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细胞色素P4502E1基因在肝脏疾病中的意义
李靖涛, 张明磊, 朴云峰
2001, 17(2): 67-69.
摘要:
肝炎病毒肝外感染的研究近况
李训友
2001, 17(2): 69-70.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研究进展
肖文斌, 贾万金, 刘玉兰
2001, 17(2): 71-73.
摘要:
急性病毒性肝炎心电监护312例临床分析
江堤, 杨光
2001, 17(2): 73-73.
摘要:
中药有效成分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阴赪宏, 王宝恩, 贾继东, 马红
2001, 17(2): 74-75.
摘要:
原发性肝癌的特殊首发症状
王兆文, 汪金
2001, 17(2): 76-77.
摘要:
同工酶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侯振江, 张宗英, 王秀文
2001, 17(2): 78-79.
摘要:
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张福奎, 贾继东, 王宝恩
2001, 17(2): 80-82.
摘要:
原发性囊肿型胆管细胞癌1例报告
洪云玉, 金海燕, 崔春吉, 朴熙绪, 裴凤郁
2001, 17(2): 82-82.
摘要:
肝病患者血清TGFα含量与肝功能的关系研究
叶晓光, 廖云珍, 于宪
2001, 17(2): 83-84.
摘要: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TGFα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172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TGFα含量 ,测定各项肝功能指标 :ALT、AST、γ -GT、AKP、TB、A/G、AFP等。 (1)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患者血清TGFα含量 (x±s)分别为 :(14 19± 7 30 )pg/ml、(11 2 8± 6 84) pg/ml、(8 14± 5 5 5 ) pg/ml、(16 0 2± 9 81) pg/ml、(19 89± 9 0 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 (6 86± 0 ,89) pg/ml((P <0 0 5 )。 (2 )TGFα和肝功能指标ALT、AST、γ -GT、AFP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5 ) ;而和AKP、TB、A/G的相关无显著性 (P >0 5 0 )。TGFα与肝病的慢性化及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相关 ,检测血清TGFα对慢性肝病的预后估计尤其是肝硬化恶变有一定的作用。
血清学非甲-戊型急性肝炎的病因分析
金荣华, 郎振为, 高冀蓉, 许德军, 阎惠平, 韩红蕾
2001, 17(2): 85-86.
摘要:
探讨血清学非甲 -戊型急性肝炎的病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对 6 5例血清学非甲 -戊型急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 ,分别进行乙、庚、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TT病毒核酸 (TTVDNA)检测。 6 5例肝组织中乙、庚、丙型肝炎病毒抗原及TTVDNA的检出例次分别为 34、32、18和 2 0 ,前两者检出率明显为高 ,差异显著(P <0 0 5 ) ,仍有 10 8%病因不明。在单纯急性乙、庚型肝炎病毒、TT病毒感染及非A -G、TTV感染中 ,部分肝功能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隐匿性的HBV ,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血清学证实为急性非甲 -戊型肝炎的主要病因。部分病例病因分型仍不明确 ,提示有另外的致病因子存在。
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变化的研究
张缭云, 李德华, 张玲荣, 王守义
2001, 17(2): 87-88.
摘要:
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SIL - 2R)与戊型肝炎肝细胞损害和病期的关系。采用双抗夹心法对 18例戊型肝炎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清进行SIL - 2R测定。急性期SIL - 2R与恢复期比较 ,差别有显著性(P <0 0 5 ) ,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 ;相关分析表明 ,急性期SIL - 2R与ALT存在正相关 ,(r =0 85 7,t=6 7788,(P <0 0 5 ) ,而与Bil虽也存在正相关 ,但差别无显著性 (r =0 10 5 7,t=0 42 5 2 ,(P >0 0 5 )。戊型病毒性肝炎时 ,肝功能的损害与免疫参与有关 ,测定血清SIL - 2R可作为对戊型肝炎病情预测的一项指标。
Dubin-Johnson综合征误诊为血色病一例
魏芳, 何文革, 刘泽富, 白雪帆
2001, 17(2): 88-88.
摘要:
丙型肝炎基因型、病毒量及肝损程度与α干扰素疗效关系
唐美芳, 杨俊文, 骆成榆
2001, 17(2): 89-91.
摘要:
观察丙型肝炎基因型、病毒量及肝损程度对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应答率的影响。对 41例慢性丙型肝炎用α干扰素 3MIU每天肌注一次 ,二周后改为隔日肌注一次 ,共 2 1周。治疗前用INNO -LIPA法作丙肝基因分型 ,并在治疗前、后每 2月及停药 6月时用PCR法检测HCVRNA含量和定性、每月检测肝功能。按国际标准判断干扰素的治疗末应答 (ETR)和持续应答 (SR)。结果显示 1b型HCVRNA的治疗末应答率占 82 8% (2 4/2 9) ;持续应答率占 78 9% (15 / 19)。ALT的应答率分别是 78 3 % (18/ 2 3)和 76 5 % (13/ 17)。HCVRNA含量显示≤ 5× 10 5copies/ml的持续应答率高于 >5× 10 5copies/ml,二组P <0 0 1。治疗前ALT活力高低与干扰素治疗后ALT的应答率影响不大。预测干扰素疗效的关键是治疗前HCVRNA在血清中的水平。
巨大胆囊结石致胆囊十二指肠瘘并急性肠梗阻一例
李力
2001, 17(2): 91-91.
摘要:
EBV转化B淋巴细胞中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程计林, 耿直, 仝文斌, 范涛, 高建恩, 马文彬, 冯百芳
2001, 17(2): 92-94.
摘要:
观察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体外转化培养后其中是否仍有丙型肝炎病毒 (HCV)存在。用EB病毒感染患者HCV阳性PBMC并使其转化 ,获得永生化B细胞 (EBVTB)。而后 ,用套式RT -PCR检测培养细胞和上清中的HCVRNA ,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HCV抗原在细胞中的表达。HCV在传代细胞中持续存在 ,而培养细胞中的HCVRNA负链和培养上清中的HCV间断阳性。免疫组化发现HCVNS3、NS5和C抗原分布于胞浆、细胞膜和核膜周围也可见阳性着色 ,细胞核阴性。HCV可以在体外EB病毒转化B细胞系中较长时间存在和复制。
慢性乙型肝炎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潘宜人, 吴南屏
2001, 17(2): 95-96.
摘要: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 2 ’,5 ’—寡腺苷酸合成酶 (2 ’,5 ’-OAS)活性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为临床预测干扰素疗效 ,避免盲目使用干扰素提供依据。将 17例HBeAg、HBV -DNA双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干扰素治前、治疗一周及治疗三月后进行 2 ’,5 ’-OAS检测。结果示 11例治前 2 ’,5 ’-OAS活性较低 ,治疗一周有明显升高。其中 8例HBeAg、HBV -DNA双项转阴。 3例HBeAg单项转阴。其余 6例治疗前 2 ’,5 ’-OAS活性较高 ,治后 1周升高幅度不大 ,双项均无转阴。提示 2 ’,5 ’-OAS的水平可能是临床预测干扰素疗效的指标之一。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附一例报告
赵鸿, 斯崇文, 王勤环
2001, 17(2): 97-98.
摘要:
为加强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认识 ,报道一例除外其它肝损害病因 ,经血清生化学 (肝功能、免疫球蛋白 ,等 )、自身抗体和肝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不明原因的肝脏损害 ,自身免疫性肝炎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及时检测血清生化学、自身抗体、肝组织病理并除外其它肝损害病因将有助于诊断。
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相关性探讨
王波, 胡乐明, 冀子中, 杨志宏, 杨亚平, 裘秀兰
2001, 17(2): 99-100.
摘要: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 0 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测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亚临床肝性脑病(SHE)的诊断定量指标的价值。对 3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检测。事件相关电位异常 2 2例 (71% ) ,主要表现为P30 0 的潜伏期 (1P)延长 ;BAEP12例异常 (39% ) ,主要表现为Ⅰ—Ⅴ波的峰间期 (IPL)延长。两项检测均异常有 10例 (32 % )。事件相关电位P30 0 潜伏期的延长和BAEP的一项异常 ,可作为一项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是否发生亚临床肝性脑病的定量指标。
肝硬化患者测定甲状腺激素的临床意义
毛峻岭, 陈毓钵, 夏东明, 张燕华
2001, 17(2): 101-102.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游离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甲状腺素 (FT4 )变化及其与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肝功能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 73例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FT3、FT4 、TSH水平。随着肝硬化程度加重 ,FT3 及FT4呈下降趋势 ,FT3、FT4 浓度与腹水、血浆白蛋白浓度及肝功能程度密切相关。FT3、FT4 浓度对估计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实用价值 ,肝硬化低FT3、低FT4 血症可试用甲状腺素治疗。
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浆神经肽Y的临床意义
陈宏斌, 张娅东, 黄跃, 陈晓春
2001, 17(2): 103-104.
摘要:
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肝硬化患者 6 4例。男 40例 ,女 2 4例 ,平均年龄 45岁± 2 3岁。其中乙型肝炎性肝硬化 5 7例 ,丙型肝炎性肝硬化 2例 ,酒精性肝硬化 4例 ,心源性肝硬化 1例 ,伴消化道出血 2 0例 ,腹水 36例 ,肝性脑病 12例和肝肾综合症 4例。按肝功能分级Child分级 :A级 2 8例 ,B级 2 3例 ,C级 13例。采用RIA法检测空腹血浆NPY水平 ,并与 40例 (男 2 6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42岁± 2 0岁 )健康人作对照。肝硬化A级患者血浆NPY含量 (12 1 6± 2 8 9) 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 (142 3± 40 5 ) pg/ml(P <0 0 5 )。肝硬化B级 (6 3 4± 2 4 8) pg/ml,C级 (4 5 6± 2 1 7) pg/ml患者血清NPY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及肝硬化A级患者 (P <0 0 1)。肝硬化患者血浆NPY含量显著低下 ,并随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下降更多 ,提示NPY可能参与了肝损害的病理过程 ,并与肝功能分级有关...
人肝癌细胞膜上HSP70的表达
郭建巍, 蔡美英, 邵宝妹, 赵燕, 魏大鹏
2001, 17(2): 105-106.
摘要:
用流式细胞仪和Cell-ELISA检测了 4株人肝癌细胞膜上HSP70的表达。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人肝癌细胞膜上HSP70的表达较低 ,经热处理后表达增加 (P <0 0 1)并显示出细胞之间的差异 (P <0 0 1)。推测其低表达可能与肝癌细胞逃逸机体免疫监视有关 ,对制定肝癌的防治对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人肝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许兰涛
2001, 17(2): 107-109.
摘要:
观察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肝癌细胞株的作用。用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与肝癌细胞株共同孵育一定时间后 ,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细胞DNA含量的分布 ,测定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抑制端粒酶活性 ,在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膜起泡、染色质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 ;电泳呈凋亡特征性Ladder带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 ,在G1期前出现亚 2倍体凋亡峰 ;端粒酶活性抑制。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抑制端粒酶活性 ,抑制端粒合成 ,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
胆囊癌p53原位杂交和nm23蛋白表达与淋巴组织增生的关系
王仰坤, 马召绪, 丁吉元, 李涌, 娄海玲
2001, 17(2): 109-111.
摘要:
研究胆囊癌 p5 3原位杂交和nm2 3蛋白表达淋巴组织增生的关系。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 5 9例胆囊癌。 5 9例胆囊癌p5 3蛋白表达 44 1% ,p5 3原位杂交 6 4 4% ,二者的检测结果不完全一致 ,但均与胆囊癌的分期有关 ,晚期胆囊癌高于早期胆囊癌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比淋巴结伴有癌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nm2 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 76 3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者比淋巴结伴有癌转移者阳性表达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果显示 ,p5 3基因与nm2 3蛋白表达在胆囊癌的分期中呈负相关。p5 3基因和nm2 3蛋白表达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与淋巴组织增生的程度有关。
三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血清五项肝纤维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潘兴南, 赖江琼, 王崇国, 庄岳鹏
2001, 17(2): 112-114.
摘要:
了解TAE、PVE和PEI即三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对肝纤维化五项指标的影响。 6 0例中晚期肝癌 (巨块型或结节型 )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 ) 30例 ,予三介入综合治疗 ,对照组 (B组 ) 30例 ,予单纯TAE介入治疗 ,并与2 5例正常人作治疗前比较 ,30~ 45天为 1周期 ,动态观察每周期治疗前后血清HA、LN、PCⅢ、ⅣC、TGF β1五项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治疗前A、B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第 1周期仅B组HA明显上升 (P <0 0 5 ) ,第 2周期两组各指标均明显上升 (HA、PⅢ、TGF β1三项P <0 0 1,LN、ⅣC两项P<0 0 5 ) ,第 3周期各指标上升非常显著 (P <0 0 1) ;治疗后A、B两组间各指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P >0 0 5 )。血清五项肝纤维化指标变化与TAE疗程有关 ,与是否联合PVE及PEI无明显关系。
细胞粘附分子在胆囊癌中表达的意义
李海刚, 曾韵洁, 董书堃, 林敏玲, 吴东霞
2001, 17(2): 114-115.
摘要:
研究胆囊癌组织中细胞粘附分子CEA和CD44v6蛋白表达的意义。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44例胆囊癌组织中CEA和CD44v6蛋白的表达。 44例胆囊组织中CEA和CD44v6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75 %和 48% ;两者的表达与肿瘤浸润外膜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 (P <0 0 5 ) ;胆囊癌组织中CEA和CD44v6蛋白呈协同表达 (P<0 0 5 )。CEA和CD44v6蛋白与胆囊癌的发展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针吸细胞学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张文杰, 魏丽晶, 徐伟, 高伟
2001, 17(2): 116-117.
摘要:
细针细胞学穿刺肝占位性病变 2 0 1例 ,能够明确诊断良恶性者 183例 ,其中 80例有手术后病理组织学对照 ,73例与组织学完全符合 ,准确率达 91 4%。着重探讨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的细胞学特征。结论 :经皮肝穿刺细胞学诊断肝癌很有价值。
胸腺素α1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疗效研究
尚亚娟, 刘艳, 王丽华, 王莹
2001, 17(2): 118-119.
摘要:
探讨胸腺素α1治疗活动性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2 1例乙肝后肝硬化在保肝对症治疗基础上均给予胸腺素α11 6毫克皮下注射 ,每日一次 ;14天后改为每周 3次 ;自第 5周起 ,每周 2次 ,总疗程为 2 6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乙肝病毒指标、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并观察不良反应。 2 1例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肝功能有 72 2 %的患者ALT恢复正常 ;40 %的患者HBeAg阴转 ;35 3%的患者HBVDNA阴转 ;肝纤维化三项指标 (HA、LN、ⅣC)有不同程度下降 ,以HA下降明显 ,与治疗前比较P <0 0 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胸腺素α1治疗活动性乙肝后肝硬化具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且安全有效。
茵枝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80例疗效分析
李树清, 王崇国
2001, 17(2): 119-120.
摘要:
探讨茵枝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 12 0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分治疗组(80例 )和对照组 (4 0例 ) ,在同样的对症治疗基础上 ,80例治疗组中用茵枝汤 (赤芍 6 0克 ,绵茵陈、紫丹各 30克 ,山枝、石菖蒲、郁金、木通各 15克 ,厚朴、枳实各 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分二次内服 ,疗程一个月。治疗组治愈、显效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组的降黄效果亦好于对照组 (P <0 0 5 )。茵枝汤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有良好的疗效。
干扰能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杜以真, 秦来英, 范桂玲, 阚晓, 王耀宗
2001, 17(2): 121-122.
摘要:
八八乙肝泰防治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张光曙, 杜庆岭, 于建国, 赵汇川, 王根廷, 甘天福, 丁明权, 周秀梅, 邢同京, 张玉奇
2001, 17(2): 123-124.
摘要:
探讨肝硬化形成的原因 ,肝硬化病理改变能否逆转和肝硬化病因治疗。任选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的肝硬化 (早期和代偿期 )病例 70例 ,肌注八八乙肝泰 ,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变化 ,重复肝活检。治后72 9%可获自觉症状消退和肝功能正常 ,11 4%基本正常 ,14 3 %进步 ,肝活检复查早期肝硬化病理特征 6 1 9%消退 ,33 3 %进步 ;代偿期肝硬化假小叶 71 4%消退 ,2 8 6 %进步。肝硬化的治疗原则仍在于有效控制消退肝内慢性炎症 ,确切有效的消退肝内炎症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肝硬化 ,逆转其病理变化 ,因而肝硬化是可以防治的。
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改变
金同玉, 何浩明, 田小平
2001, 17(2): 125-125.
摘要:
应用Reinila制膜法检测了 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膜Na+1·K+1-ATP酶和Ca+2 ·Mg+2 -ATP酶活性。结果指出 :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较正常人降低而Ca+2 ·Mg+2 -ATP酶活性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力对其发病机理有一定价值。
α-干扰素和心肝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王守义, 张缭云, 朱新宇
2001, 17(2): 126-127.
摘要:
为了探讨α -干扰素 +心肝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材料和方法 ,对 1994年 2月~ 1998年 6月我院收治和门诊患者 5 4例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2 4例 ,男 18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37 7岁 ;对照组 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31 6岁。各组均检测肝功能 +乙肝系列 ,治疗组用较小剂量的α 2b干扰素 10 0万u ,肌注 ,每日一次 ,同时服心肝宝 6粒 ,一日三次 ,均连用 3个月。对照组用华蟾素每次 4ml,肌注 ,每日一次 ,连用 3个月。结果治疗组抗 -HBcIgM转阴占 5 0 % ,HBeAg转阴占 72 2 % (13/ 18) ,pre s2 转阴占 6 0 % (12 / 2 0 ) ,对照组相应指标为6 0 % ,6 0 % ,47 82 % ,经统计学处理仅HBeAgP <0 0 5。结论 :中小剂量α 2b干扰素 +心肝宝HBeAg转阴率优与对照组。
Oddi括约肌弛缓症一例
崔勇, 赵淑云, 王喜圣
2001, 17(2): 127-12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