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专题述评
重视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
厉有名
2010, 26(3): 227-228.
摘要:
诊疗指南
美国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的推荐意见
杨力
2010, 26(3): 233-234.
摘要:
2009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简介
杨力
2010, 26(3): 235-238.
摘要:
2010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指南简介
杨力
2010, 26(3): 239-240.
摘要:
会议纪要
2010欧洲肝病年会酒精性肝病纪要
段晓燕, 范建高
2010, 26(3): 241-243.
摘要:
2010欧洲肝病年会非酒精性脂肪肝纪要(临床研究部分)
段晓燕, 范建高
2010, 26(3): 244-246.
摘要:
酒精性肝病暨脂肪性肝病论坛
台湾地区酒精性肝病概述
黄奕文, 杨贤馨, 陈培哲, 高沿航
2010, 26(3): 247-248.
摘要:
国内外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的比较分析
厉有名
2010, 26(3): 249-252.
摘要:
保肝药在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地位
田丽艳, 陆伦根
2010, 26(3): 253-254.
摘要:
饮酒、代谢综合征与肝癌
沈薇
2010, 26(3): 255-256.
摘要:
慢性丙型肝炎肝脂肪变
丁艳华, 何淑梅, 孙艳伏, 牛俊奇
2010, 26(3): 257-259+263.
摘要:
酒精性肝炎的治疗策略
孙杰生, 王炳元
2010, 26(3): 260-263.
摘要:
上海地区58例隐源性肝硬化特点分析
徐正婕, 钟妍, 刘娇, 范建高
2010, 26(3): 264-266.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隐源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以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肝硬化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隐源性肝硬化病例作为研究组,乙型肝炎肝硬化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的一般情况、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以及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结果共有494例肝硬化患者入选,其中乙肝肝硬化276例(占55.74%),男性165例,女性111例,年龄(61.18±13.55)岁,隐源性肝硬化58例(占11.74%),男性27例,女性31例,年龄(70.26±12.1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上无差别,但是隐源性肝硬化年龄显著高于乙肝肝硬化(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同一个年龄段中隐源性肝硬化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隐源性肝硬化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为53.45%,高于乙肝肝硬化的36.59%,P=0.017。而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胆石症的发病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在常见的并发症中,隐源性肝硬化黄疸的发生率为24.14%,低于乙肝肝硬化的60.08%,P=0.000;隐源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为8.62%...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分型量化初探
胥玉武, 刘英姿, 范建高, 杨琳
2010, 26(3): 267-268+280.
摘要:

目的探讨脂肪肝的声像图特点进行分型初步量化。方法对265例脂肪肝患者的声像图资料作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声像图表现将脂肪肝分为弥漫型脂肪肝和局限型脂肪肝,弥漫型脂肪肝分I、II、III三型即轻度、中度和重度,其中轻度脂肪肝又分IA和IB,局限型脂肪肝分三型,小叶间脂肪堆积、叶段型和团块型脂肪肝。结论超声能够判断脂肪肝内的脂肪分布和特点,对其进行分型半定量,满足临床对脂肪肝的诊疗需要,对脂肪肝的动态变化和转归进行有价值的检测。

核转录因子-κB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张志勇, 金武丕, 许晓俊
2010, 26(3): 269-271.
摘要:
酒精性肝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调节治疗
王江滨, 徐严, 李冰, 亓文骞
2010, 26(3): 272-274.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林中华, 辛永宁, 宣世英, 孙樱
2010, 26(3): 275-278+274.
摘要:
酒泉地区机关干部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冯鲜妮, 张惠英
2010, 26(3): 279-280.
摘要:
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细胞因子改变的临床研究
刘凡, 何灏澜, 王晓
2010, 26(3): 281-282.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酒精性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酒精性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及健康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代偿期IL-6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0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IL-10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IL-6、IL-8、TNFα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加重,细胞因子IL-6、IL-8、TNFα、TGFβ逐渐升高,IL-10无明显改变,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不同职业人群脂肪肝的流行现状分析
向国卿, 孟晓丹, 王炳元
2010, 26(3): 283-285.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职业人群脂肪肝的流行现状。方法纳入6992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职业来源包括2家医院的医护人员、3家银行的职员、3个工厂的工人及机关干部,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彩超检查。结果 6992名研究对象中,其中男性3662例,女性3330例,男女之比为1.10∶1。年龄(18~92)岁,平均年龄(40.00±11.34)岁,男女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出脂肪肝1593例(22.8%),经性别及年龄调整后沈阳市脂肪肝的患病率为21.2%,男性为18.4%,女性为4.4%,男女之间脂肪肝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88,P<0.001)。不同职业脂肪肝的患病率经年龄及性别调整后相应为:医护人员为18.6%,银行职员为20.3%,机关干部为17.6%,工人为28.7%,工人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发病高峰在(30~49)岁(41.4%),女性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长。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血脂异常、血尿酸、空腹血糖及职业与脂肪肝相关。结论沈阳市脂肪肝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城市。工人脂肪肝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医护人...
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脂肪肝患者的疗效观察
周淑云, 孙喆莹
2010, 26(3): 286-287.
摘要: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治疗脂肪肝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2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给予易善复注射液465mg/天静点,1个月后改为易善复2粒(465mg)3次/天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即口服水飞蓟宾(水林佳)、肝泰乐、复合维生素B片,疗程共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肝组织学变化等指标。结果治疗组ALT、AST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甘油三酯(TG)下降幅度优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学恢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在治疗组中有下降趋势,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易善复能较早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及组织学,且能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脂肪肝40例疗效观察
白晓茹, 陈吉, 瞿启芬, 李慧, 牛昊书
2010, 26(3): 288-289.
摘要: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脂肪肝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及对照组(n=40)。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应用二甲双胍。全部病例均连续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或体征消失率、肝功及血脂复常率,肝脏彩超影像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脂肪肝患者疗效好,且安全无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病毒性肝炎
中国兰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因型分布特征
张文杰, 刘丽君, 杜绍财, 李朝霞, 卢青云, 杨少华
2010, 26(3): 290-291+294.
摘要:
目的了解中国兰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筛选41例来自兰州的HCVRNA阳性患者血清样品,扩增HCV5′非编码区(5’NCR),得到257bp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并对这些产物进行测序。然后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参考序列比对,并作同源性分析和进化分析。结果 41例样品中共检出1b型感染25例(61.0%),1c型感染8例(19.5%),2a型4例(9.8%),1a型3例(7.3%),3b型感染1例(2.4%)。结论兰州地区的基因型分布以1b型为主,并首次在中国检出1c型感染,且感染率仅低于1b型;此外还检出2a、1a和3b;未检出4、5和6型等基因型。
51例慢性药物性肝病临床及病理分析
张爱民, 王慧芬, 许彪, 何卫平, 陈婧, 胡瑾华
2010, 26(3): 292-294.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药物性肝病(CDILD)的病因及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尽早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病理特点、病程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 51例CDILD患者平均病程6.5个月,分型以胆汁淤积型为主,常见诱发药物主要是中草药(27.5%),消化系统药(11.8%),解热镇痛类药(11.8%),其中29例CDILD行肝组织活检,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特征性。51例CDILD患者经住院治疗,治愈32例,好转19例,无恶化或死亡病例。结论 CDILD患者病程较长,以慢性胆汁淤积型为主,常见诱发药物为中草药,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特征性,预后良好。
兰州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秦华, 吴晓庆
2010, 26(3): 295-296.
摘要:
目的观察兰州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病情严重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PCR法对163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兰州地区乙肝患者HBV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占92.02%,B型占4.33%,B+C型占3.64%。基因C型患者中,肝硬化患者明显多于慢乙肝患者,(49.33% vs3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年龄、HBVDNA对病情的影响,肝硬化与肝癌患者在年龄方面明显大于慢乙肝患者,在HBVDNA水平方面低于慢乙肝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兰州地区以C型为主,符合北方以C型为主的研究结果 ;除外基因型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病程的长短、HBVDNA水平等多种因素来分析病情。
肝硬化
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的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相关参数的研究分析
高磊, 经翔, 赵新民, 左艳玲
2010, 26(3): 297-299+305.
摘要:
目的通过探讨乙肝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患者的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遴选敏感预测食道静脉曲张程度的相关彩色多普勒指标。方法肝硬化组80例,对照组30例,均经内镜检查,将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测定门静脉主干(PV)、脾静脉(SV)、肠系膜上静脉(SMV)及胃左静脉(LGV)四条静脉血管内径(D,cm)、平均血流速度(V,cm/min),血流量(Q,ml/min)。结果 1.肝硬化组VPV、VSV、VSMV较对照组明显减低、VLGV的流速较对照组明显增快,DPV、DSV、DSMV、DLGV较对照组增宽,Qsv、Qpv、QLGV、QSM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肝硬化组Qsv/Qpv为54.5%,高于对照组的30.3%。2.随食道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DPV逐渐增加、VPV逐渐下降、DLGV、VLGV、QLGV均明显增加,重度组均可见"红色征",其中(++)者为92.3%(36/39)。3.对照组LGV血流均呈向肝型,在肝硬化组中可见向肝、离肝、双向三种血流方向,肝硬化组中81.25%为离肝型血流,5%为双向型血流,13.75%为向肝型血流,其中重度组的离肝型血流比例...
TRAIL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凋亡及机制研究
高杰, 赵勇华, 康鹏, 梁明, 李树臣
2010, 26(3): 300-303.
摘要: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及调控机制。方法用RT-PCR检测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中α-SMAmRNA和DR5mRNA的表达;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源性TRAIL对HSC-T6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的HSC-T6细胞表达α-SMA mRNA和DR5mRNA随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TRAIL可以抑制其细胞增殖。TRAIL与对照组比较可以诱导活化的HSC-T6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TRAIL作用下,HSC-T6细胞中的线粒体Bax蛋白、细胞浆Caspase3蛋白表达均上调。结论外源性TRAIL可诱导活化的HSC-T6细胞凋亡,可能与DR5及线粒体Bax表达上调有关。
D-二聚体在诊断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郭银燕
2010, 26(3): 304-305.
摘要: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收肝硬化剔除不符合标准者共有83例入组,据螺旋CT增强扫描是否合并PVT分为血栓组和对照组,观测其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可提示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肝胆肿癌
定期随访对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性
刘芹, 乔秀丽, 高孝忠, 邵春忠
2010, 26(3): 306-307+309.
摘要:
目的评价随访对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于我院门诊检出早期肝癌患者共32人(其中直径≤3cm小肝癌患者20人)。分为随访检出组(筛查组)与非随访检出组(对照组),比较早期肝癌检出率。早期肝癌组与中晚期肝癌组生存率比较。AFP-L3异质体、肝脏CT、MR对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1.随访筛查组占所有早期肝癌患者75%,对照组占所有早期肝癌患者2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早期肝癌组较中晚期肝癌组其1年、2年、3年生存率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脏CT、肝脏MR与肝脏B超相比其对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CT与肝脏MR相比其对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4.AFP-L3对早期肝癌的阳性诊断率高;5.抗病毒治疗组与未抗病毒治疗组比较,其肝癌发病年龄晚,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随访工作至关重要,其对发现早期肝癌有极大意义,抗病毒治疗可延缓肝癌的发生时间。
566例肝癌患者临床分析
魏丽珍, 何宏涛, 周烨, 温登瑰, 张楠, 李胜棉
2010, 26(3): 308-309.
摘要:
目的为探讨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便早确诊并选择最佳诊疗方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临床治愈的566例(男442例,女124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相关因素肝硬化405例占71.6%;有肝炎史369例占65.2%,其中83.7%(309/369)有5年以上感染史,90.5%(334/369)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肿瘤大小肿块直径>5cm349例(61.7%),(3~5)cm144例(25.4%),<3cm76例(13.4%);(3)既往病史伴有慢性病243例(42.9%),其中50岁以上占52.7%(128/243);(4)治疗方案单纯手术切除118例(20.8%),切除植泵(DDS)化疗356例(62.9%)。结论本研究显示肝硬化和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多数患者发现已属中晚期并有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肿瘤切除植泵术已成为目前常用的综合治疗手段。
轻微肝性脑病的MRI与1H-MRS探讨
王俊萍, 叶红军, 杨莉丽, 王园园, 邹兵, 杜端明
2010, 26(3): 310-313.
摘要:
目的探讨轻微肝性脑病患者颅脑MRI及1H-MRS的代谢变化。方法 22例经神经心理测试诊断为轻微肝性脑病患者和13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MRI、1H-MRS扫描,1H-MRS兴趣区为双侧基底节。结果 22例患者中17例双侧基底节在T1WI上可见高信号,NAA/Cr值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mI/Cr和Cho/Cr值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L:P<0.01;R:P<0.01)。结论 T1WI高信号是诊断轻微肝性脑病较为特征性征象,1HMRS能够无创性观察到轻微肝性脑病患者的脑代谢异常,有助于揭示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碱化血浆紫外线蓝光照射树脂吸附清除胆红素
徐兵, 蒋晓织, 林曼芝, 陈敏
2010, 26(3): 314-316.
摘要:
目的探讨用紫外线蓝光混合光照射碱化血浆再用树脂吸附对胆红素影响,建立净化人工肝分离血浆新方法。方法 (一)将人工肝分离出的血浆碱化成pH10(血浆:0.2mol/LNa2CO3=1∶1,V/V),用紫外线蓝光照射(10~14)min,再用D4006(交联PS塑料)非极性吸附树脂流动吸附3min,检测胆红素和蛋白浓度。(二)将人工肝分离出的血浆碱化成pH10(血浆:2mol/LNa2CO3=10∶1,V/V),用紫外线蓝光照射15min,再用D4006树脂流动吸附5min,检测胆红素和蛋白浓度。结果在方法一,碱化血浆照射组的胆红素(TBil、DBil、IBil)清除率分别为86%、84%、87.5%,Alb回收率99%;碱化血浆照射吸附组的TBil、DBil、IBil清除率均为98%,Alb回收率90%。在方法二,碱化血浆照射组的TBil、DBil、IBil清除率分别为85%、84%、86%,Alb回收率99%;碱化血浆照射吸附组的TBil,DBil,IBil清除率分别为90%、87%、91%,Alb回收率90%。结论紫外线蓝光照射碱化血浆可明显降低胆红素浓度,照射后再用D4006树脂吸...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清TNFα和NE水平的影响
王文, 王楠, 包国强, 毕炳炎
2010, 26(3): 317-318+322.
摘要: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再灌注损伤组供肝植入前后无特殊处理,后处理组供肝植入后门静脉完全再通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后处理。两组受体一半(n=6)于再灌注后2h处死,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水平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另一半(n=6)于再灌注后6h处死,留取肝组织制备HE染色切片,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后处理组血清肝功能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肝组织过氧化物含量均显著低于再灌注损伤组,而肝组织抗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再灌注损伤组,肝组织的病理改变也明显轻于再灌注损伤组。结论缺血后处理通过有控制地复氧,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抑制效应器TNFα、NE的合成及释放,发挥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短篇论著
自身免疫肝病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张言超, 陈明, 陈丹
2010, 26(3): 319-320.
摘要:

目的通过自身免疫肝病抗体谱的检测,为临床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项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线性免疫(Liver-lia)分析法对肝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血清自身免疫肝病抗体谱检测。结果本研究共检测955例患者,其中有一项或多项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共112例,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1.7%;抗线粒体(AMAM2)抗体、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隐源性肝炎患者中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类型肝炎(P<0.05),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体在酒精性肝炎患者中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类型肝炎(P<0.05)。结论自身免疫肝病抗体谱检测,有利于临床对Ⅰ~Ⅲ型AI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对隐源性肝炎患者确诊为PBC及AIH提供了科学依据。

干扰素α、泛昔洛韦和薄芝糖肽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崔洪岭, 胡文杰, 封飞, 刘景妨
2010, 26(3): 321-322.
摘要:

目的为探讨干扰素α、泛昔洛韦和薄芝糖肽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应用干扰素α、泛昔洛韦和薄芝糖肽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干扰素α、泛昔洛韦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乙肝五项和HBVDNA,并在第16、20、24周分别检测HBVDNA水平以观察其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复常率为92.9%和87.5%(P>0.05)差异无著意义;HBeAg阴转率为76.7%和56.3.%(P<0.05);治疗16、20和24周BHVDNA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1),BHVDNA阴转率89.3%和59.4%(P<0.01);两组间HBeAg和HBVDNA阴转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干扰素α、泛昔洛韦和薄芝糖肽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更佳。

血浆置换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水平与预后探讨
周渐, 万红
2010, 26(3): 323+32.
摘要:
化学发光法检测77286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
黄晶, 林花, 奚丽, 刘民
2010, 26(3): 324-325.
摘要:

目的探讨长春市人口乙肝病毒(HBV)感染率及血清标志物的表达模式。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2006年7月~2009年7月就诊患者的77286份血清标本进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结果 HBV的感染率为5.93%,血清标志物共有13种模式,感染期模式占前三位的是: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占6.26%,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2.64%;HBsAg、HBcAb阳性占0.20%;恢复期模式前三位的是:HB-sAb阳性占39.47%;HBsAb、HBeAb、HBcAb均为阳性占15.65%;HBsAb、HBcAb阳性者占13.42%。结论长春市人口乙型肝炎病毒情况不容乐观,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知识,强化免疫,降低乙肝发病率。

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分别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分析
杨雅芳, 杨小平, 董建国, 王志刚, 刘艳萍, 赵铁军, 高峰
2010, 26(3): 326-327.
摘要:

目的探讨ETV、ADV分别治疗初治慢性乙肝的疗效,探索其最佳适应证。方法 143例初治慢性乙肝患者分为两组,其中ETV组68例,ADV组75例,ETV组口服ETV0.5mg,每晚10时空腹服;ADV组口服ADV10mg,每日一次,均连用48W。结果治疗至48W时,HBVDNA高度应答率、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ETV组分别为:79.4%、29.4%、85.3%,ADV组分别为:37.3%、20.0%、86.7%;HBVDNA高度应答率ETV组高于AD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治疗前HBVDNA载量的升高,治疗至48W时,HBVDNA的高度应答率呈递减趋势;在同一HBVDNA载量下,ETV组的高度应答率均高于ADV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TV更适用于HBVDNA高载量尤其是HBVDNA≥107拷贝/ml者,对于由HBV复制所致的重型肝炎及有重型肝炎倾向者则首选本品;ADV更适合于HBVDNA中、低载量,尤其是HBVDNA(105~106)拷贝/ml者,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则作为首选。

血液灌流在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陈明峰, 徐璐
2010, 26(3): 328+33.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李红兵, 唐谦, 独晓勤, 李永涛
2010, 26(3): 329-330.
摘要:
综述
瞬时弹性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卢诚震, 王怡
2010, 26(3): 331-333.
摘要:
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刘元元, 朴荣利, 刘睿
2010, 26(3): 334-336.
摘要:
会讯
2010上海国际消化高峰论坛——聚焦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
2010, 26(3): 285-285.
摘要:
第六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大会暨汪忠镐血管论坛首届中国布加综合征与静脉疾病介入治疗大会
2010, 26(3): 289-289.
摘要:
2010年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
2010, 26(3): 313-313.
摘要:
2010年国际胃食管反流病学术论坛
2010, 26(3): 316-316.
摘要:
书讯
《腹痛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出版
2010, 26(3): 271-271.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召开审稿专家会议
2010, 26(3): 234-234.
摘要:
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大会在延吉召开
2010, 26(3): 246-246.
摘要:
“全国酒精合并病毒性肝损伤高峰论坛”在沈阳召开
2010, 26(3): 266-266.
摘要:
启事
《临床肝胆病杂志》有关征订和2010年专刊征稿启事
2010, 26(3): 256-256.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011年度审稿专家名单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011年度审稿专家名单(不含编委)
2010, 26(3): 248-248.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官方网站简介
《临床肝胆病杂志》官方网站简介
2010, 26(3): 252-25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