-20.
摘要:
分析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术后肝损害的影响 ,以探讨治疗病毒性肝损害的可行办法。将 4 2例肝炎病毒感染者作为阳性组 ,同期无病毒感染者 14 4例为阴性组。术后采用相同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 (Pred +MMF +CsA) ,同时监测肝功能、HBV -DNA、HCV -RNA及CsA药物浓度 ,对肝功异常者停用CsA改用FK5 0 6 ,并行保肝治疗 ,HBV -DNA(+)者还加用拉米夫定。结果显示 :不同肝炎病毒感染者术后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均高于无病毒感染者 ,若术前肝功异常 ,术后肝损害发病率更高、损害更重。因此 ,对有肝炎病毒感染的肾移植患者更应警惕术后肝损害的发生。
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秦佑娟
2004, 20(1): 21-22.
摘要:
研究肝硬化患者脾静脉和门静脉血流量及其比值 (Qsv/QPv)与肝脏储备功能Child -Pugh分级的关系。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 16 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ChildA级 4 3例 ,B级 6 7例 ,C级 5 8例 )和 5 9例健康成年人检测了门静脉、脾静脉的内径、流速 ,再计算出相关的血流量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随着Qsv/Qpv的升高 ,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不断下降 ,各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越重 ,脾静脉血流量占门静脉血流量的比值越高。如果将Qsv/Qpv的截断值定于 4 0 % ,则其提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下降至B级或以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达 80 80 %、74 4 2 %和 79 17%。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系统及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用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态是一个较好的临床手段。
肝硬化患者血浆降钙素原、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检测及临床意义
张崴, 张世兰, 王海滨
2004, 20(1): 23-24.
摘要: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降钙素原 (PCT)、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水平变化及其各自临床意义。采用免疫发光法及ELISA法检测 78例肝硬化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PCT、sICAM - 1水平。肝硬化患者血浆PCT、sICAM - 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失代偿期显著高于代偿期 (均P <0 0 1) ,随Child分级的增加 ,血浆PCT、sICAM - 1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患者血浆PCT水平与血清TBil水平呈正相关 ,与PTa呈负相关 ,与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血浆sICAM - 1水平与血清TBil、ALT水平呈正相关 ,与PTa呈负相关。二者血浆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肝硬化的数量化诊断及其影像分型
李天然, 王玉新, 王锦良, 董其龙
2004, 20(1): 25-27.
摘要:
通过对肝硬化进行量化研究 ,为临床影像诊断提供依据。选择正常人肝脏横断位CT图片作为对照组 ,选择肝硬化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肝癌组作为疾病组进行对比研究。利用人体常用解剖轴线作为肝脏测量的基准线。肝脏左叶冠状径 (L1)的变化最具有临床意义 ,肝叶比例不仅存在于肝叶之间也存在于肝叶之内。肝脏各叶测量值对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CT肝硬化定量诊断的应用研究
涂蓉, 张阳德, 伍保忠, 黄海伟, 刘惠, 郑妙琼
2004, 20(1): 28-29.
摘要:
研究肝硬化患者肝容积、脾容积及脾 /肝比值的异常 ,评价对肝硬化CT定量诊断的价值。收集肝硬化患者 5 0例 ,正常对照组 5 0例。用CT分别测量两组的相关指标 ,并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和肝硬化的肝容积值分别为 (10 6 8 3± 2 0 1 7)cm3 和 (783 6± 196 2 )cm3 (P <0 0 0 0 1) ;脾 /肝比值分别为 (0 12± 0 0 3)和(0 73± 0 4 ) (P <0 0 0 0 1)。随Child -Pugh分级递增 ,肝容积有递减 ,脾 /肝比值有递增趋势。因此 ,CT肝脾容积测量在肝硬化定量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超声检查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预测
张晓红, 郑荣琴, 卢翠蓉, 陈青, 杨绍基
2004, 20(1): 30-31.
摘要:
以超声检查指标对门脉高压性胃病进行预测。经超声和胃镜检查 ,筛选出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相关且对其判断贡献较大的指标 ,建立回归方程。门静脉内径、脾长径、脾指数、脾静脉内径、腹水、胆囊壁厚度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呈正相关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综合判断符合率为 79 3%。超声检查指标对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判断符合率较高 ,可由超声检查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
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指标的临床评价
范淑英, 赵素元, 杨忠礼
2004, 20(1): 31-32.
摘要: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酶 (HA)、层粘连蛋白 (LN)、Ⅲ型前胶原肽 (PⅢP)和Ⅳ型胶原 (Ⅳ -C)肝纤维化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ELISA法分别对慢性肝炎组 (88例 )、肝硬化组 (5 1例 )正常对照组 (30例 )血清检测上述四项。肝硬化组四项检测指标的均值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 (F检验 ,P <0 0 1)。HA、LN、PⅢP、Ⅳ -C异常率各为 94 %、5 8 8%、4 9%和 6 8% ,最敏感的是HA。四项指标与白蛋白降低平行 ,但受AST/ALT的影响。ELISA方法简单、方便适于基层开展 ,检测结果反应临床病程进展 ,二项以上异常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提示意义。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周宇, 叶文桃, 王皓, 伍灵达
2004, 20(1): 33-34.
摘要:
为了解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与幽门螺杆菌 (HP)的关系 ,采用尿素酶试验、血清HP抗体检测和14 C呼吸试验等方法检测 5 0例肝硬化PHG患者HP的感染率 ,并与非PHG肝硬化 (NPHG)、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功能性消化不良 (FD)三组患者比较。PHG组HP感染率为 36 % ,与NPHG组 (38% )、FD组 (4 4 % )分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与DU组 (94 %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说明HP感染对PHG发病影响不大。
脂肪肝运动疗法的超声监测
胡德友
2004, 20(1): 34-35.
摘要:
为研究运动对脂肪肝转归的影响 ,运用超声监测 72 0例高校知识分子脂肪肝患者 ,结果显示 36 0例治疗组中显效 174例 ,有效 12 5例 ,无明显效果 6 1例 ,总有效率为 83 0 6 % ,显著高于对照组 (4 2 5 % ) ,P <0 0 0 5。运动疗法与饮食保健指导是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方法。
肝豆状核变性57例诊断的初步经验
郑玉山
2004, 20(1): 36-37.
摘要:
探索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经验。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 5 7例及初为疑似肝豆状核变性后被排除的肝炎肝硬化患者 5 0例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确定联合判定标准 ,并进行评价。其灵敏度为 96 5 % ,特异度为 10 0 % ,约登指数为 96 5 % ,符合率 99%。联合判定标准是有效的确诊方法。
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杨毅军, 黄平, 王立蓉, 张宁, 陈云薇, 孟桂霞, 盖晓冬
2004, 20(1): 37-38.
摘要:
探讨MARS人工肝对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对 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MARS人工肝治疗前后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及血常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肝功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 ,肾功能血肌酐和尿素氮清除率显著 ,肝性脑病清醒率 75 % ,MARS人工肝为顿挫病情、减少并发症、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进行肝移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肝性脊髓病内科治疗效果探讨
王振强, 朴云峰
2004, 20(1): 39-40.
摘要: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了解内科综合治疗对肝性脊髓病 (HM)的疗效。回顾性分析了 2 9例H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全组共缓解 11例 ,无效 18例 ,缓解率 37 93%。A组 (肌力≤ 2级 ) 11例 ,缓解 1例 (缓解率9 0 9% ) ;B组 (肌力≥ 3级 ) 18例 ,缓解 10例 (缓解率 5 5 5 6 % )。B组的缓解率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HM早期进行内科治疗 ,效果较佳。
多弹头射频治疗小肝癌
姜振宇, 赵恒军, 许颖, 姚程, 王冠军
2004, 20(1): 41-42.
摘要:
探讨多弹头射频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及价值。对 4 3例小肝癌患者行射频治疗 ,术中直视肿瘤射频治疗前后的图象及CT值 ,术后观察肿瘤大小 ,血供情况及AFP值的变化。结果显示 :完全缓解率 (CR) 95 35 % ;部分缓解率 (PR) 4 6 5 % ;有效率 10 0 %。多弹头射频治疗小肝癌疗效确切而满意 ,对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联合检测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意义
徐伟, 魏丽晶, 王美霞
2004, 20(1): 42-43.
摘要:
探讨血清α -L -岩藻糖苷酶 (AFU)和甲胎蛋白 (AFP)的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 (PHC)诊断的临床意义。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正常人 ,非PHC的其它恶性肿瘤组 ,PHC组患者血清AFU的含量 ,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测定血清AFP含量。PHC、肝转移癌、胰腺癌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或P <0 0 5 ) ,PHC阳性率高90 9%。AFU与AFP之间无相关性 (P >0 5 )。血清AFU在PHC中敏感性较高。联合检测AFU、AFP对明显提高PHC的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分析
陈明卫, 杨明功, 王佑民, 王长江, 潘天荣, 胡红琳, 孙海燕
2004, 20(1): 44-45.
摘要:
探讨影响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2型糖尿病伴有脂肪肝 (DFL)组 10 8例 ,2型糖尿病不伴脂肪肝 (NDFL)组 139例 ,非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 (NDNASH)组 5 2例。与DFL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体重指数、腰臀比值、血压、空腹胰岛素、餐后 2小时胰岛素、胆固醇、甘油三酯、HOMA -IR(胰岛素抵抗指数 ) ;NDFL与NDNAS组比较 ,HOMA -IR差异无显著性。影响DFL的因素众多 ,主要因素是腰臀比值、甘油三酯 ;脂肪肝可能是糖尿病前的一个阶段 ,DFL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
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DNA水平与性别的关系
皮斌, 田德英
2004, 20(1): 46-47.
摘要: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HBVDNA水平和性别之间的关系。选择 4 95例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和5 0 2例HBVDNA高于 1× 10 8copy/ml以上的血清标本 ,分别通过ELISA法以及实时荧光定量法进行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DNA的检测。三种组合〔组合 1为HBsAg(+)HBeAg(+)抗 -HBc(+) ,组合 2为HBsAg(+)抗 -HBe(+)抗 -HBc(+) ,组合 3为HBsAg(+)抗 -HBc(+)〕的HBVDNA阳性率 (分别为 95 %、18%和 5 3% )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女性在HBeAg阴性模式中的比例与在HBeAg阳性模式中的比例差异显著 (P <0 0 5 )。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DNA水平和性别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对于组合 3的患者要给予足够重视 ;女性在高HBVDNA水平而且HBeAg阴性组合中的比例非常小 ,这也许与女性在肝癌患者中所占比例较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合成速率的测定及临床评价
沈洪亮, 柏津怀, 戴腾昌
2004, 20(1): 48-49.
摘要:
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前白蛋白合成速率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用首次静脉推注加恒速静脉滴注15N -赖氨酸示踪技术测定前白蛋白的合成速率。通过对 12名正常人和 2 3名肝硬化患者的测定发现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前白蛋白合成速率明显降低 ,并与肝损害程度显著相关。该方法测定血浆前白蛋白合成速率 ,用于探讨肝脏本身蛋白质代谢障碍 ,及从动态角度认识和评价肝功能 ,为肝炎后肝硬化的研究提供了一项新的测定方法。
小儿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与HBV DNA的关系研究
张薇莉, 罗靖, 周坚, 万巍, 赵隽
2004, 20(1): 50-51.
摘要:
了解小儿乙型肝炎HBVM与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 (MEIA)检测HBVM ,PCR法检测HBVDNA。乙肝患儿血清HBeAg滴度与HBVDNA密切相关 (P <0 0 0 5 )。HBsAg ,ALT与HBVDNA则无关联 (P >0 0 5 )。慢性重度乙肝患儿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慢性轻度 (P <0 0 0 1)及慢性中度 (P <0 0 5 )。HBVM及HBVDNA定量检测 ,能准确地评价HBV在宿主体内的复制情况 ,可作为临床上评价病毒复制程度和抗病毒疗效观察的指标。
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何炳福
2004, 20(1): 52-52.
摘要:
中药朝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
张翠萍, 张琪, 戴素美, 武军, 田字彬, 梁永信
2004, 20(1): 53-53.
摘要:
观察朝阳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对 5 0例血清HBsAg ,HBeAg ,抗HBc和HB VDNA均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活动性、代偿期 )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进行朝阳丸 (36例 )或干扰素 (14例 )治疗 ,3个月后评估疗效。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脏功能、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活性、血清补体、血清肝炎标志物、HRVDNA、肝脏超微结构及血清干扰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朝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有较好疗效。
重型肝炎合并自发性腹膜炎36例临床分析
魏新全, 王秀玲, 李志荃, 张龙跃
2004, 20(1): 54-54.
摘要:
为探索重型肝炎合并自发性腹膜炎 (SBP)的诊断及治疗 ,减少漏诊、提高抢救成功率 ,临床观察 36例重型肝炎合并SBP患者。结果显示 ,重型肝炎病情险恶、发展快、并发症多 ,并发SBP比率高 ,临床表现隐袭 ,症状不典型 ,易造成漏诊。一旦发生 ,如不尽快控制会加重病情。在综合治疗重肝的基础上 ,尽早应用有效抗菌素有利于病情控制。所以 ,提高对重型肝炎合并SBP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 ,对提高重肝抢救成功率极为重要。
43例乙肝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预后分析
昌荣林, 张照如, 刘轶群, 陈红
2004, 20(1): 55-55.
摘要:
肝脏树突状细胞与肝病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向晓星, 周霞秋
2004, 20(1): 56-58.
摘要:
肝肾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王莉
2004, 20(1): 58-60.
摘要:
瘦素与胆结石
张红梅
2004, 20(1): 61-62.
摘要:
胰岛素抵抗与胆囊结石
张磊, 李秀钧
2004, 20(1): 63-64.
摘要:
慢性重症肝炎多尿性高钾血症5例
原志远
2004, 20(1): 64-64.
摘要:
稿约
2004, 20(1): 65-6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