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4期
自身免疫性肝炎 重点号
执行主编:马雄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显示方式:
述评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绮夏, 马雄
2020, 36(4): 721-7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01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等因素诱导下出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高免疫球蛋白G血症、转氨酶水平升高和界面性肝炎为主要特征。AIH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诊治过程中亦有较高异质性,患者个体化的精准医学诊疗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结合近年来本领域重要研究进展和难点问题进行述评。
专家论坛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鉴别与诊断
崔娜娜, 王绮夏
2020, 36(4): 724-72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02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的慢性持续性肝脏炎症性疾病。该病女性多发,未经干预者有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可能。组织学特征性表现为中重度界面性肝炎伴淋巴-浆细胞浸润。AIH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与具有相似临床、生化、血清学和组织学特征的其他肝脏疾病存在鉴别难点,误诊者可严重影响预后。综述了AIH鉴别和诊断的要点,希望有利于临床诊疗工作。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学诊断
苗琪, 陈晓宇
2020, 36(4): 728-73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03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学可表现各异,界面性肝炎伴淋巴-浆细胞浸润、"玫瑰花环"样结构及穿入现象是相对特征性表现,但非特异性。以上组织学表现需结合临床资料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才能诊断。主要阐述了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征性组织学表现和特殊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组织学表现,讨论了组织学在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治进展
张雪媛, 王建设
2020, 36(4): 731-73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04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进行性炎症性肝病,儿童AIH发病率近年来逐步上升。AIH可分为两种类型:抗核抗体和(或)平滑肌抗体和(或)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阳性的AIH-1、抗肝-肾微粒体1型和(或)抗肝细胞溶质1型抗体阳性的AIH-2,AIH-2主要见于儿童。正常儿童少见自身抗体阳性,因此儿童AIH诊断时对自身抗体滴度的要求低于成人标准,但儿童AIH疾病进展比成人期更快,因此确诊后应该立即开始治疗。成人AIH诊断评分系统不适用于儿科患者,尤其不适于区分AIH和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标准治疗和潜在治疗靶点
王睿, 王绮夏, 马雄
2020, 36(4): 737-74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05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疾病,未经积极治疗可发展为肝衰竭、肝硬化。AIH的治疗目标为获得生化缓解和组织学缓解。目前标准治疗方案为免疫抑制剂疗法,即泼尼松(龙)联合硫唑嘌呤或泼尼松(龙)单药治疗。患者对标准治疗方案不耐受或应答不佳时,可考虑启动包括吗替麦考酚酯在内的二线治疗方案。近年来研究表明,免疫功能、肠道菌群、维生素D、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参与AIH的发生发展,可作为AIH的潜在治疗靶点。综述了近年来AIH治疗方案的相关研究及潜在治疗靶点。
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倪萍, 凡小丽, 杨丽
2020, 36(4): 743-74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06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同时或相继出现以上任意两种单独自身免疫性肝病特征者称为重叠综合征。其中,以PBC重叠AIH(PBC-AIH)相对最为常见。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可迅速进展至肝硬化和肝衰竭。就近年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张海萍, 闫惠平
2020, 36(4): 749-75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07
摘要:
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AIH的自身抗体存在缺乏疾病特异性、种类多且检测结果不一致等问题,给临床诊断带来困惑。基于文献数据和笔者临床经验,对AIH的主要自身抗体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相关指南对自身抗体检测方法的推荐意见等进行简单介绍。
指南与规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肝脏损伤的预防及诊疗方案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2020, 36(4): 754-75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08
摘要: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传播快、人群普遍易感,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和乏力,少部分患者有全身肌肉酸痛,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其病死率为1%~3%[1-3]。临床实践和有关文献报道显示,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生化学异常。为帮助临床医生积极预防、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本病相关肝损伤,受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托,邀请

《2019年美国肝病学会实践指引和指南:成人和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摘译
崔娜娜, 王绮夏, 马雄
2020, 36(4): 758-76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09
摘要:

<正>2019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发布的实践指引和指南是对2010年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指南的更新,从而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为AIH的诊疗提供指引,并在系统回顾文献和证据质量的基础上为相关临床问题提供指导。该实践指引更新了成人和儿童AIH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后,包括两个部分:指导性建议和指引性声明。指导性建议均基于对医学文献的系统回顾所获得的证据,并在适当时通过Meta分析予以支持。指引性声明是指由专家小组在正式审查和分析已发表文献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后达成的共识。

《2019年国际共识指南: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及干预时机》摘译
吴艳艳, 唐裕福, 辛磊, 祁兴顺
2020, 36(4): 764-76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10
摘要:

<正>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一种复杂的炎症性疾病,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由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CP的主要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内科保守治疗(包括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和戒酒)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手段。然而,大部分CP患者存在胰腺形态改变,如胰管狭窄、胰管结石、炎性胰腺(头)肿块和(或)假性囊肿,导致胰管阻塞,使得内科治疗效果欠佳,需采取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以降低胰管压力、解除梗阻和(或)切除炎性肿块。

《2019年欧洲胃肠内镜学会指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相关不良事件》摘译
唐健, 李家速, 刘枫, 李兆申
2020, 36(4): 766-77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11
摘要:

<正>该指南为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的官方声明,涉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和管理等内容。主要推荐建议如下。该指南基于"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评估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证据质量分为高质量、中等质量、低质量和很低质量4个等级,推荐强度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个等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肝胆胰疾病
28例亳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肝损伤的特征分析
李光明, 潘昕
2020, 36(4): 772-77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1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人群2019冠状病毒病(COVID-2019)患者肝损伤情况,进一步了解COVID-2019的致病特点。方法纳入2020年2月1日-2月12日亳州市COVID-2019定点收治医院确诊为COVID-2019伴有肝损伤的28例患者。按照性别和年龄分为男性组(n=15)和女性组(n=13)、青年组(n=10)和中老年组(n=17),检测入院时患者ALT、AST、GGT、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检验。结果 2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ALT、AST、GGT、ALP和LDH水平在男性组和女性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男性组与女性组的ALT、AST、GGT和LDH指标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青年组和中老年组的ALT、AST、GGT指标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但LDH指标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OVID-2019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不同程度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肝胆外科诊疗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谭运华, 李剑波, 商阳阳, 张涛, 郑明友
2020, 36(4): 775-77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13
摘要:

目前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感染的疫情进入了一个严峻而复杂的局面。截至2020年2月23日,我国已有超过77 038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COVID-19感染性强、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多样,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影响,也严重影响着肝胆外科的日常医疗运行。针对肝胆外科的门诊及病房手术各个环节所需的医疗防护措施进行探讨和建议,以期减少在COVID-19疫情期间肝胆外科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

论著_病毒性肝炎
ALT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组织学改变及临床特征分析
纪林秀, 杨兴祥
2020, 36(4): 778-78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14
摘要:
目的研究ALT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学改变与临床指标的关系,为指导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018年8月行肝穿刺活检的CHB患者903例,比较性别、年龄、血清HBeAg状态、血清ALT、HBV DNA水平与ALT <2倍正常值上限(ULN) CHB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903例CHB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在G1~G4之间,其中以G2为主,占67. 6%,G≥2的患者有831例(92. 0%);肝纤维化分期在S0~S4之间,以S1为主,占78. 2%,S≥2的患者有159例(17. 6%)。男性患者的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明显高于女性患者(χ2=6. 120、15. 098,P值均<0. 05)。ALT <1×ULN、1×ULN≤ALT <1. 5×ULN、ALT≥1. 5×ULN患者显著肝脏炎症坏死(G≥2)所占比例分别为91. 2%、92. 1%、94.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兰州地区肝硬化的病因构成及临床特征分析
沈自雄, 李敏, 张嵴明, 李金洲, 苟海燕, 王艺璇
2020, 36(4): 783-78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15
摘要: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肝硬化患者病因构成及临床特征,分析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诊治的3496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家族史、既往史、个人史,以及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496例肝硬化患者中乙型肝炎2209例(63. 19%)[2209例患者中有2032例HBeAg信息完整,2032例患者中HBeAg阳性807例(39. 71%),HBeAg阴性1225例(60. 29%); 2209例患者中有2207例有HBV DNA信息,HBV DNA阳性1567例(71. 00%)]。丙型肝炎309例(8. 84%),自身免疫性肝炎144例(4. 1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133例(3. 80%),酒精性93例(2. 66%),隐源性肝硬化447例(12. 79%)。主要临床表现为脾大和(或)血细胞减少症2299例(65. 76%)、腹水1760例(50. 34%)、食管静脉...
论著_肝脏肿瘤
血清寡糖链检测对HBV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张立丽, 金子铮, 刘宁, 赵艳明, 佟瑄, 赵艳, 娄金丽
2020, 36(4): 788-79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16
摘要:
目的评价寡糖链检测(G-Test)试剂盒(荧光毛细管电泳法)辅助诊断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6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的患者血清样本310例,其中HBV相关HCC (HCC组) 1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 5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组) 85例,其他脏器恶性肿瘤(其他恶性肿瘤组) 5例。检测血清寡糖链组分的相对浓度,计算并分析G-Test试剂盒在临床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与血清AFP进行方法学比较。非正态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Dunn’s多重比较,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G-Test与AFP联合诊断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HCC组患者G值[6. 46(5. 73~7. 07)]明显高于肝炎组[3. 38(2. 85~4. 18)]及肝硬化组[3. 99(3. 13~5. 21)]患者(H...
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不同肝段多发肝癌的效果分析
王宁, 郑金利, 蒋利
2020, 36(4): 792-79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17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多发位于不同肝段符合米兰标准肝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2月在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及肝移植中心行手术切除及射频消融术的多发位于不同肝段的符合米兰标准的158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110例,射频消融48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异。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分析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肿瘤分化程度与微脉管侵犯的关系。结果射频消融组患者血红蛋白、Alb较手术切除组低(P值均<0. 05),术后住院时间较手术切除组短(P <0. 05)。手术切除组与射频消融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 5%、55. 2%、28. 8%和83. 3%、50. 0%、26. 5%,χ2=1. 161,P=0. 281; 1、3、5...
AKR1B10基因沉默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钱瑞坤, 马长林, 乔森
2020, 36(4): 798-80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18
摘要:
目的探索肝细胞癌(HCC)中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的生物学功能和相关的病理机制。方法通过CCLE数据库分析正常肝细胞与HCC细胞系中AKR1B10 mRNA的表达,UALCAN以及Oncomine数据库分析癌旁组织与HCC组织中AKR1B10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验证HCC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KR1B10蛋白表达差异。使用慢病毒分别敲减HepG2及Huh7细胞中的AKR1B10,分为对照组和AKR1B10敲减组(shAKR1B10 1#、shAKR1B10 2#)。采用AnnexinV-APC/PI双染法、细胞克隆实验、皮下移植肿瘤的方法检测敲减AKR1B10后HCC细胞凋亡、克隆形成、皮下成瘤体积的变化。过氧化物敏感性荧光探针DCFH-DA以及Western Blot检测敲减AKR1B10后HCC细胞内活性氧(ROS)以及p-ATMser1981、γ-H2AX、c-Caspase-3和c-RARP等蛋白的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CCLE数据库提示AKR1B...
microRNA-21靶向调控Wnt2基因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王泽鑫, 关利君, 李建明, 王志超, 薛梦若, 秦孝军
2020, 36(4): 803-80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19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microRNA-21(miR-21)靶向调控Wnt2基因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癌细胞HepG2及正常肝细胞株LO2 miR-21的表达情况。对HepG2细胞转染miR-21抑制剂,分析转染后抑制剂组与对照组miR-21的表达情况、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情况,检测两组细胞Wnt2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1与Wnt2基因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HepG2细胞miR-21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O2细胞(1. 978±0. 035 vs 1. 586±0. 022,t=16. 424,P <0. 05)。转染miR-21抑制剂后,抑制剂组miR-21相对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 857±0. 017 vs 1. 684±0. 039,t=33. 669,P <0. 05)。转染miR-21抑制剂24、48、72 h后,抑制剂组HepG2细胞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值均<0. 05);抑制剂组穿过Tranwell小室的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83. 72±...
HBx基因对HepG2.2.15细胞MICA-A5.1表达及侵袭、迁移的影响
李沛, 刘宇
2020, 36(4): 808-81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20
摘要:
目的探究HBx基因对HepG2. 2. 15细胞侵袭、迁移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 (MICA)-A5. 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pG2. 2. 15细胞系(插入HBV全基因组并持续表达的HepG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HBx过表达质粒组、HBx空载质粒组、HBx siRNA组、HBx siRNA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质粒及siRNA后,以CKK-8法分别检测24 h、48 h后细胞增殖情况,筛选合适药物作用时间;以Transwell侵袭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以免疫印记法检测HBx、MICA-A5. 1蛋白和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中s MICA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 q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4 h后,HBx过表达质粒组细胞活力升高,HBx siRNA组细胞活力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8. 268、4. 365,P值分别为<0. 001、0. 036); 48 h后,HBx过表达质粒组细胞活力...
论著_其他肝病
MELD、AARC、COSSH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90天预后的评估价值
张文佳, 赵丽娟, 吴基洲
2020, 36(4): 813-81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21
摘要:
目的评估MELD、AARC、COSSH三种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9年5月在朝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88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35)和死亡组(n=53);对影响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计算三种评分系统得分,评估三种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三组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两两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Bil、WBC、PLT、尿酸(SUA)、肌酐(Cr)、凝血酶原活度(PTA)、血清钠离子浓度(N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动脉血乳酸(Lac)、氧合指数(PaO2/FiO2)、并发症...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郭帅, 韩国宏
2020, 36(4): 818-82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22
摘要:
目的研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肝硬化急性失代偿事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08年6月-2017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消化病医院住院并接受TIPS治疗的35例伴有肝硬化急性失代偿事件的ACLF患者,通过倾向性评分的方法按照1∶1的比例与接受内科治疗的患者(35例)进行匹配,收集患者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连续型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疾病进程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累积生存概率,运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以及竞争风险模型比较随访期间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接受TIPS治疗的患者中,病情好转者20例,病情稳定或恶化者15例;内科治疗组中,病情好转者11例,病情恶化或稳定者24例,TIPS治疗组较多患者病情得到改善(χ2=4. 69,P=0. 03)。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了性别、年龄后,相对于内科治疗,TIPS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药物性肝衰竭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田冰, 李范, 邓宝成
2020, 36(4): 823-82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23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MB、CNKI和VIP数据库,时间截至2019年10月。纳入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比值比(OR)为效应量,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值为效应量,效应量的合并采用加权均数差(WMD)法,各效应量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I2统计量和P值用来评估纳入文献的异质性,若I2<50%,P> 0. 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945例患者,其中人工肝联合常规内科治疗组520例,常规内科治疗组425例。结果显示与常规内科治疗相比,人工肝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药物性肝衰竭的病死率(OR=0. 27,95%CI:0. 20~0. 36,P <0. 001);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以明显改善Alb(MD=1. 21,95%CI:0. 18~2. 25,P=0. 02)及PTA(MD=11. 84,95%C...
非诺贝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张丹, 周波, 邓溢, 文玉, 吕俊衍, 王金香, 耿坐涛, 罗粟风, 应昀晏, 文代艳, 施春晶, 普光宇, 姜鑫, 马岚青
2020, 36(4): 829-83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24
摘要: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10)、高脂组(n=10)、非诺贝特治疗组(n=10),高脂组与非诺贝特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干预14周,正常组给予普通饮食14周。在满10周开始对非诺贝特治疗组给予非诺贝特灌胃治疗并继续给予高脂饮食4周,全程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 14周后收集3组粪便用于高通量测序16S rRNA分析菌群的多样性及差异;并收集肝组织进行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变性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干预10周后,非诺贝特治疗组较高脂组体质量明显减轻(P <0. 05)。HE染色及油红O染色显示非诺贝特治疗组脂肪沉积较高脂组明显减少。非诺贝特治疗组与高脂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而与正常组肠道菌群具有相似性,非诺贝特治疗组拟杆菌门、疣微菌门、Faecalibaculum、Muribaculaceaenorank、阿克曼菌属丰度明显升高,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梭菌属、Turicibacter、双歧杆菌属丰度降低。结论拟杆菌门、疣...
化痰祛湿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ADPN/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张丽慧, 张剑波, 赵文霞
2020, 36(4): 835-83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25
摘要:
目的探讨化痰祛湿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模型ADPN/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方法72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多烯组、化痰祛湿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12只。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其余各组予高脂饲料造模。除空白组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进行灌胃,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 ml·100 g-1·d-1),多烯对照组灌胃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混悬液(0. 028 5 g·100 g-1·d-1),化痰祛湿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5. 04 g·100 g-1·d-1、2. 52 g·100 g-1·d-1、1. 26 g·100 g-1·d-1剂量灌胃。10周后取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LT、AST、GGT、ALP、TG、TC水平; 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ADPN、AdipoR2、PI3K、Ak...
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模型差异表达基因的筛查及柴胡皂苷D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浩, 郝健亨, 李振城, 徐慧超, 高艳, 苗宇船, 郝慧琴, 刘杨
2020, 36(4): 840-84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26
摘要:
目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小鼠模型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芯片筛查,并观察柴胡皂苷D(SS-d)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AIH的发病机制及SS-d对该病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雌性SPF级C57BL/6小鼠40只[体质量(20±2) g],分为基因芯片组(n=8)和SS-d治疗组(n=32)。基因芯片组小鼠又分为正常对照组(n=4)和模型组(n=4),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小鼠按15 mg/kg剂量给予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 A),12 h后处死并提取肝组织,按Agilent芯片说明书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SS-d治疗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按15 mg/kg剂量给予尾静脉注射Con A)、SS-d低剂量组和SS-d高剂量组(分别按2. 5 mg/kg和5. 0 mg/kg剂量给予腹腔注射SS-d预处理,8 h后按15 mg/kg剂量给予尾静脉注射Con A)(每组8只)。12 h后收集各组小鼠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ALT、AST。无菌条件下提取小鼠肝组织,部分多聚甲醛固定后切片,并进行...
论著_胆道疾病
超声实时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或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杨东晓, 张勇, 王雪峰, 李江
2020, 36(4): 847-84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27
摘要: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应用超声实时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或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初始治疗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8年6月在腾冲市人民医院实施超声实时引导下PTCD的38例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为恶性胆管梗阻并发胆管炎,34例为肝胆管结石导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结果穿刺肝右叶胆管30例,穿刺左叶胆管6例,穿刺胆囊2例。首次进针穿刺成功率为92. 1%(35/38),穿刺成功率100%,无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胆管血管瘘等并发症,术后2周89. 5%(34/38)的患者TBil下降≥1/2,32例(84. 2%)患者ALT降至正常范围。34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感染控制后行胆道探查术取石、肝叶切除术等二期手术,或带管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4例肿瘤性胆管梗阻患者带管转上级医院,3例行根治性手术,1例经原穿刺窦道留置胆管支架。结论超声实时引导下PTCD可作为基层医院针对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初始治疗的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减黄技术,其穿刺成功率高﹑对设备要求较低,建议规范技术流程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后球囊扩张术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巨大胆总管结石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任效瑛, 吴永彪, 丁相元, 李雪, 闫慧明
2020, 36(4): 850-85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28
摘要:
目的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后球囊扩张术(ESBD)处理巨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至2019年7月8日的Pub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中的文献,同时检索相关会议论文等,纳入ESBD vs EST治疗巨大胆总管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 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RCT,共计1926例患者,其中ESBD组973例,EST组95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ESBD组和EST组结石清除率[比值比(OR)=1. 53,95%可信区间(95%CI):1. 03~2. 29,P=0. 04]、一次清除率(OR=1. 77,95%CI:1. 06~2. 93,P=0. 03)、机械碎石率(OR=0. 40,95%CI:0. 25~0. 63,P <0. 000 1)、出血率(OR=0. 23,95%CI:0. 11~0. 50,P <0. 001)、胆管炎发生率(OR=0. 31,95%CI:0. 12~0. 7...
改良外科Apgar评分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刘俊鹏, 苏洋
2020, 36(4): 855-85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29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外科Apgar评分(m SAS)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9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因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的患者188例,分为有并发症组(n=125)和无并发症组(n=6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CEA、CA19-9、Bismuth-Corlett分型、术前黄疸及Alb水平、外科Apgar评分(SAS)、手术方式等。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188例患者中125例术后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为66. 5%。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间m S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 685,P <0. 001)。m SAS高分组(n=1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 6%,而m SAS低分组(n=8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 6%;对并发症进一步分析显示,菌血症、肺...
论著_胰腺疾病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脂代谢的关系
安文慧, 杨婧, 何旭昶, 任蓓蓓, 杨秋瑾, 郑杰
2020, 36(4): 860-86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30
摘要: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脂代谢谱与HLA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1例HLAP患者(HLAP组)与同期77例非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NONHLAP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病情分级、合并症、严重程度评分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HLAP的独立危险因素,Z检验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2组间年龄(t=-6. 125),BMI(t=4. 125),合并感染(χ2=4. 364)、脂肪肝(χ2=50. 567)、糖尿病(χ2=28. 408),hs-CRP(Z=-2. 456),WBC(t=2. 652),中性粒细胞(t=2. 232),淋巴细胞(Z=-2. 339),D二聚体(Z=-8. 6...
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急性胰腺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蒋鑫, 严永峰, 钟瑞, 彭燕, 汪敏, 付文广, 汤小伟
2020, 36(4): 865-86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31
摘要: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HTGW)与急性胰腺炎(AP)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356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甘油三酯和腰围正常组(NWNT)、单纯高甘油三酯组(NWET)、单纯腹型肥胖组(EWNT)、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组(HTGW) 4个组,对比4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实验室指标、病情分级、并发症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二分类变量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均采用χ2检验,有序多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患者发生器官衰竭和胰腺感染坏死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TGW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高于NWNT组,CRP水平高于NWNT、NWET组,肌酐水平高于NWNT组,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NWNT...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微粒水平变化及其对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形成的作用
祁琴琴, 杨彬, 李会会, 鲍峻峻, 李鸿晔, 王兵兵, 梅俏
2020, 36(4): 870-87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32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水平改变及PMPs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Ts)形成能力。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5例AP患者血标本,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26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17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2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差速离心分离获得贫血小板血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MPs水平。收集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加入AP患者PMPs共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组蛋白H3水平,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ETs分布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72. 00(148. 25~204. 25)个/μl],MAP、MSAP、SAP组PMPs水平明显升高[179. 50(145. 00~308. 750)个/μl、1117. 50(48...
病例报告
布氏杆菌引起布加综合征1例报告
伍广鑫, 范天利, 陈鹏
2020, 36(4): 874-87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33
摘要:

<正>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细胞内寄生菌,可引起人和动物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疼痛,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由于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在部分患者存在假阴性,血培养周期长,易造成漏诊、误诊。本文通过对1例布氏杆菌感染致布加综合征误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以加强对该细菌的认识。

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的药物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成功救治1例报告
张杰, 李璐, 刘晖, 邹怀宾, 陈煜, 郑素军
2020, 36(4): 876-87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34
摘要:

<正>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由于药物理化性质和宿主因素相互作用所诱发的肝损伤[1]。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部分可慢性化,还可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或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现象,甚至导致肝衰竭,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报道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的药物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成功救治的患者,以供临床参考。

自身免疫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例报告
冯颖, 周桂琴, 杨莉, 李斌, 王宪波
2020, 36(4): 879-88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35
摘要:

<正>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由针对肝细胞自身免疫反应所介导的肝脏实质炎症[1]。AIH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10%~23%)、糖尿病(7%~9%)、炎症性肠病(2%~8%)、类风湿性关节炎(2%~5%)、干燥综合征(1%~4%)、银屑病(3%)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2%)等[2]。而合并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PT)者少见,国内外均罕见报道。

戈谢病局灶性肝损伤疑似肝细胞癌1例报告
王珊珊, 李艳艳, 张娟, 高润平
2020, 36(4): 881-88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36
摘要:
<正>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由于葡糖脑苷脂酶(glucerebrosidase,GBA)缺乏引起底物葡糖脑苷脂聚集于巨噬细胞溶酶体中而发病。脂质过载的巨噬细胞,即戈谢细胞主要浸润脾、肝脏和骨髓。临床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少、脾大、肝大以及骨骼受累,然而不同患者其临床表现差异显著[1-3]。近年来,GD患者局灶性肝损伤影像学多样性,引起人们关注[4-6]。
影像学表现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双表型肝细胞癌1例报告
葛健康, 王尧, 王雷, 朱铭岩, 林希达, 卢玲玲
2020, 36(4): 883-88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37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3岁,因体检发现上腹部肝左叶占位,考虑恶性肿瘤,于2018年10月23日收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患者自诉有慢性HBV病史30余年,未正规治疗,否认家族性肝癌病史。查体:全腹未及肿块,肝区无叩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肿瘤指标:癌胚抗原16. 7 ng/ml,血清铁蛋白> 2000 ng/ml,CA19-9 7289. 8 U/ml,AFP 3. 57 ng/ml,CA72-4 1. 10 U/ml。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 46. 00 mA U/ml。HBV核酸定量<1000拷贝/ml。HBsA g阳性(48. 80 ng/ml),抗-HBe阳性(>6. 00 PEIU/ml),抗-HBc阳性(6. 52 PEIU/ml)。胸苷激酶1测定:细胞质胸苷激酶0. 49 PM。上腹部增强CT示:肝占位,考虑肝内胆管细胞癌(图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特殊原因所致贫血1例报告
张晓雪, 冯丽娜, 陈庆灵, 蒉乙文, 杨倩倩, 温晓玉, 金清龙
2020, 36(4): 885-88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38
摘要:
<正>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最终可发展至肝硬化。目前,熊去氧胆酸是唯一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药物[1]。贫血是肝硬化常见表现之一,除非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或叶酸缺乏,很少引起严重贫血,如果不能找到引起贫血的原因,单纯对症治疗易导致贫血反复发作,因此准确判断贫血病因是治疗的关键。现报道1例PBC合并特殊原因所致反复贫血的病例,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胆管肉瘤样癌1例报告
杨波, 刘小方
2020, 36(4): 888-89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39
摘要:

<正>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胆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目前具有特殊的组织学表现的胆管肿瘤并不多见,其中上皮细胞肿瘤的肉瘤样变化可见于肝脏、胆囊、胰腺和壶腹部[1]。肉瘤样胆管癌是由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组成的罕见肿瘤,大多数肉瘤样胆管癌具有肉瘤组分,表现为梭形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分化。而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胆管肉瘤样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外文献少有报道,现就笔者所在医院诊断的1例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胆管肉瘤样癌,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治和预后进行初步探讨。

综述
HBV介导的肝星状细胞和天然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杨苗苗, 邬志惠, 涂正坤
2020, 36(4): 891-89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40
摘要:
肝脏非实质细胞在HBV相关的肝脏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以及与肝内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介绍了HBV诱导的肝脏炎症以及天然免疫细胞与HSC的相互作用,简述了HBV作用下单核/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HSC的激活和杀伤作用以及HSC的肝脏免疫调节作用。
肝硬化肌肉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现状
刘嘉, 黄华
2020, 36(4): 895-89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41
摘要:
肌肉减少症是肝硬化营养不良的重要表现形式,已成为肝硬化患者不可忽视的并发症,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且对肝移植预后有重要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及干预治疗对改善肝硬化患者预后极为重要。但目前国内外对于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还未达成共识。近年来随着对肌肉分子调控机制、肌肉生长相关激素、高氨血症介导的信号通路及肠道菌群作用的深入研究,肌肉减少症发生机制被逐渐认识。适当的营养干预、合理运动、降氨治疗、补充激素、分子靶向治疗等可能改善肝硬化患者肌肉质量,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综述了近年来肝硬化肌肉减少症的相关研究,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简要阐述。
高通量测序在肝硬化患者腹水、血清及粪便微生物群检测中的应用
李真, 张维, 贾琳, 胡中杰
2020, 36(4): 900-90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42
摘要:
肝硬化是慢性进展性肝病,且肝硬化患者极易发生感染,尤其腹水、血清、粪便的菌群变化与肝硬化的进展及并发症有关。但是,大多数患者因腹水、血液中的细菌丰度低无法进行有效的细菌培养,因此难以进行全面分析。二代测序技术的高通量和高速度优势可以用于病原体生物学及临床诊断,包括病原体检测和鉴定、菌株分型、微生物组学研究,从而帮助临床医师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目前,二代测序技术不断成熟,临床上对微生物群的全基因组进行分析成为可能。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对肝脏及心脏的影响
黄山, 周昊, 陈雪玲, 姚欣, 汤善宏, 杨国栋, 秦建平
2020, 36(4): 904-90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43
摘要: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微创治疗技术。随着TIPS技术的逐渐成熟,支架材料的不断改进,TIPS的适应证不断扩展,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疗效越来越好。一直以来,TIPS术后对患者主要脏器的影响备受关注,就TIPS术对患者肝脏和心脏的影响作一综述。
布-加综合征模型的构建及进展
王立博, 孙玉岭
2020, 36(4): 908-91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44
摘要:
布-加综合征是由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门静脉高压伴或不伴有下腔静脉高压的临床综合征,中国人群主要以下腔静脉隔膜形成和(或)阶段性合并肝静脉梗阻为特征。目前人们对布-加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所知甚少,所做研究多为诊治策略方面的临床研究,针对其发病机制的实验探索相对稀缺,而稳定模型往往是疾病机制研究的必要条件。就目前布-加综合征模型的构建方法、各种模型的特点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和分析,以便为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
肠道微生态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黄云义, 刘尧, 张群, 时克, 王宪波
2020, 36(4): 912-91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45
摘要: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性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也是住院和再住院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于HE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变化与HE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而且调整肠道菌群对HE有一定的预防性作用。旨在对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HE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希望为临床防治HE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丁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党文呈, 邓烽丞, 李兆龙, 万燊燚, 张有成
2020, 36(4): 915-91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46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特征为非酒精性因素所致的肝脂肪变性,其发病机制、疾病演变过程以及治疗和预防都逐渐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关于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近来也有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丁酸与NAFLD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多种机制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如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胰岛素抵抗以及减弱肝线粒体氧化应激等,研究丁酸与NAFLD疾病发病的关系有望为NAFLD的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治疗
李文怡, 袁成民
2020, 36(4): 919-9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47
摘要: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和预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中医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自身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可以为NAFLD的治疗作出突出贡献。查阅近年NAFLD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资料,主要从中医病名、中医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诊断、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综述。认为中西医治疗对改善NAFLD患者的症状、相关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等有积极意义,为NAFLD的中西医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氧化应激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陆孝良, 蒋元烨, 曹勤
2020, 36(4): 924-92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48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全球最流行的慢性肝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氧化应激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经典"二次打击"发病机制的第二次打击,是目前公认的NAFLD发病机制之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保护肝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一组正向调节因子,是细胞抗氧化应激的关键因子,也是拮抗肝脏氧化应激的关键转录因子,在NAFLD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Nrf2可能是改善NAFLD的潜在治疗靶点。对氧化应激及Nrf2通路在NAFLD中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综述。
肝衰竭患者的出凝血状态评估策略
吕滨月, 李谦
2020, 36(4): 928-93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49
摘要:
肝衰竭患者体内存在复杂的凝血功能异常,目前尚无完整的评价体系对患者的出血及血栓风险进行评估。总结了传统的常规凝血试验和近年来出凝血评估的热点技术黏弹性试验与凝血酶生成分析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分析表明仅用单一的方法对肝衰竭患者出凝血风险进行评估准确性差,进一步探索更为准确有效的评估方法应综合考虑肝衰竭时患者凝血与抗凝因素、纤溶系统、血小板功能及全身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新兴的凝血过程测定技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免疫遗传研究现状
马伟煜, 邓志华
2020, 36(4): 932-93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50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病理特征是免疫介导的小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性坏死所导致的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具有进展为胆管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PBC具有免疫遗传特性,PBC患者免疫应答的遗传调控异常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非HLA基因参与的、以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亚基为抗原的T、B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异常。超过30%的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治疗反应差,因此明确PBC免疫调控异常的机制对PBC免疫治疗具有广泛临床指导意义。
肝巨噬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杨文霞, 唐映梅
2020, 36(4): 936-93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51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胆汁淤积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确,其中肝巨噬细胞是PBC免疫和炎症反应及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关键之一;肝巨噬细胞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常驻Kupffer细胞和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这些细胞在PB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了肝巨噬细胞在PB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外泌体在非肿瘤性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徐帅, 张立平
2020, 36(4): 940-94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52
摘要: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免疫器官,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携带蛋白质、脂质、DNA和RNA等多种分子,研究发现其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阐述了外泌体在非肿瘤性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将它们作为疾病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手段的相关研究进展,认为应该深入研究外泌体的生物发生、释放及其在疾病中的确切机制,为非肿瘤性肝脏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HDV重叠感染可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癌风险
于哲, 杨永平
2020, 36(4): 944-94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53
摘要:
HDV的重叠感染可加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病进程,尤其肝细胞癌(HCC)的发生风险明显增高。但HDV的致癌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治疗方式及效果也亟待突破。综述了HDV相关HCC流行病学新特点、致病机制的新认识和诊疗进展等,对推进研发更精准的HDV检测手段、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及减少HDV相关HCC具有重要意义。
STAT3:慢性炎症介导肝癌进程的关键分子
音金萍, 岳紫晨, 卓少元
2020, 36(4): 948-95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4.054
摘要:
STAT3是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家族成员,在肝癌等慢性炎症相关性肿瘤中异常激活。作为肝癌炎症微环境中的关键信号分子,STAT3不仅参与肝癌发生过程中的"炎癌转化",而且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肝癌进展中癌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转移,是一个潜在的肝癌治疗靶标。综述了近几年STAT3与肝癌关系的新进展。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血清microRNA-122在肝细胞癌中的预后价值与共存的临床和实验室因素相关
马仁舒, 辛桂杰, FRANCK M, SCHüTTE K, MALFERTHEINER P
2020, 36(4): 742-742.
摘要:
<正>【据《World J Gastroenterol》2020年1月报道】题:血清microRNA-122在肝细胞癌中的预后价值与共存的临床和实验室因素相关(作者Franck M等)当前学界正在寻找新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试图借此加强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管理。众多亚太地区的研究表明,在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诱导的HCC患者中,肝特异性microRNA-122(miR-122)在肝组织中以及血清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本研究旨在评估miR-122在欧洲人群HC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并确定可能与HCC患者血清中miR-122改变有关的潜在因素。
胆道闭锁肠道菌群特征的病例对照研究
王军锋, 郑珊, 董瑞, QIAN T, JIANG JY
2020, 36(4): 748-748.
摘要:
<正>【据《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年2月报道】题:胆道闭锁肠道菌群特征的病例对照研究(作者Wang JF等)胆道闭锁是一种以胆道进行性炎性纤维梗阻为特征的疾病,其病因不明。既往研究发现多种肝脏疾病与肠道菌群改变相关。然而,胆道闭锁的肠道菌群特征目前仍未知。本研究首先对34例胆道闭锁患儿和34例正常对照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横断面分析,并调查胆道闭锁患儿葛西术后2周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采用16S核糖体RNA测序初步分析肠道菌群特征,进一步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明确16S核糖体RNA测序的结果。此外,本研究还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胆道闭锁患儿和正常对照的大便胆汁酸谱。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下产生的HBV病毒颗粒不具有感染性
张婧, LIU Y, LIU H, HU Z
2020, 36(4): 797-797.
摘要:
<正>【据《Hepatology》2020年2月报道】题: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下产生的HBV病毒颗粒不具有感染性(作者Liu Y等)核苷(酸)类似物(NAs)被广泛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治疗。NAs通过与dNTP竞争结合,一旦掺入将抑制HBV P蛋白的逆转录酶和DNA聚合酶活性,不可逆地终止子代病毒HBV DNA新链的延伸、合成,产生基因组截短的HBV子代病毒。NAs治疗下产生的子代病毒是否可以在肝细胞中建立感染,目前尚未见报道。
吲哚美辛栓剂量递增预防高危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
李家速, 刘枫, FOGEL EL, LEHMAN GA, TARNASKY P
2020, 36(4): 802-802.
摘要:
<正>【据《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9年11月报道】题:直肠吲哚美辛栓剂量递增预防高危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作者Fogel EL等)胰腺炎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尽管直肠100 mg吲哚美辛栓能有效降低高危患者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但最佳剂量尚不明确,且胰腺炎的发生率仍较高。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Fogel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试验,比较了两种剂量方案的直肠吲哚美辛栓预防高危患者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有效性。
HBV前基因组RNA状态可以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长期预后
罗皓, 徐小元, TAN N, KANG Q
2020, 36(4): 807-807.
摘要:
<正>【据《J Viral Hepat》2020年3月报道】题:HBV前基因组RNA状态可以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长期预后(作者Luo H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长期抗病毒过程中,可有效抑制HBV DNA的合成,但并不抑制HBV前基因组RNA(pgRNA)的合成。本研究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NAs抗病毒治疗后HBV pgRNA的状态能否预测这些患者的长期预后。
单人操作胆道镜引导下碎石术与大球囊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困难胆管结石有效性的随机试验
李家速, 刘枫, BANG JY, SUTTON B, NAVANEETHAN U
2020, 36(4): 846-846.
摘要:
<正>【据《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年2月报道】题:单人操作胆道镜引导下碎石术与大球囊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困难胆管结石有效性的随机试验(作者Bang JY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胆管括约肌切开取石是胆总管结石的一线治疗选择,但是对于较大的或者嵌顿的结石,往往需要更高级的取石技术。除了机械碎石术,单人操作胆道镜(SOC)引导下碎石术和大球囊括约肌成形术(LBS)等技术也是有效的补救措施,但治疗困难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尚不明确。
血吸虫来源的miRNA通过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促进宿主肝纤维化
何兴, WANG Y, FAN X
2020, 36(4): 875-875.
摘要:
<正>【据《J Hepatol》2020年3月报道】题:血吸虫来源的miRNA通过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促进宿主肝纤维化(作者He X等)寄生虫甚至植物来源的miRNA已被证实可以在人类的体液中稳定存在,且能调控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吸虫来源的miRNA是否参与血吸虫感染后宿主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RNA测序检测感染的肝星状细胞中血吸虫来源的miRNA。通过将虫源miRNA类似物转染进入肝星状细胞筛选可能参与肝纤维化的虫源miRNA。通过尾静脉注射虫源miR-2162过表达或抑制表达的8型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以升高或降低小鼠肝脏中虫源miR-2162的水平,进而研究虫源miR-2162在宿主肝纤维化中的功能。
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在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效果差异
李敏, LV T, WU S
2020, 36(4): 890-890.
摘要:
<正>【据《Hepatol Int》2020年1月报道】题: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在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效果差异: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作者Li M等)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在降低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上是否优于恩替卡韦(ETV)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拟从临床医学和方法学两方面的角度,通过荟萃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PSMP/MSMP蛋白通过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2途径促进肝纤维化
吴昱, 李青青, 王应, SHE S, WU X, ZHENG D
2020, 36(4): 903-903.
摘要:
<正>【据《J Hepatol》2020年3月报道】题:PSMP/MSMP蛋白通过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2途径促进肝纤维化(作者She S等)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2 (CCR2)已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肝纤维化治疗靶点。PC3分泌的微蛋白(PSMP)或被称为微精原蛋白(MSMP)是一个以CCR2为受体的新趋化细胞因子。该研究探究了PSMP蛋白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过程中的表达与作用。
台湾急性甲型肝炎暴发期间HIV阳性个体中的戊型肝炎病毒流行率
刘宇维, 牛俊奇, LIN KY, LIN PH, SUN HY
2020, 36(4): 907-907.
摘要:
<正>【据《Hepatology》2019年12月报道】题:台湾急性甲型肝炎暴发期间HIV阳性个体中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率(作者Lin KY等)甲型肝炎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具有相似的粪口传播途径。在2015年-2017年全球男男性接触者中发生性传播急性甲型肝炎期间,来自台湾大学医学院Lin等调查了HIV阳性患者中性传播的可能性以及HEV感染的相关发病率。
人抗原R:小鼠和人类肝移植损伤中一种新的血红素氧合酶-1细胞保护调节剂
谷带利, 谢智钦, 唐才喜, DERY KJ, NAKAMURA K, KADONO K
2020, 36(4): 931-931.
摘要:
<正>【据《Hepatology》2019年12月报道】题:人抗原R:小鼠和人类肝移植损伤中一种新的血红素氧合酶-1细胞保护调节剂(作者Dery KJ等)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肝移植的危险因素。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的Dery等已证实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过表达能减轻肝移植受者肝脏的IRI。本研究提出假设认为人抗原R(HuR,一种富A/U碱基对的mRNA稳定剂)可用于肝移植中的肝脏保护。
肝硬化的脑卒中风险
郑可心, 祁兴顺, ZHENG K, YOSHIDA EM, TACKE F
2020, 36(4): 939-939.
摘要:
<正>【据《J Clin Gastroenterol》2020年1月报道】题:肝硬化的脑卒中风险:一项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作者Zheng K等)肝硬化可导致凝血异常,增加出血或血栓风险。本研究进行了一项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旨在探讨肝硬化的脑卒中流行病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脑卒中(未具体分类)、出血性脑卒中、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应用Meta回归分析探索研究间的异质性来源。在队列研究中,利用合并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CI)评估肝硬化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