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8期

显示方式:
述评
肝肿瘤热消融的规范化治疗
陈敏华
2013, 29(8): 561-56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01
摘要:

热消融已成为同手术切除、肝移植治疗肝癌的三大根治方法,其疗效及微创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中国肝癌须行消融治疗的患者多数肝功能差,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而影响疗效及普及推广。重点简述影像指导下肝肿瘤热消融规范化治疗的原则和方案策略,旨在提高疗效及本项技术的安全性。

专家论坛
热消融治疗肝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经翔, 陈敏华
2013, 29(8): 564-56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02
摘要:

影像引导的局部热消融技术在肝癌治疗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其安全性值得关注。热消融治疗肝癌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出血、胆系并发症、胃肠穿孔、感染、胸膈并发症等,任何一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都将对治疗后临床生存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充分认知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合理的处理方法对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现状
邹华, 马宽生
2013, 29(8): 567-56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03
摘要:

简述了目前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的进展,主要对射频电极、治疗方式、并发症及防治进行介绍,为规范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治疗奠定基础。射频消融术作为肝血管瘤重要的微创技术,其规范化有助于临床应用推广及发展。

超声造影在肝癌消融术后的应用价值
严昆
2013, 29(8): 570-57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04
摘要:

肝癌消融术后影像学评价是临床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超声造影技术无创、安全,可获得治疗区域微循环信息。简要介绍超声造影方法、局部及异位复发的表现。当肝消融灶超声造影各时相无增强、无异常廓清,治疗区域呈灌注缺失状态表明消融完全。局部残存活性或复发灶形态多样,常位于病灶周边,以结节状、不规则形增强多见,超声造影动脉期发现异常强化为阳性诊断指标,可以检出大部分活性灶。随访中病灶增大提示肿瘤局部复发或有活性。认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评价肝肿瘤消融后的价值相近,是可用于疗效判断和随访的影像方法。

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前肝脏功能评估的意义
王宇, 欧晓娟, 王晓明, 贾继东
2013, 29(8): 573-57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05
摘要:

肝脏功能是影响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应在治疗前进行全面评估。总结了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活动度(PTA)、血小板(PLT)、血清白蛋白(Alb)、胆红素(Bil)及HBV DNA水平等评估手段对预测消融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的价值,明确了术前肝脏功能评价的意义。

甲胎蛋白应答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预后价值
贾佳, 祁兴顺, 韩国宏
2013, 29(8): 576-58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06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因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准确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影像学是肝癌预后评估的标准方法,但其仍存在诸多局限性。甲胎蛋白是重要的肝癌肿瘤标志物,广泛的应用于肝癌的筛查、诊断及预后评价。总结了甲胎蛋白应答在评判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文献。整体上,甲胎蛋白应答在肝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钇90放射性栓塞、索拉菲尼等分子靶向药物、全身化疗、肝动脉灌注化疗或同步放化疗等治疗后具有良好的预后价值。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张倩, 韩涛
2013, 29(8): 581-58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07
摘要: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是一类与炎症、氧化应激密切相关的氧化修饰蛋白。围绕AOPP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讨论了AOPP的来源及生化特征、生物学作用、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旨在为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测不良预后寻求新的突破。

论著_肝肿瘤的热消融治疗
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比较
何秀婷, 高普均, 徐宝达, 胡晓霞
2013, 29(8): 585-58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08
摘要:

目的比较小肝癌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RFA)初治后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手术或RFA初治的97例小肝癌患者资料,并对治疗后满2年的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到63例,手术和RFA治疗分别为34和29例,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小肝癌患者的预后复发情况。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利用Cox回归分析比较影响患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应用Log-rank进行两种无瘤生存率检验。结果手术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3个月、1、2 a复发率分别15%、38%、64%,21%、35%、4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治后复发与治疗方法、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结节数目、是否合并有肝硬化、甲胎蛋白水平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FA与肝癌切除术在治疗小肝癌取得相近的治疗效果,RFA有望成为替代手术治疗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射频消融与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术后复发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比较
张佐炳, 刘静, 方苇
2013, 29(8): 588-59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09
摘要:

目的 对比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肿瘤病灶经射频消融(RFA)与无水酒精(PEI)注射治疗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HCC肿瘤复发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HCC术后单一病灶复发患者175例,分为PEI治疗101例与RFA治疗74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常规彩超和超声造影/增强CT检查,观察比较治疗次数、病灶完全灭活率及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患者治疗后1、2、3年生存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HCC术后复发病灶,平均每例的PEI治疗次数多于RFA(P<0.05),pei和rfa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0 p="">0.05),而2.0~5.0 cm HCC术后复发病灶组,PEI治疗病灶完全灭活率低于R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术后复发病灶直径<2.0 cm组中,PEI和RFA治疗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1%和90.2%、69.1%和70.7%、49...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Meta分析
周振东, 张乐鸣, 汪婷婷, 孙小可, 陈亮亮, 刘魁
2013, 29(8): 591-59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10
摘要:

目的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微波消融(MCT)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法在临床推广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VIP WanFang Data,并同时应用其他检索,纳入TACE和MCT联合用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对照试验,根据标准选择纳入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指标为TACE+MCT组与对照组0.5、1、2 a生存率及甲胎蛋白(AFP)转阴率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按照入选标准,纳入12个研究共8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TACE联合MCT组与单纯TACE组相比,其0.5、1、2年生存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年生存率:OR=7.21,95%CI:1.92~27.08,P=0.003;1年生存率:OR=4.47,95%CI:3.14~6.36,P<0.000 01;2年生存率:OR=3.66,95%CI:2.45~4.84,P<0....

论著_病毒性肝炎
替比夫定阻断HBV DNA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孙维会, 初蕾蕾, 柳维林, 郝岸华, 马磊, 万强, 任蓉, 辛永宁
2013, 29(8): 596-59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11
摘要:

目的评价妊娠早期(12周)应用替比夫定阻断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妊娠12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80例,病毒载量均超过1×107拷贝/ml。按患者意愿分治疗组(替比夫定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加用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替比夫定服用至产后12周;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只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与乙型肝炎疫苗20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两组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行t(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至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ALT水平明显下降。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于治疗2周后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替比夫定组服药至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DNA水平明显降低(t=29.15、40.06,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替比夫定组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 D...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产生多重耐药的挽救治疗观察
宋闽宁, 黄文琪, 闵峰
2013, 29(8): 600-60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12
摘要:

目的探索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产生多重耐药(MDR)的挽救治疗方法。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5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产生MDR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分成替诺福韦(TDF)加恩替卡韦(ETV)组、TDF单用组及阿德福韦(ADV)加ETV组。按4、12和24周时间段观察肝肾生化指标,病毒基因及HBV标志物检测值。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TDF+ETV联合组,4周时血清肝生化检测值正常、HBV DNA检测值低于检测下限9/9例。TDF单用组,4周时血清肝生化指标复常9/9例,HBV DNA检测值低于检测下限6/9例。12周时HBV DNA检测值低于检测下限9/9例。沿用耐药时的ADV+ETV治疗组,24周未见应答。与前两组对照,χ2=5.35~6.40,P<0.01。结论 TDF可有效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MDR的挽救治疗,效果优于ADV+ETV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探讨
应若素, 陈燕宇, 卓丽, 范慧敏, 杨湛
2013, 29(8): 603-60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13
摘要: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是否影响CHB患者抗病毒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例CHB患者,CHB合并NAFLD患者99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1)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时,24周单纯CHB患者较合并脂肪肝患者生化学应答率更高(χ2=4.069,P=0.044);48周HBV DNA阴转率明显优于后者(χ2=17.327,P=0.000)。对于HBeAg阳性患者,单纯CHB患者在24周的生化学应答率、24和48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优于合并脂肪肝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两组的生化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时,48周单纯CHB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率较高(χ2=7.620,P=0.006),24...

葡萄糖激酶mRNA、葡萄糖转运蛋白2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糖代谢异常中的作用
张汾燕, 冯岩梅, 朱跃科, 张立洁, 于红卫, 李娟, 付万发, 孟庆华
2013, 29(8): 607-61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14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葡萄糖激酶(GCK)mRNA、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慢重肝)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来初步探讨其在慢重肝糖代谢异常中的作用。方法运用RT-PCR法测定10例慢重肝患者和10例肝硬化(CTP评分A级)患者肝脏GCK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10例慢重肝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肝组织GLUT2表达。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慢重肝肝组织GCK mRNA表达低于肝硬化组,(1.13±0.11)vs(1.44±0.14),P<0.05。慢重肝肝组织GCK mRNA水平与碳水化合物氧化率呈正相关(r=0.845,P<0.01),与空腹血糖无明显相关性(r=0.03,p>0.05)。慢重肝肝组织GLUT2表达减少,且分布在假小叶结节周围细胞。结论肝脏GCK mRNA水平与糖氧化利用密切相关,GCK mRNA与GLUT2表达减少是慢重肝糖代谢障碍发生的机制之一。

论著_脂肪性肝病
大麻素受体1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潘静, 殷云勤, 张文平, 王丹
2013, 29(8): 611-61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15
摘要:

目的动态观察内源性大麻素受体l(CB1)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B1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3组:对照组(普通饲料)、模型组(高糖高脂饲料)、干预组(高糖高脂饲料+利莫那班),分别于实验第4、8周末每组各取8只处死,测体重、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ALT、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肝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NAFLD不同阶段肝组织CB1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间进行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组内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结果 (1)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Leptin及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及利莫那班组高(P<0.05);(2)肝组织学改变:模型组第4周呈单纯性脂肪肝改变,第8周呈弥漫性肝脂肪变伴炎细胞浸润,干预组较同期模型组肝病变减轻;(3)肝脏CB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表达阴性;模型组和干预组表达呈阳性。通过积...

论著_肝胆胰肿瘤
化疗药物敏感试验在肝细胞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
聂磊, 吴东德, 张峰, 夏晓勤
2013, 29(8): 616-61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16
摘要:

目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化疗药物对肝细胞癌(HCC)的敏感性来指导肝动脉和门静脉区域化疗的个体化化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不能手术切除的42例HCC患者肝癌样本,采用原代肝癌细胞培养联合MTT法检测5-氟尿嘧啶、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羟基喜树碱、吉西他滨、奥沙利铂7种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个体化化疗方案,指导其中24例患者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区域化疗,与传统肝动脉灌注化疗(TAI)治疗的20例患者对比观察疗效。敏感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至疾病进展时间(TTP)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肝癌对药物敏感率依次为奥沙利铂64.3%、羟基喜树碱45.2%、顺铂40.5%、吉西他滨38.1%、阿霉素33.3%、5-氟尿嘧啶21.4%、丝裂霉素16.7%。根据药敏实验选择个体化化疗方案的药敏组出现治疗敏感的符合率为70.8%,并与对照组相比在客观缓解率(50.0%vs 20.0%,P=0.039)、疾病控制率(70.8%vs 35.0%,P=0.017)及TTP[(4.7±2.9)m vs(2.6±1.3)m,P=0.032]方...

肝癌组织中HBV感染与甲基化转移酶表达的关系
张吉才, 余宗涛, 吕军, 李海平, 高波
2013, 29(8): 620-6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17
摘要: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癌组织、肝癌旁组织、肝硬化相关组织中甲基化转移酶(DNMT)的表达情况,分析HBV感染与DN-MT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是否存在HBV感染,将44例标本分成两组。HBV感染相关组:血液或组织中至少可检测出一种HBV感染相关的标志物;非HBV感染相关组:血液或组织中未检测出HBV感染相关标志物。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分期及分化程度不同的肝癌患者癌组织、肝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中DNMT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不同组间DNMTs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ANOVA分析;非参数检验方法为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HBV感染相关组中癌组织的DNMT1、3A和3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HBV感染相关组(P=0.001、0.006、0.02);HBV感染相关组中肝硬化组织的DNMT1、3A和3B 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非HBV感染相关组(P=0.007、0.008、0.045);即使在癌旁组织,HBV感染相关组织中DNMT1、3A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HBV感染相关组织(P=0.01、0.04)。HBV感染与DNMTs表达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V感...

多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李海平, 高波, 余宗涛, 刘久波, 张吉才
2013, 29(8): 624-62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18
摘要: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癌组织中p14、p15、p16、RB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状况,探讨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44例肝癌组织及其相对应41例肝硬化组织、44例癌旁组织中p14、p15、p16、RB的甲基化状况。对所得结果进行卡方检验,Fisher精准概率分析。结果肝硬化组织中p14、p15、p16、RB 4种基因的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17.1%(7/41)、28.9%(11/41)、36.6%(15/41)和7.3%(3/41);肝癌组织中4种基因的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34.1%(15/44),56.8%(25/44),70.5%(31/44)和27.3%(12/44)。癌旁组织中检测出p16甲基化阳性产物4例,p15阳性产物1例。癌组织和肝硬化组织中4种基因的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的肝癌患者各个基因甲基化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p14、p15、p16、RB基因甲基化在肝癌中频发;多基因甲基化的联合检测在肝癌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论著_其他
胱抑素C、血浆尾加压素Ⅱ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郑晓丽, 汪良芝, 贺建华, 向兴朝, 周翔禹
2013, 29(8): 627-63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19
摘要: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HRS)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1年11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计算其校正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并根据Ccr分为单纯肝硬化组、亚临床HRS组及HRS组,以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ALT、AST、总胆汁酸(TBA)、Alb、血清肌酐(Scr)、CysC、uⅡ浓度,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若数据成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否则,多组间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Kruskall-Wallis H test),两组间比较使用Mann-Whjtney 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并通过绘制CysC、uⅡ浓度判断肝硬化合并亚临床HRS及HRS的ROC曲线,获得其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临界值。结果肝硬化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ALT、AST、TBA、Alb、Scr、Cysc、u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肝硬化组、亚临床HRS组及HRS组CysC、uⅡ浓度均呈升高趋势,差异...

短篇论著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临床观察
马艳红
2013, 29(8): 631-63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20
摘要:

<正>我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其中HBeAg阳性CHB患者近60%,常常表现为ALT持续或间歇升高,HBV复制活跃,肝组织重度炎症坏死,与HBeAg阴性患者相比,有较高的肝硬化比率[1]及较快速的病情进展[2]。而持续的高病毒载量又与肝细胞癌(HCC)直接相关[3],那么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4]成为CHB治疗的总体目标。核苷和核苷

病例报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例报告
刘永方, 金善美, 田珍珍, 何芳惠, 高润平
2013, 29(8): 633-63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21
摘要: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肝内脂肪沉积或在此基础上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而引起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NAFLD的发生与遗传易感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1-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NAFLC)在欧美的成人患病率在2%~3%[3-4],其是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原因[5]。本病在我国的报道少见,本文报道1例NAFLC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白阳, 张霞
2013, 29(8): 635-63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22
摘要:

肝活组织检查(LB)是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脏病理损伤程度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进展期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较快,从临床及生物化学指标、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技术方面简述了诊断价值较高的部分无创诊断方法。目前认为NAFLD无创诊断方法尚不能取代LB,但联合应用血清细胞角蛋白18片段和NAFLD纤维化评分、瞬时弹性成像可初步诊断NASH及伴或不伴进展期肝纤维化,并进一步确定LB的使用。

RhoA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
洪金妮, 安海燕
2013, 29(8): 639-64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08.023
摘要:

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在于肝星状细胞(HSC)转化为成纤维母细胞及活化后细胞外基质(ECM)的异常表达。回顾了Rho/ROCK信号通路在HSC的激活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RhoA,作为Rho/ROCK信号通路上小G蛋白家庭成员之一,且作为一种重要的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细胞形态异质性的细胞因子,参与肝纤维化的进程。指出RhoA在肝脏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归纳了RhoA通过调节肌动蛋白应力纤维的装配,并通过级联放大效应影响细胞基质的合成和收缩,最终影响肝纤维化的进展。就RhoA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机制以及RhoA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作一综述。

国外研究进展介绍
通过蛋白谱确定肝癌患者血浆中新的诊断及预后生物标志物
迟秀梅, 温晓玉
2013, 29(8): 563-563.
摘要:
<正>【据《J Hepatol》2013年4月27日报道】题:通过蛋白谱确定肝癌患者血浆中新的诊断及预后生物标志物(作者Serra I等)肝细胞癌(HCC)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患者腹部彩超进行每年两次监测,目的是早期发现肝癌,提高治愈率。只有40%的病例在早期被诊断,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术切除或经皮消融后复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须要有生物学标志物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用以监测及预测治疗后复发。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对伴有或不伴有肝癌的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蛋白质组分析,以确定诊断和癌症分化的生物标志物。
血清P53抗体及甲胎蛋白在非HBV、HCV相关性肝癌患者中诊断意义
黄新星, 温晓玉
2013, 29(8): 563-563.
摘要:
<正>【据《Springerplus》2013年2月25日报道】题:血清P53抗体及甲胎蛋白(AFP)在非HBV、HCV相关性肝癌患者中诊断意义(作者Azm ARA EI等)在全世界(包括埃及)肝癌发生率逐渐升高,多个国家曾报道过非HBV、HCV相关性肝癌患者。这项研究主要查看P53抗体与甲胎蛋白检测在该类患者中的诊断意义。研究对象为Tanta大学附属医院的281名肝癌患者及20名肝硬化患者。HBV、HCV血清学标志是通过ELISA/PCR方法测定,AFP及p53抗体由ELISA方法检测。
肝细胞癌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一个新兴的威胁
金晶兰, 温晓玉
2013, 29(8): 566-566.
摘要:
<正>【据《J Hepatol》2012年2月9日报道】题:肝细胞癌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一个新兴的威胁(作者Baffy G等)肝细胞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比较常见的肿瘤,在慢性HBV、HCV感染,饮酒、血色病相关的肝硬化基础上发展形成。最近,肝癌常与以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为主要表现的非酒精性肝病联系在一起。在发达国家,上述肥胖、代谢性疾病的高发病率和尤其是与肝癌的高发病率密切相关性,应引起我们注意。也有证据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其他危险因素,如慢性丙肝和酒精性肝损伤存在协同作用。而且,这种相关性可能会将轻度或者无纤维化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情复杂化,在一定程
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类文章摘要的撰写要求
2013, 29(8): 584-584.
摘要:

<正>《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类文章摘要的撰写要求目的应避免与文题和引言重复,一两句话即可。方法应包括以下因素: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和数量)→分组情况→处理因素→检测/调查方法→检测/观察指标(含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含以下部分:(1)定性指标的阳性(阴性)率;(2)定量指标应写明检测指标具体值、变化情况(与哪组比

消息
“百花成蜜,聚得甜”百赛诺病例征集活动
2013, 29(8): 619-619.
摘要:

<正>"百花成蜜,聚得甜"百赛诺病例征集活动由中华医学会酒精肝、脂肪肝、药物肝学组主办,北京协和药厂协办的"百花成蜜,聚得甜"病例征集与分享活动现已拉开序幕。活动围绕"百赛诺临床应用"这个主题,以病例分享、讨论为主要形式,现广发英雄帖,面向全国临床医生征集病例。

书讯
《消化系统疾病癌前病变与肿瘤》已出版
2013, 29(8): 575-575.
摘要:
<正>由池肇春教授等主编的《消化系统疾病癌前病变与肿瘤》一书现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以消化系统癌前病变为中心,为了使读者对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了解,本书用较大的篇幅对癌前病变和肿瘤的分子学、免疫学、遗传学作了概略阐述。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除介绍上述基础知识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