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卷 第6期(总296期) 2025年6月
“慢加急性肝衰竭全病程优化管理:
从传统医学到现代技术” 重点号
执行主编:王宪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述评
中西医结合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全病程管理中的特色和优势
高方媛, 冯颖, 王宪波
2025, 41(6): 1001-1007. DOI: 10.12449/JCH250601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不同诱因导致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或肝外器官衰竭的复杂临床综合征,短期内病死率极高。随着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多,《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和《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等多部指南和共识相继发布,中西医结合治疗ACLF的方法日趋规范和完善。本文从早期预警和预防、急性期治疗、并发症管理和康复期调护等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在ACLF全病程管理中的特色和优势,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对中西医治疗策略的认识。
专家论坛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证候演变及证治思路
张茜茜, 黄玉, 孙克伟
2025, 41(6): 1008-1015. DOI: 10.12449/JCH250602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具有短期高病死率的急危重症,目前治疗多以消除诱因、器官支持及预防并发症为主。肝移植虽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临床应用受限,而中医药在治疗ACLF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将ACLF归属于“黄疸”等疾病范畴,与传统黄疸多实证、热证不同,ACLF疾病谱变化导致其证候呈现由阳黄向阴黄转化的趋势。本文结合ACLF的西医发病机制与中医学理论,深入探讨ACLF的中医病机本质规律,分析其证候演变规律,并基于湿热、瘀热、脾虚三因辨治模式,综述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与机制研究进展,同时评估健脾温阳药在ACLF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ACLF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据。
中医治疗肝衰竭60年: 从临床洞见到科学发现
扈晓宇
2025, 41(6): 1016-1024. DOI: 10.12449/JCH250603
摘要:
肝衰竭作为高致死率的临床危重症,其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本文系统回顾、梳理了我国中医药治疗肝衰竭领域60年传承创新的成果。临床研究方面:早期探索阶段,发现茵陈蒿汤联合西医治疗效果明显,灌肠疗法初显成效,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循证医学时代,基于对肝衰竭“本虚标实”的认识,创新构建“脾虚邪陷发黄”“气虚瘀黄”“脾肾阳虚发黄”等中医病机理论;基于中医证候动态演变研究,发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呈现“早实晚虚”的证型特征,据此建立分期辨治框架:早期祛实(解毒化瘀)、晚期补虚(温阳固脱)。技术创新层面:人工肝联合中药、结肠灌洗及针灸凸显多靶点协同优势。基础研究方面:揭示茵陈蒿汤通过肠道菌群-代谢轴调控肝功能,赤芍-附子药对重塑巨噬细胞极化,五味子木脂素与五味子多糖靶向GSH/GPX4调节脂质稳态,电针刺激足三里(ST36)激活肝再生信号等,阐明“清热解毒”“温阳固脱”等治则的分子机制。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临床证据异质性、证候-生物标志物关联不足及前沿技术整合瓶颈。未来需构建“临床-基础”双向闭环研究范式,聚焦肠道微生态-免疫-能量代谢网络,推动中医药精准化治疗升级。
新技术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全病程管理中的转化与落地
何恺, 李海
2025, 41(6): 1025-1029. DOI: 10.12449/JCH250604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不全,具有较高病死率。为了改善ACLF患者的预后,需要尽可能地早期识别ACLF前期的患者,同时不断优化、创新疾病进展期诊疗方案。经过中国ACLF联盟10余年的研究,开发出针对ACLF器官衰竭的预警模型,并开创了早期高风险患者的基层转诊体系,现逐步进行的真实世界研究已验证了预警模型与临床的吻合度,在ACLF的早筛、早诊、早治方面做出了充分的贡献。对于进展期ACLF的治疗路径也在逐步扩展,从创新性药物的开发,到生物人工肝和干细胞的应用,都已在临床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均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正式落地。更高效的诊断体系与新颖的治疗方式配合,定会将国内ACLF的诊治能力推向全新的高峰。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模型和标志物研究进展
徐心怡, 俞霞, 屠慧烂, 钱潇含, 杨益大, 施毓
2025, 41(6): 1030-1036. DOI: 10.12449/JCH250605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准确评估预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对ACLF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多种预后标志物被提出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本文从临床预测模型、免疫标志物、代谢标志物、遗传和表观遗传标志物、微生态相关标志物以及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多组学等方面,系统综述了ACLF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标志物在ACLF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和应用前景,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依据,以更好地指导ACLF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管理,最终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
指南与规范
《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摘译
李婉慈, 沈建, 朱晓黎
2025, 41(6): 1037-1042. DOI: 10.12449/JCH250606
摘要: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目前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有效方法。近年来,TIPS在技术方法、预后模型和适应证扩展等领域取得了快速进展。欧洲肝病学会近期发布了针对TIPS的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全面涵盖了TIPS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各个应用层面。本文对指南中的重要推荐意见进行摘译。
《2025年亚太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和管理》摘译与解读
雷偲艺, 连莉优, 郑明华
2025, 41(6): 1043-1052. DOI: 10.12449/JCH250607
摘要:
自2020年亚太肝病学会(‍APASL)发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临床实践指南以来,MAFLD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因此,APASL在既往指南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和修订,并于2025年2月发布了最新版MAFLD诊断和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对MAFLD的流行病学、筛查、评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旨在推动MAFLD临床实践、知识普及和科学研究。本文对指南更新要点进行摘译与解读。
《2025年美国胃肠病学院临床指南: 肝病的营养不良与营养建议》摘译
周耘辉, 韩涛
2025, 41(6): 1053-1055. DOI: 10.12449/JCH250608
摘要:
营养不良是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在疾病晚期,其对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美国胃肠病学院于2025年发布了肝病的营养不良与营养建议临床指南,内容涵盖肝病相关营养不良的定义、原因、评估方法与干预策略,为肝病的营养管理提供循证基础上的指导。本文对该指南中的推荐意见和核心观点等内容进行摘译。
病毒性肝炎
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贺梦雯, 杨武才, 王春艳, 付懿铭, 郭畅, 王建军, 纪冬
2025, 41(6): 1056-1061. DOI: 10.12449/JCH250609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LLV)(20 IU/mL≤HBV DNA<2 000 IU/mL)患者调整治疗后原发性肝癌(PLC)发生率和肝纤维化进展的情况,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支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7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初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至少48周,并接受后续NAs调整的LL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调整治疗48周后的病毒学应答情况分为LLV组和完全病毒学应答(CVR)组(HBV DNA<20 IU/mL),每3~6个月随访1次,观察至主要终点事件PLC发生或2024年10月。观察PLC发生率和肝纤维化进展情况,肝纤维化进展定义为FIB-4分级增加≥1级。连续变量若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PLC累积发生率,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PLC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30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0.0岁,男性占80.5%,调整NAs方案后治疗48周时,82.7%(254例)获得CVR,17.3%(53例)仍为LLV。LLV组的PLC发生率为30.2%,肝纤维化进展率为22.6%;CVR组的PLC发生率为13.4%,肝纤维化进展率为7.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LV是PLC发生(HR=2.623,95%CI:1.315~5.234,P=0.006)和肝纤维化进展(OR=3.213,95%CI:1.385~7.455,P=0.007)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LLV一经诊断需积极调整治疗以提高CVR,若调整治疗后仍为LLV,需加强肝纤维化进展及PLC监测,以期早诊早治。
1 267例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赵丹, 蒋丽娜, 刘树红, 魏海燕, 鲍春梅, 赵景民
2025, 41(6): 1062-1067. DOI: 10.12449/JCH250610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儿童慢性乙型肝炎(pCHB)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及其比值与肝组织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为pCHB患者治疗优势人群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0年1月—2022年8月入院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pCHB患者1 267例,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血常规、血生化、HBV血清学标志物和肝穿刺活检资料。根据肝穿刺活检炎症程度,将患者分为无或轻度炎症活动组(G0~G1)和显著炎症活动组(G2~G4),比较各组的血清转氨酶及其比值水平,分析其与pCHB患者肝脏炎症程度的相关性。同时,按照不同年龄分层,分析在不同年龄亚组中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  结果  1 267例pCHB患者中G0~G1组468例(36.9%),G2~G4组799例(63.1%)。两组相比,AST、ALT、AST/ALT、G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HBeAg定量、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血小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值均<0.05),与G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以及HBeAg滴度呈正相关(P值均<0.05),但与患者血清ALT、AST、AST/ALT比值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在0~12岁组、13~18岁男性组及13~18岁女性组患者中,肝脏炎症程度随着血清ALT、AST表达水平升高而加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12岁组AST/ALT>1与AST/ALT≤1相比,肝脏显著炎症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 267例中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患者447例(35.28%),其中G≥2有196例(43.85%),占所有入组患儿的15.47%。  结论  pCHB患者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血清ALT、AST、AST/ALT比值无显著相关,血清转氨酶水平不能真实反映转氨酶<2×ULN的pCHB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在临床实践中,针对转氨酶<2×ULN的患儿,建议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否抗病毒治疗。
临床医生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认知与实践情况的调查
孔媛媛, 郭玉洁, 关玉娟, 梁煊, 胡中杰, 鲁晓擘, 卢明芹, 杨永峰, 韩梅芳, 尤红, 杨志云, 贾继东
2025, 41(6): 1068-1074. DOI: 10.12449/JCH250611
摘要:
  目的  评估临床医生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的认知及临床实践现状。  方法  2024年7月19日—12月31日采用自主编制的电子调查问卷,通过微信小程序收集了全国1 588位临床医生对检测转诊、诊治和随访三个环节共18个问题的认知和实践情况。  结果  在所有受调查者中,350位医生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抗病毒适应证及特殊人群治疗全部更新要点均正确知晓,总体知晓率仅为22.0%。对HBV DNA阳性、年龄>30岁者,实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主要在20%~40%;对HBV DNA阳性、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家族史者,实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比例在80%~100%。患者1、3和5年的随访率逐渐下降,中位随访率依次为67.5%、57.5%和47.5%;这与医生随访管理的时间不够,患者对于疾病认知不足,对随访的依从性不强等影响因素有关。  结论  医生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的认知与实践存在偏差,建议进一步加强相关培训,并重视院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诊、治、管”全程规范化管理,以推动指南实践。
盐酸可洛派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基因3型HCV感染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张映媛, 木唤, 许丹青, 牟春燕, 王远珍, 刘春云, 李卫昆, 刘立
2025, 41(6): 1075-1082. DOI: 10.12449/JCH250612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直接抗病毒药物盐酸可洛派韦/索磷布韦(CLP/SOF)方案单用或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3型HCV感染者的病毒学应答率、肝功能恢复情况、肝硬度(LSM)改善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基因3型HCV感染者9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CLP/SOF联合RBV组(n=55)和CLP/SOF单用组(n=43)。观察治疗过程中4周快速病毒学应答(RVR4)、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既往治疗经历、基础疾病、实验室和影像学指标,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疗程均为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对P值进行校正。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VR12的影响因素。  结果  治疗前,CLP/SOF联合RBV组和CLP/SOF单用组患者的LSM、TBil、GGT、HCV基因分型及是否合并肝硬化和代偿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98例基因3型HCV感染者RVR4率为81.6%,SVR12率为93.9%。其中HCV 3a型患者的RVR4率为84.44%,SVR12率为97.78%;3b型的RVR4率为79.25%,SVR12率为90.57%。无肝细胞癌和有肝细胞癌患者的RVR4率和SVR12率比较、无HIV和合并HIV感染者的RVR4率比较、初治和经治患者的SVR12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史、高血压、肝细胞癌、腹水、Alb和PLT是SVR12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细胞癌是SVR12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34,95%CI:0.002~0.666,P=0.026)。基因3型HCV感染者在经CLP/SOF联合RBV或CLP/SOF单用治疗后,肝功能中TBil、GGT、ALT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P值均<0.05),Alb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肾功能中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合并肝硬化患者与未合并肝硬化患者经治疗12周后,两组LSM较基线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98例基因3型HCV感染者中,9例在抗病毒治疗结束12周时检测HCV RNA阳性,2例为治疗过程中无应答,4例为病毒学突破,3例为复发。所有患者治疗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7.35%。  结论  CLP/SOF单用或联合RBV治疗基因3型HCV感染者有较高的SVR率,患者用药期间耐受性良好,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被临床推广。
脂肪性肝病
血清肌酐/胱抑素C比值与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联性分析
张琪振, 刘素彤, 张丽慧, 管雅捷, 徐俊姣, 赵文霞, 刘鸣昊
2025, 41(6): 1083-1089. DOI: 10.12449/JCH250613
摘要:
  目的  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数据库,探讨血清肌酐/胱抑素C比值(CCR)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的关系,旨在评估CCR作为反映机体代谢状态指标的潜在意义。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1999—2004年的NHANES,将纳入人群(n=4 217)分为NAFLD组(n=1 726)和non-NAFLD组(n=2 491),比较2组间CCR的差异,并分析CCR与NAFLD之间的关联性。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为探讨CCR与NAFLD之间的关系,应用多重调整的Logistic回归模型;将CCR根据四分位数分为4组,以第1个四分位数为参考并计算回归模型中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此外,进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探讨CCR与NAFLD之间的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并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引入交互项进行交互作用分析,同时按变量分层开展亚组分析,以探讨不同人群中CCR与NAFLD关联的差异。  结果  non-NAFLD组CCR水平高于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未调整变量的模型1中,CCR与NAFLD呈负向关联(OR=0.993,95%CI:0.989~0.996,P<0.01),在调整所有变量的模型3中,CCR与NAFLD之间的负向关联依然存在(OR=0.986,95%CI:0.981~0.991,P<0.01)。在按四分位数分析CCR时,在所有模型中均观察到CCR升高与NAFLD风险降低之间的显著关联。在模型3中,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最高四分位数参与者的NAFLD风险显著降低(OR=0.426,95%CI:0.316~0.574,P<0.01)。进一步的交互作用和亚组分析显示,CCR与年龄、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交互分别为<0.01、0.04)。在年龄亚组分析中,CCR与NAFLD的关联在中年人群(≤60岁)中更为显著(OR=0.982,95%CI:0.976~0.987);性别亚组分析显示,在女性中CCR与NAFLD的关联更强(OR=0.979,95%CI:0.972~0.986)。  结论  CCR与NAFLD存在显著的负向关联,这种关联在中年人群和女性人群中更为显著。
基于体检人群调查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特征及生活方式
郭海清, 李明亮, 刘峰, 柳雅立, 张晶
2025, 41(6): 1090-1096. DOI: 10.12449/JCH250614
摘要:
  目的  对体检人群进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筛查,观察MAFLD患者特征,并对比MAFLD组与非MAFLD组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  方法  纳入2015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某体检机构体检人群共6 206例进行横断面研究,按照新版MAFLD诊断标准将体检人群分为MAFLD组和非MAFLD组;按照BMI水平,进一步将MAFLD组分为瘦型MAFLD组(BMI<24 kg/m2)和非瘦型MAFLD组(BMI≥24 kg/m2),对比各组之间的人口学指标、学历、工作压力、身体测量指标及睡眠、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MAFLD组1 926例(31.0%),非MAFLD组4 280例(69.0%)。MAFLD组年龄(Z=-14.459,P<0.001)、男性占比(χ2=72.004,P<0.001)、工作压力(χ2=7.744,P=0.005)、体质量(Z=-43.508,P<0.001)、BMI(Z=-47.621,P<0.001)、腰围(Z=-48.515,P<0.001)、臀围(Z=-42.121,P<0.001)、腰臀比(Z=-43.535,P<0.001)均显著高于非MAFLD组,但学历较低(χ2=33.583,P<0.001)。在行为方面,MAFLD组睡眠时间较少(χ2=5.820,P=0.016),进餐速度更快(χ2=74.476,P<0.001)。在饮食方面,MAFLD组摄入了更多的高钠、高糖、高热量(χ2=42.667,P<0.001)及低膳食纤维饮食(χ2=4.367,P=0.008)。在运动方面,MAFLD组无运动习惯占比高(χ2=10.278,P=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瘦型MAFLD组202例(10.5%),非瘦型MAFLD组1 724例(89.5%)。瘦型MAFLD组年龄(Z=3.368,P=0.001)、学历(χ2=9.647,P=0.002)显著高于非瘦型MAFLD组,而男性占比(χ2=27.664,P<0.001)、体质量(Z=-18.483,P<0.001)、BMI(Z=-23.286,P<0.001)、腰围(Z=-18.565,P<0.001)、臀围(Z=-18.097,P<0.001)均显著低于非瘦型MAFLD组;在行为方面,非瘦型MAFLD组进餐速度较快(χ2=4.549,P=0.033)。  结论  北京市体检人群中MAFLD患病率较高,且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人数较非MAFLD人群更多。
抑制脯氨酰内肽酶表达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熊静平, 张跃新
2025, 41(6): 1097-1104. DOI: 10.12449/JCH250615
摘要:
  目的  探究脯氨酰内肽酶(PREP)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模型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将18只健康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ASH组和NASH+迷迭香酸(RA)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饲予普通饲料16周,NASH组及NASH+RA组饲予高脂饮食16周,第9周NASH+RA组予加PREP抑制剂RA灌胃,100 mg/kg,1次/d,干预8周。造模和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检测不同组别小鼠的血清炎症指标、肝脏甘油三酯(TG)浓度,观察肝脏脂质、炎症、肝纤维化的改变,并计算NAFLD活动度(NAS)积分,应用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PREP、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蛋白和mRNA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和Dunnett’s-T3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  NASH+RA组小鼠血清IL-6、TNF-α、TG水平均较NASH组显著降低(P值均<0.05),NASH+RA组肝脂肪变性、肝细胞水肿较NASH组明显减轻,炎细胞浸润较NASH组减少,肝组织病变明显好转。NASH+RA组NAS积分与NASH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NASH组血管周围胶原纤维增多,偶见纤维桥连,NASH+RA组的肝脏纤维化与NASH组比较,血管周围胶原纤维稍减少。NASH组肝脏胶原面积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NASH+RA组胶原面积百分比较NASH组无明显下降(P>0.05)。NASH+RA组较NASH组PPAR-γ、FGF21、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值均<0.05),而PREP蛋白相对表达量较NASH组明显降低(P<0.05)。NASH+RA组较NASH组PPAR-γ mRNA、FGF21 mRNA、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值均<0.05),PREP mRNA相对表达量较NASH组显著下降(P<0.05)。  结论  PREP通过调控PPAR-γ-FGF21-SIRT1信号通路降低炎症水平,改善小鼠NASH。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高代谢风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邹玉萍, 姚莉, 邹军, 李立威, 蔡福庆, 黄杰安
2025, 41(6): 1105-1112. DOI: 10.12449/JCH250616
摘要:
  目的  探讨高代谢风险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构建无创预测模型,评估其与FIB-4、APRI、GPR及Forns指数模型的诊断效能差异。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1日—2022年10月31日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527例高代谢风险CHB患者,并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368)和验证组(n=159)。在建模组中通过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以判断其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通过Delong检验比较列线图预测模型与其他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白蛋白(OR=0.993,95%CI:0.988~0.999,P=0.019)、凝血酶时间(OR=1.182,95%CI:1.006~1.385,P=0.047)、log10TBil(OR=1.710,95%CI:1.239~2.419,P=0.001)、log10AFP(OR=1.327,95%CI:1.052~1.683,P=0.018)是高代谢风险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其AUC为0.837(95%CI:0.788~0.888),特异度为73.5%,敏感度为84.7%,诊断效能高于FIB-4(0.739)、APRI(0.802)、GPR(0.800)、Forns指数(0.709)(Z值分别为2.815、2.271、1.989、2.722,P值分别为0.005、0.017、0.045、0.006)。  结论  基于前白蛋白、凝血酶时间、log10TBil、log10AFP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内镜下选择性食管胃静脉曲张来源支穿刺组织胶封闭术与传统内镜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马佳丽, 何玲玲, 魏红山, 李坪, 梁秀霞
2025, 41(6): 1113-1119. DOI: 10.12449/JCH250617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GOV)来源支组织胶栓塞封闭术(PCSS)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纳入2023年3月1日—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GOV出血二级预防内镜治疗的肝硬化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PCSS组和传统内镜治疗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GOV的硬化减轻或消失率,次要观察指标为静脉曲张再出血和死亡。正态分布及近似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定性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PCSS组50例,脱落1例;传统内镜治疗组50例,脱落3例。患者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静脉曲张程度、胃静曲张分型等基线资料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CSS组内镜治疗的次数(t=-15.671,P=0.001)、总组织胶使用量(t=-2.830,P=0.006)、术后静脉曲张的实变减轻或根除率(χ2=7.078,P=0.029)均明显优于传统内镜治疗组。两组术后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很低,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PCSS与传统内镜治疗相比,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显著增加疗效。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尹晓春, 诸葛宇征, 张峰
2025, 41(6): 1120-1127. DOI: 10.12449/JCH250618
摘要:
  目的  以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估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生存相关危险因素,构建TIPS术后生存预测模型。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接受TIPS治疗的352例肝硬化伴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训练组(n=248)和验证组(n=104)。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TIPS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列线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能力,同时通过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价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Kaplan-Meier分析计算累积生存率。  结果  训练组患者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1%、79.5%和77.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47,95%CI:1.032~1.092,P<0.001)、MELD评分(HR=1.127,95%CI:1.003~1.268,P=0.045)和血清钠水平(HR=0.928,95%CI:0.878~0.981,P=0.008)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以此建立预测模型和列线图。训练组和验证组预测模型C-index分别为0.760和0.757。训练组列线图预测1、3、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0.788和0.787。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与实际结果一致性较好。  结论  基于年龄、MELD评分和血清钠构建了预测肝硬化伴EGVB患者TIPS术后生存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
肝脏肿瘤
靶向叶酸受体α(FRα)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敲低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效果分析
温军业, 张浚琪, 任行, 张海强, 叶学帅
2025, 41(6): 1128-1134. DOI: 10.12449/JCH250619
摘要:
  目的  探究靶向叶酸受体α(FRα)嵌合抗原受体(CAR)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敲低型T细胞(si-PD-1-CAR-T)对肝癌细胞的清除能力。  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TCGA分析FRα抗原在肝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FRα表达与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分别将编码靶向FRα抗原的CAR结构的mRNA及mRNA联合靶向PD-1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使用电穿孔仪转导入T细胞,制备FRα-CAR-T和si-PD-1-CAR-T。流式细胞术分析FRα-CAR的表达效率和PD-1的敲低效率。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系JHH-1和HepG2,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FRα在肿瘤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将FRα-CAR-T、si-PD-1-CAR-T及空载体转导的T细胞(Mock T)作为效应细胞,JHH-1和HepG2作为靶细胞,CCK-8法检测在不同效靶比(1∶1、2.5∶1、5∶1、10∶1、20∶1)时对靶细胞的杀伤效率;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效应细胞与靶细胞(10∶1)共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2的分泌情况。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比较患者生存差异。  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FOLR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OLR1高表达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低于FOLR1低表达者(P=0.013)。将mRNA转导入T细胞后,FRα-CAR在CAR-T和si-PD-1-CAR-T中的表达率可达89.8%和84.7%,使用mRNA和siRNA共转染可将T细胞的PD-1下调并维持至少7天的PD-1低表达状态。FRα抗原在JHH-1细胞中表达率为100%,而在HepG2细胞中呈阴性表达。CCK-8结果显示,si-PD-1-CAR-T对JHH-1细胞杀伤效率显著高于FRα-CAR-T细胞(P<0.05);ELISA结果显示,FRα-CAR-T细胞与JHH-1细胞共培养时,IL-2分泌量较Mock T细胞显著增加[(1 032.50±135.90) pg/mL vs (50.26±7.87) pg/mL,P<0.001],IFN-γ分泌量显著增加[(1 430.56±184.20) pg/mL vs (89.05±11.26) pg/mL, P<0.001];si-PD-1-CAR-T与JHH-1细胞共培养后,IFN-γ和IL-2的释放水平较FRα-CAR-T均显著提高(P值均<0.05)。  结论  FRα是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敲低T细胞PD-1可显著提高FRα-CAR-T在体外的杀伤活性。
其他肝病
基于肌少症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陈慧娜, 孔明, 张思琪, 徐曼曼, 陈煜, 段钟平
2025, 41(6): 1135-1142. DOI: 10.12449/JCH250620
摘要:
  目的  旨在结合肌少症及其他临床指标,构建并验证一个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死亡风险的新预测模型,以提高对ACLF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ACLF患者380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按照6∶4的比例将其分为训练组(n=228)和测试组(n=152)。在训练组中,通过CT图像测量第三腰椎骨骼肌面积,计算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肌少症的诊断依据前期多中心研究建立的中国北方正常成年人L3-SMI参考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结合肌少症及临床风险因素的“肌少症-ACLF模型”,并通过列线图展示。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不同模型间AUC的差异比较采用DeLong检验。  结果  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将肌少症(HR=1.962,95%CI:1.185~3.250,P=0.009)、总胆红素(HR=1.003,95%CI:1.002~1.005,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HR=1.997,95%CI:1.674~2.382,P<0.001)和乳酸(HR=1.382,95%CI:1.170~1.632,P<0.001)纳入肌少症-ACLF模型。训练队列中,肌少症-ACLF模型预测ACLF患者90天死亡风险的AUC为0.80,较MELD-Na评分的AUC(0.73)有所提高(Z=1.97,P=0.049)。测试队列中,肌少症-ACLF模型的AUC为0.79,显著高于MELD评分(AUC=0.69)(Z=2.70,P=0.007)和MELD-Na评分(AUC=0.68)(Z=2.92,P=0.004)。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预测的死亡风险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一致性较好。DCA结果显示,在一定的阈值概率范围内,训练队列和测试队列中的肌少症-ACLF模型均表现出较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更高的净收益。  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肌少症-ACLF模型为预测ACLF患者90天死亡风险提供了更准确的工具,可支持临床决策和优化治疗策略。
细菌性肝脓肿并发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构建
郭嘉仪, 康海全, 王梦娇, 席德扬, 颜学兵, 李春杨
2025, 41(6): 1143-1149. DOI: 10.12449/JCH250621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LA)并发脓毒症的临床特征,探讨PLA并发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PLA的489例患者,根据是否并发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n=306)和非脓毒症组(n=183)。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结局指标。进一步将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342例和验证集147例,训练集用于筛选变量和构建模型,验证集用于测试模型性能。采用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使用校准图、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进行评估,并进行内部验证。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  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的脉率、平均动脉压、症状持续时间、合并肝硬化、合并恶性肿瘤、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RP、AST、ALT、Alb、TBil、肌酐、钾、预后营养指数(PN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训练集中,通过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脉率、PLT、TBil、PNI 4个预测因子,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率(OR=1.033,95%CI:1.006~1.061,P=0.018)、PLT(OR=0.981,95%CI:0.975~0.987,P<0.001)、TBil(OR=1.086,95%CI:1.053~1.125,P<0.001)和PNI(OR=0.935,95%CI:0.882~0.988,P=0.019)是PLA患者发生脓毒症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在训练集中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8(95%CI:0.923~0.973),在验证集中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95%CI:0.848~0.976)。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在阈值概率0.3~0.9范围内模型具有较好的净获益。  结论  采用脉率、PLT、TBil、PNI构建的预测模型及列线图,能较好预测PLA发生脓毒症的风险,具有临床价值。
肝豆状核变性K-F环分级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何伟, 杨玉龙, 杨文明, 杨悦, 胡晨, 李慧, 黄鹏
2025, 41(6): 1150-1155. DOI: 10.12449/JCH250622
摘要:
  目的  基于一种新的肝豆状核变性(WD)K-F环分级方法探讨其与认知功能是否具有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10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WD患者136例,所有入选的对象均进行裂隙灯检查,并根据铜沉积在角膜的形状、范围、是否成环及晶状体是否出现葵花样混浊改变,将K-F环分为0~5级。指导患者完成UWDRS、MoCA、MMSE量表测评,分析不同K-F环分级的患者以上指标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多重比较采用LSD-t(方差齐时)或Dunnett’s T3检验(方差不齐时)。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判断K-F环分级与UWDRS、MoCA、MMSE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136例WD患者中最多的为K-F环分级4级(40例,29.4%),最少的为0级(14例,10.3%);另有1级22例(16.2%),2级19例(14.0%),3级25例(18.4%),5级16例(11.7%)。按照不同K-F环分级,UWDRS评分呈明显上升趋势(F=22.61,P<0.001),MoCA、MMSE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F值分别为16.40、13.80,P值均<0.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K-F环分级与WD患者的UWDRS评分呈正相关(r=0.67,P<0.01),与WD患者的MoCA、MMSE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9、-0.57,P值均<0.01)。  结论  新的K-F环分级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分WD患者病情轻重,并可部分反映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胰腺疾病
机器人胰腺实质保留手术与腹腔镜胰腺实质保留手术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效果比较
翁桂湖, 曹喆, 刘悦泽, 张太平
2025, 41(6): 1156-1160. DOI: 10.12449/JCH250623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机器人辅助胰腺实质保留手术(R-PSP)与腹腔镜胰腺实质保留手术(L-PSP)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估R-PSP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3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胰腺实质保留手术的pNEN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微创术式的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R-PSP组和L-PSP组。从微创效果、术后并发症结局及肿瘤学疗效3个方面分析R-PSP与L-PSP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共纳入pNEN患者45例,其中R-PSP组9例,L-PSP组3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中转开腹率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值均>0.05)。与L-PSP组相比,R-PSP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10.00(9.00~15.00) d vs 7.50(6.00~10.00) d,Z=-2.356,P=0.017],住院费用更高[86 610.44(81 905.39~114 401.24)元 vs 38 781.20(31 708.39~50 514.76)元,Z=-4.001,P<0.001]。两组在术后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临床相关胰腺术后胰瘘、胃延迟排空、腹腔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术后90 d病死率均为0。  结论  R-PSP在pNEN患者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表现尚可。
综述
表观遗传学在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
徐俊姣, 刘素彤, 张琪振, 管雅捷, 崔蓓蕾, 吴文静, 刘鸣昊
2025, 41(6): 1161-1166. DOI: 10.12449/JCH250624
摘要:
表观遗传学机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瘦人群体中,相关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为揭示NAFLD的潜在病因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向。本文介绍了近年表观遗传学在瘦型NAFLD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瘦型NAFLD表观遗传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述了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并探讨了表观遗传学改变如何影响瘦型NAFLD的发病机制、疾病进展以及治疗策略。
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靶向治疗
潘兆权, 刘旭东, 谭伟强, 冉小柯, 袁媛, 娄鑫凤
2025, 41(6): 1167-1173. DOI: 10.12449/JCH250625
摘要: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肝脏内脂质堆积,且与肝脏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MAFLD的发生机制与特定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特别是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FTO基因表达的异常升高可能导致肝脂质代谢失衡,表现为脂肪酸合成增加和氧化减少,从而促进肝脂肪沉积和炎症反应。因此,调控FTO基因的表达或活性被认为是治疗MAFLD的潜在策略之一。目前,针对FTO基因功能的药物研究初见成效,可通过抑制FTO基因的活性,调节肝脂质代谢,并减轻肝脏的炎症损伤。本文综述了FTO基因在M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近年来围绕FTO基因及其相关代谢通路的药物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该领域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衰老驱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陈睿, 陆伦根
2025, 41(6): 1174-1180. DOI: 10.12449/JCH250626
摘要: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一种与代谢紊乱相关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衰老是MAFLD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MAFLD患者的死亡率呈正相关。MAFLD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炎症和氧化应激,而衰老通过进一步影响这些关键机制加剧MAFLD的病理过程。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的重要因素,针对衰老细胞的治疗策略,如减少衰老细胞的数量或抑制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有助于减缓MAFLD的进展。此外,新型调节因子的筛选为MAFLD治疗新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尽管已有多种抗衰老疗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衰老对肝脏影响的机制复杂,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些治疗的特异性和潜在肝损伤。将MAFLD的多系统代谢性功能障碍治疗转化为针对衰老的专门化治疗,可能为MAFLD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干燥综合征的免疫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董笑瀛, 翟永贞
2025, 41(6): 1181-1187. DOI: 10.12449/JCH250627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干燥综合征(SS)均为上皮组织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且时常合并发生,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针对PBC和SS的特异性靶向治疗方法,针对系统受累的治疗方法主要借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案。本文总结了PBC和SS发病机制中已经阐明的许多潜在的治疗靶点,指出PBC和SS共同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可能存在两种疾病目前和未来的靶向治疗选择,从而为开发新疗法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肝硬化预后评估和治疗中的作用
汪彦平, 郑亚, 张惠芳, 王慧敏, 马小彤, 陈兆峰
2025, 41(6): 1188-1193. DOI: 10.12449/JCH250628
摘要: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作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的关键成员,主要在肝脏合成并广泛分布于人体,参与细胞增殖、分化、代谢及凋亡等生理过程。研究表明,IGF-‍Ⅰ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主要通过抑制肝纤维化、促进DNA损伤修复、调控脂质代谢等多种途径影响肝硬化疾病进程。监测IGF-‍Ⅰ水平有望为改善肝硬化患者预后提供评估指标;刺激IGF-‍Ⅰ的作用途径或调节其表达水平有望成为肝硬化的治疗新方法。本文综述了IGF-‍Ⅰ在肝硬化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肝硬化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液体活检在肝细胞癌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李玉龙, 张欣欣
2025, 41(6): 1194-1198. DOI: 10.12449/JCH250629
摘要:
肝细胞癌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确诊往往已是疾病晚期,预后较差。如能在早期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液体活检技术通过检测分析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和细胞外囊泡等,可无创获得肿瘤相关信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分子病理学分型及预后预测等。本文概述液体活检技术在肝细胞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药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肝细胞癌的治疗作用与机制
唐怡, 王国泰, 蒋雨涵, 吴晨旸
2025, 41(6): 1199-1206. DOI: 10.12449/JCH250630
摘要:
肝细胞癌(HCC)作为全球性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与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TAM在HCC免疫抑制、免疫逃逸、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以及药物耐受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凭借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调控TAM、改善HCC预后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中药调控TAM在HCC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探讨了TAM在HCC进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基于中医理论,系统分析了中药成分对TAM募集、极化、活性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当前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调节TAM的极化状态,促进M1型抗肿瘤巨噬细胞的形成,抑制M2型肿瘤巨噬细胞的活性,从而在抑制HCC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抗血管生成和增强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作用。此外,本文还总结了中药单体、复方及新型制剂在HCC治疗中的分子靶点和作用机制,如通过抑制TAM分泌细胞因子、调节信号通路、影响代谢途径等,为中药在HCC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HCC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防治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
胡梦玲, 李炯汾, 曾阳玲, 张日云, 毛德文
2025, 41(6): 1207-1212. DOI: 10.12449/JCH250631
摘要:
随着中医药和代谢组学在肝衰竭诊疗中的同步发展,依靠磁共振、质谱、色谱技术、代谢流分析、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可以定性或定量分析肝衰竭动物模型和患者体内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并找到特定的生物标志物,以便于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本文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肝衰竭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中医证候的鉴别以及中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肝衰竭的中医药诊疗提供依据。
免疫分子及相关免疫细胞在肝衰竭中的作用机制
罗琪, 曾碧雨, 张荣, 马国娟, 青磊, 黄良江, 付蕾, 姚春
2025, 41(6): 1213-1219. DOI: 10.12449/JCH250632
摘要:
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以肝功能的严重障碍或失代偿为特征。目前,免疫分子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已得到证实。这些分子不仅直接参与其病理过程,还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行为,影响肝衰竭的进程。此外,免疫分子还具有作为肝衰竭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本文旨在总结免疫分子在肝衰竭中的作用,并探讨基于这些免疫分子的治疗策略,以期为肝衰竭的诊疗提供新方向。
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赵婷婷, 李俊峰, 周丹, 高晓琴, 岳伟, 王汝琴, 张立婷
2025, 41(6): 1220-1226. DOI: 10.12449/JCH250633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修复和促再生功能使其成为肝脏疾病的潜在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已经开发出病毒和非病毒递送方法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基因修饰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存活、归巢、分泌细胞因子等特性,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的能力。本文主要概述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见解和策略。
转运RNA衍生小RNA(ts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在肝脏疾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李银丽, 徐炎, 管志伟, 孟璐, 渠怡彤, 邱建利
2025, 41(6): 1227-1234. DOI: 10.12449/JCH250634
摘要:
肝脏疾病早期不易被发现,有创性诊断方式如肝穿刺虽然诊断相对准确,但接受度不高,严重制约肝脏疾病诊疗技术的提高,因此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及新的治疗靶点尤为重要。转运RNA衍生小RNA(tsRNA)作为新兴的液体活检生物标志物,在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损伤、肝癌等肝脏疾病中异常表达,通过发挥调节基因表达、表观遗传调控、蛋白质翻译等生物学功能,影响肝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本文就tsRNA的来源和分类、生物学功能以及tsRNA作为肝脏疾病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进行综述,以期为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胆道闭锁中的应用
李翰林, 何钰铭, 罗子懿, 徐晓钢
2025, 41(6): 1235-1240. DOI: 10.12449/JCH250635
摘要:
胆道闭锁的特征是进行性炎症和胆管纤维阻塞,最终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Kasai手术是治疗胆道闭锁的标准术式,早期诊断是影响胆道闭锁预后的关键因素。吲哚菁绿是一种近红外光敏染料,静脉注射后可被肝细胞有效地选择性吸收,以游离形式经胆汁分泌入肠道随粪便排出,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此外,吲哚菁绿可在近红外光下发出荧光,这些荧光可以被摄像仪器捕获并转换为视觉图像,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可以实时反映术中情况,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对近年来吲哚菁绿在术前早期诊断、术中造影和术后肝功能评估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Gut|里程碑式突破!水稻“种出”人血清白蛋白临床试验成功
2025, 41(6): 1015-1015. DOI: 10.12449/JCH2506.gwqkjpwzjj1
摘要:
Gut|NLRP6缺失通过E-Syt1调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以抑制肝癌进展
2025, 41(6): 1055-1055. DOI: 10.12449/JCH2506.gwqkjpwzjj2
摘要:
Hepatology Research|辅助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未能提升真正根治性切除后高危复发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一项目标试验模拟研究
2025, 41(6): 1082-1082. DOI: 10.12449/JCH2506.gwqkjpwzjj3
摘要:
Hepatology Research|CXCL6:胆道闭锁中的新型胆管标志物及MMP7下游靶点
2025, 41(6): 1119-1119. DOI: 10.12449/JCH2506.gwqkjpwzjj4
摘要: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基于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的铁定量用于无创性肝纤维化分期
2025, 41(6): 1180-1180. DOI: 10.12449/JCH2506.gwqkjpwzjj5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对形态学图片的质量和制作要求
2025, 41(6): 1052-1052.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类文章摘要的撰写要求
2025, 41(6): 1212-1212.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5年1~10期重点号选题及执行主编
2025, 41(6): 1187-1187.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入展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2025 BIBF精品期刊展”
2025, 41(6): 1219-1219.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被美国BIOSIS Citation Index、BIOSIS Previews、Biological Abstracts数据库收录
2025, 41(6): 1226-1226.
摘要:
致谢
本期审稿专家
2025, 41(6): 1104-1104. DOI: 10.12449/JCH2506.zhixie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