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 第7期(总285期) 2024年7月
“转移性肝癌治疗进展” 重点号
执行主编:陈进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述评
转移性肝癌的治疗现状与展望
王祥宇, 陈进宏
2024, 40(7): 1289-1294. DOI: 10.12449/JCH240701
摘要(104) HTML (37) PDF (647KB)(45)
摘要:
肝脏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肝转移也是转移性肿瘤的主要致死原因。转移性肝癌具有高度异质性,长期以来临床治疗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系统治疗的进步及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的开展,转移性肝癌的临床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从外科治疗、系统治疗及局部区域治疗三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转移性肝癌临床治疗进展。以化疗、靶向与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疗法仍是转移性肝癌综合治疗的基础,而外科治疗的价值也在部分寡转移患者中得到证实。另外,局部区域治疗的发展为转移性肝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基于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及相关指南的规范化诊疗,及多学科团队指导下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将是未来转移性肝癌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
专家论坛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非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策略
张瑞, 陈进宏
2024, 40(7): 1295-1300. DOI: 10.12449/JCH240702
摘要:
有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随着系统性化疗的应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转化率和手术切除率越来越高。非根治性切除手术是肿瘤外科的手术策略之一。本文将主要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初始不可切除患者,包括存在肝外转移、肝转移瘤R1切除以及肝转移瘤分步手术和减瘤手术等,阐述非根治性切除手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外科干预策略
王俊青, 陈拥军
2024, 40(7): 1301-1306. DOI: 10.12449/JCH240703
摘要: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较罕见的肿瘤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多种脏器,具有高度肿瘤异质性,常形成以肝脏为最主要受累器官的继发性肿瘤并伴发类癌综合征。肝转移是造成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治疗失败的重要临床事件,通过及时、合理的外科干预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争取达到肿瘤无病状态或根治目标,有效延长患者总体生存,是近年来临床医师和研究者聚焦的重要课题。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外科治疗策略和我国最新诊治指南,并结合笔者实际临床工作经验进行综述和讨论。
宫颈癌肝转移的治疗研究进展
谢尚丹, 胡群超, 诸海燕
2024, 40(7): 1307-1311. DOI: 10.12449/JCH240704
摘要:
宫颈癌肝转移的发生率较低,常伴有其他部位的转移,预后差。针对宫颈癌肝转移的治疗需综合患者一般情况、病灶分布、初始治疗方式和预期生存目标等多种因素,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研究探讨宫颈癌肝转移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以及预后情况。
指南与规范
中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上海,2023)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华胰腺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2024, 40(7): 1312-1320. DOI: 10.12449/JCH240705
摘要(109) HTML (33) PDF (876KB)(61)
摘要: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可合并全身多器官的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治仍具有一定困难。本指南结合国内外AIP最新指南和研究进展,针对AIP的诊断、治疗、随访和预后4个方面,共提出20条推荐意见,旨在规范和提高我国AIP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202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指南: 酒精相关性肝病》摘译
孙福荣, 王炳元
2024, 40(7): 1321-1323. DOI: 10.12449/JCH240706
摘要:
美国胃肠病学会于2024年1月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酒精相关性肝病(ALD)的临床指南。该指南对ALD和酒精使用障碍的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ALD危险因素、酒精使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ALD疾病谱、ALD处理及公共政策与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本文对其推荐意见和关键概念/陈述进行摘译。
指南解读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
李照, 朱继业
2024, 40(7): 1324-1327. DOI: 10.12449/JCH240707
摘要(396) HTML (40) PDF (570KB)(250)
摘要:
2017年6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该规范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提出推荐性意见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国内外在原发性肝癌研究方面不断出现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修订更新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本文对新版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病毒性肝炎
年龄≤30岁慢性HB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无创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赖长祥, 唐情容, 张秀连, 唐奇远, 李知玉, 周旋, 冼文杰, 陈瑞坤, 吴晓娟, 王方
2024, 40(7): 1328-1333. DOI: 10.12449/JCH240708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无创模型预测年龄≤30岁的慢性HBV感染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并验证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穿刺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治疗组(有抗病毒治疗指征,n=41)和观察组(无抗病毒治疗指征,n=134)。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血清生化学等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具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参数,通过相关参数构建不同的预测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不同模型的诊断价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  结果  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间ALT、铁蛋白、总胆固醇(CHOL)、TG、PLT、肝硬度(STE)、Ⅲ型前胶原N末端肽(PⅢ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OL(OR=0.4,95%CI:0.2~1.0)、STE(OR=1.5,95%CI:1.0~2.1)、PⅢP(OR=1.1,95%CI:1.0~1.1)是具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独立预测因子。模型1(STE+PⅢP+CHOL)、模型2(STE+PⅢP)、模型3(STE+CHOL)、模型4(PⅢP+CHOL)及STE、PⅢP、CHOL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0.848、0.725、0.725、0.836、0.725、0.634,模型1 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特异度为77.34%,敏感度为96.36%,与STE、PⅢP、CHOL及模型2、模型3、模型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21、3.08、3.06、3.23、0.89、0.88,P值均<0.05)。  结论  通过由CHOL、STE、PⅢP指标构建的无创模型对年龄≤30岁的慢性HBV感染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谢露, 刘亚楠, 刘光伟, 李鹏宇, 胡新宁, 康秋佳, 郭会军
2024, 40(7): 1334-1342. DOI: 10.12449/JCH240709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低病毒血症(LLV)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有效干预和预防LLV的发生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55304。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CHB患者LLV发生及影响因素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7月21日。应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12篇,总样本量3 408例,包括LLV患者1 1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治CHB患者LLV发生率为32.8%(95%CI:27.6%~38.3%);HBsAg定量高(OR=2.107,95%CI:1.782~2.491,P<0.001)、HBeAg阳性(OR=3.258,95%CI:2.629~4.038,P<0.001)、高基线HBV DNA水平(OR=1.286,95%CI:1.157~1.430,P<0.001)及有恩替卡韦治疗史(OR=3.089,95%CI:1.880~5.074,P<0.001)是LLV发生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时间≥3年(OR=0.175,95%CI:0.093~0.331,P<0.001)和高基线ALT水平(OR=0.985,95%CI:0.978~0.992,P<0.001)是LLV的保护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效应值未发生明显变化,提示Meta分析结果相对稳定。纳入研究漏斗图基本对称,Egger’s检验和Begg’s检验结果提示纳入文献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  结论  临床医生应根据LLV的影响因素,综合临床证据有效指导决策,降低远期临床风险,避免不良结局。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病毒学特征的分层分析
吕翎娜, 李琦, 马文霞, 丁惠国, 刘晖
2024, 40(7): 1343-1348. DOI: 10.12449/JCH240710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分层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的病毒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经皮肝穿刺活检、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或接受治疗后停药6个月以上的CHB合并MAFLD患者131例和单纯CHB患者1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根据肝脏病理的炎症活动度(G)及肝纤维化分期(S)对两组患者进行分层,并依据肝脂肪变性程度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炎症活动度评分(NAS)对CHB合并MAFLD患者进一步分析,比较各组病毒学(血清HBV DNA和HBsAg水平)特征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CHB合并MAFLD患者中男性、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的比例,血生化指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ALT、GGT、尿酸和空腹血糖均明显高于单纯CHB患者(P值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和HBV DNA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纯CHB患者(P值均<0.05)。肝纤维化分期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单纯CHB组和CHB合并MAFLD组显著肝纤维化患者(S2~4)的HBV DNA水平均低于非显著肝纤维化患者(S0~1)(P值均<0.05);单纯CHB组显著肝纤维化患者(S2~4)的HBsAg水平明显低于非显著肝纤维化患者(S0~1)(P<0.05)。炎症活动度分层分析结果显示,CHB合并MAFLD组高炎症活动度患者(G3)的HBV DNA水平高于低炎症活动度患者(G1~2)(P<0.05);CHB合并MAFLD组低炎症活动度患者(G1~2)的HBsAg水平明显低于单纯CHB组低炎症活动度患者(P<0.05)。肝脂肪变性程度分层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水平随脂肪变性程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脂肪变性重度组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轻度组(P<0.05),而HBsAg水平在不同肝脂肪变性程度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NAS分层分析结果显示,NAS≥4分组的HBV DNA和HBsAg水平均明显高于NAS<4分组(P值均<0.05)。  结论  CHB合并MAFLD患者具有明显的代谢指标和转氨酶水平异常,而病毒学指标在不同分层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肥胖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武琳琳, 张帆
2024, 40(7): 1349-1353. DOI: 10.12449/JCH240711
摘要:
  目的  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伴肥胖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的表达水平,分析25羟维生素D与机体肝功能、血脂及炎症指标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就诊的NAFLD患者90例,根据BMI分为NAFLD伴肥胖组60例(BMI≥28 kg/m2)和NAFLD组30例(BMI<28 kg/m2);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TBil、DBil)、血脂指标(HDL、LDL、TC、TG)、炎症指标(H-CRP、GP-73)以及细胞因子水平(IL-2、IL-4、IL-6、IL-10、IL-17、IL-1β、TNF-α、IFN-γ),测量肝脾体积比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Tamhane’s T2法;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FLD伴肥胖组25羟维生素D,HDL,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和肝脾体积比值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TBil、DBil,血脂指标LDL、TC、TG,炎症指标H-CRP、GP-73及细胞因子IL-1β、IL-17、TNF-α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NAFLD伴肥胖组与NAFLD组比较,除肝脾体积比值和H-CRP水平外,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5羟维生素D水平与ALT(r=-0.324,P=0.012)、AST(r=-0.421,P=0.001)、ALP(r=-0.435,P=0.001)、GGT(r=-0.343,P=0.007)、TBil(r=-0.532,P<0.001)、DBil(r=-0.521,P<0.001)、LDL(r=-0.405,P=0.001)、TC(r=-0.466,P<0.001)、TG(r=-0.551,P<0.001)、H-CRP(r=-0.434,P=0.014)、GP-73(r=-0.421,P=0.001)、IL-1β(r=-0.433,P=0.001)、IL-17(r=-0.465,P<0.001)和TNF-α(r=-0.533,P<0.001)呈负相关;与HDL(r=0.632,P<0.001)、IL-2(r=0.546,P<0.001)、IL-4(r=0.533,P<0.001)、IL-10(r=0.456,P<0.001)及肝脾体积比值(r=0.543,P<0.001)呈正相关。  结论  NAFLD伴肥胖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与肝功能、血脂及炎症指标均存在显著相关性,25羟维生素D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缓解NAFLD伴肥胖患者症状,为NAFLD治疗提供新的干预策略。
睡眠障碍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同阶段的关联性分析
赵静洁, 赵欣宇, 韩超汝, 肖开慧, 路正昭, 秦林燕, 许冬, 尤红
2024, 40(7): 1354-1359. DOI: 10.12449/JCH240712
摘要:
  目的  探索睡眠障碍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北京友谊医院健康体检队列和脂肪肝门诊队列共1 868例参与者。收集所有受试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慢性病史等一般资料及生化等实验室指标,受试者独立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测评。根据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非脂肪肝组(non-NAFLD组)(n=1 122)和脂肪肝组(NAFLD组)(n=746),其中NAFLD组按照发展阶段分为单纯脂肪肝组(SFL组)(n=624)和脂肪性肝炎组(NASH组)(n=122)。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因素与NAFLD的关联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因素与NAFLD不同阶段的关联性,并构建两个多因素模型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校正模型和多因素校正模型,多因素校正模型校正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糖尿病、高血压、BMI、TG、HDL-C因素。  结果  non-NAFLD、SFL和NASH组在年龄、性别、BMI、文化程度、吸烟、糖尿病、高血压、ALT、TG、HDL-C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在PSQI量表总评分分级以及7个睡眠成分的0~3分分级中的人数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多因素校正模型中,尚无睡眠障碍成分与SFL患病相关,而入睡时间长(OR=4.04,95%CI:2.33~7.03,P<0.001)、睡眠时间短(OR=3.53,95%CI:1.83~6.82,P<0.001)和睡眠紊乱严重(OR=2.96,95%CI:1.48~5.93,P=0.002)与NASH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  结论  睡眠整体状况和其包含的睡眠障碍成分与SFL的患病并无明显关联,而入睡时间长、睡眠时间短和睡眠紊乱可增加NASH的患病风险,需要加以关注。
幽门螺杆菌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Meta分析
喻余珍, 邱烈旺, 何平
2024, 40(7): 1360-1369. DOI: 10.12449/JCH24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二者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08932。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BM、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成立截至2023年6月的相关文献。选择纳入有明确HP检测标准及NAFLD评估标准,与此同时采用多因素分析评估二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及队列研究。选择优势比(OR)及其95%CI作为效应量,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33项原始研究,包含236 514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HP与NAFLD高患病率相关(OR=1.25,95%CI:1.16~1.35,P<0.05,I2=93.7%),在样本量、HP诊断方式、原始研究质量、受试者健康状况、原始研究类型方面分别行亚组分析,未找到明确的异质性来源。以样本量、HP诊断方式、原始研究质量、受试者健康状况、原始研究类型为协变量行Meta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受试者健康状况、原始研究类型可能为异质性来源。敏感性分析提示总体结果稳定,漏斗图及Egger检验未提示明显发表偏倚。  结论  在总体人群中,HP与NAFLD高患病率相关,仍需要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具体和全面地评价HP与NAFLD之间的相关性。
自身免疫性肝病
熊去氧胆酸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及家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的影响
贾桂, 杨春梅, 王秀芳, 邓娟, 孙瑞青, 郑林华, 尚玉龙, 韩英
2024, 40(7): 1370-1374. DOI: 10.12449/JCH240714
摘要:
  目的  探究熊去氧胆酸(UDCA)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及其家属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症状的影响。  方法  通过问卷收集2023年3月22日之前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PBC患者(n=171)及家属(n=128)的人口学信息、合并症、UDCA用药、SARS-CoV-2感染、疫苗接种、症状特征、治疗用药以及肝病相关症状变化等信息。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PBC患者和家属两组人群的中位年龄为51岁和49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患者的BMI[(22.2±2.4)kg/m2 vs (23.3±2.9)kg/m2]和男性比例(10% vs 55%)明显低于家属组(P值均<0.001)。PBC患者均按照13~15 mg/kg服用UDCA,两组SARS-CoV-2感染率均为100%。患者家属的SARS-CoV-2疫苗接种率显著高于PBC患者(91% vs 57%,P<0.001)。PBC患者感染SARS-CoV-2后的喷嚏、鼻塞、胸痛以及味觉异常等症状显著轻于患者家属(P值均<0.05)。PBC患者复方感冒药(11% vs 20%)以及连花清瘟胶囊(12% vs 21%)的使用率显著低于患者家属(P值均<0.05)。PBC患者感染SARS-CoV-2后乏力、腹胀、口干眼干、皮肤瘙痒和皮肤黄染等肝病相关症状的加重率分别为37%、2%、27%、10%和3%。  结论  与未服用UDCA的PBC直系家属相比,服用UDCA的PBC患者其SARS-CoV-2感染率并未降低,但UDCA可能在减轻患者感染相关症状方面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PBC患者在感染SARS-CoV-2后仍会出现肝病相关症状的加重,需进一步重视PBC患者SARS-CoV-2感染后的远期影响。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硬化自发性脾肾分流治疗后再出血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翁成钊, 蒋炜, 陈世耀, 郑琳琳
2024, 40(7): 1375-1381. DOI: 10.12449/JCH240715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自发性脾肾分流(SSRS)患者治疗后再出血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厦门分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SSRS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获得5年及以上随访结果。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再次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27)和未再出血组(n=68)。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SSR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结局。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  再出血组脾肾分流直径[4.60(3.20~5.90)mm vs 3.45(2.10~5.45)mm,Z=1.973,P=0.048]和门静脉压力梯度[(18.57±6.60)mmHg vs (15.06±5.82)mmHg,t=2.280,P=0.026]均显著高于未再出血组,门静脉直径[(14.04±2.90)mm vs (15.45±2.90)mm,t=2.138,P=0.035]显著低于未再出血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脾肾分流直径与门静脉直径呈负相关(rs =-0.211,P=0.040)。治疗后5年内的不良事件包括消化道再出血(27.4%)、门静脉血栓(11.6%)、感染(4.2%)、脑出血(1.1%)和脑梗死(1.1%)。脾肾分流直径(RR=1.173,95%CI:1.001~1.374,P=0.048)和肠系膜上静脉直径(RR=0.844,95%CI:0.746~0.956,P=0.007)是治疗后5年消化道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胆红素(RR=1.028,95%CI:1.010~1.046,P=0.002)和尿素氮(RR=1.347,95%CI:1.116~1.625,P=0.002)是治疗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脾肾分流直径与肝硬化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对于肝硬化合并SSRS患者,应加强对脾肾分流直径的影像学随访。
microRNA-933对LX-2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海龙, 马丽娜, 雒夏, 丁向春
2024, 40(7): 1382-1389. DOI: 10.12449/JCH240716
摘要:
  目的  探讨microRNA-933(miRNA-933)对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凋亡和增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首先以人肝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相较于正常肝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从中筛选差异表达显著的miRNA,从而确定研究对象为miRNA-933。进而以人肝星状细胞系LX-2为研究对象,利用miRNA-933分子模拟剂(miRNA-933 mimic)与抑制剂(miRNA-933 siRNA),构建LX-2过表达与敲减模型,并以转染mimic-NC(过表达)或siRNA-NC(敲减)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iRNA-933与活化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随后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miRNA-933对细胞凋亡、增殖和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经过Bonferroni校正。  结果  基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最终筛选出18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miRNA-933表达显著下调(P<0.05)。miRNA-933 mimic与siRNA转染LX-2细胞后,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NA-933 siRNA显著下调miRNA-933的表达(P=0.000 7),而miRNA-933 mimic显著上调miRNA-933的表达(P=0.000 3);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结果表明,miRNA-933 siRNA显著上调胶原蛋白Ⅰ(Collagen Ⅰ)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P值均<0.001),而miRNA-933 mimic显著抑制Collagen Ⅰ和α-SMA的表达(P值均<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NA-933 siRNA显著下调LX-2细胞凋亡率(P=0.031 9),miRNA-933 mimic显著上调LX-2细胞凋亡率(P=0.005 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NA-933 siRNA可以抑制LX-2细胞中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的表达(P值分别为0.006 7、0.003 0),上调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表达(P=0.002 0),而miRNA-933 mimic可显著上调Caspase-3(P=0.011 8)和PARP-1(P=0.049 5)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P=0.002 1)。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NA-933 siRNA可促进LX-2细胞增殖(P=0.011 5);相反miRNA-933 mimic可抑制LX-2细胞增殖(P=0.001 2)。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显示,miRNA-933 siRNA显著抑制Kruppel样因子6(KLF6)的表达,进而下调活化转录因子4(ATF4)、活化转录因子3(ATF3)、C/EBP同源蛋白(CHOP)蛋白的表达,而miRNA-933 mimic会促进以上蛋白的表达(P值均<0.05)。  结论  miRNA-933可能通过促进LX-2细胞中KLF6/ATF4/ATF3/CHOP/Bcl-2信号轴的激活,进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肝脏肿瘤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和极光激酶A(AURKA)在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何燕芳, 谢娇娇, 郑兰兰, 郭才, 马燕花
2024, 40(7): 1390-1396. DOI: 10.12449/JCH24071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和极光激酶A(AURKA)在HBV相关肝细胞癌 (HBV-HC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22年6月—2023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部的HBV-HCC患者、HBV相关肝硬化患者(HBV-LC)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各50例,收集同期体检中心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群50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以及入院后首次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等检验指标。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CDK1和AURKA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CDK1与AURKA表达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DK1与AURKA对HBV-HCC的诊断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BV-HCC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HB组与HBV-HCC组Alb、Glb、DBil、AST、GGT、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V-LC组与HBV-HCC组Glb、AST、GG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V-HCC组患者血清中CDK1及AURKA水平明显高于HBV-LC组、CHB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CDK1水平与AURKA在总研究人群和HBV-HCC患者中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526 6、0.815 2,P值均<0.001)。以对照组为参照,CDK1诊断HBV-HCC的AUC为0.832 3,敏感度为92.86%,特异度为75%;AURKA诊断HCC的AUC为0.886 6,敏感度为95.80%,特异度为74%。以CHB组为参照,CDK1诊断HBV-HCC的AUC为0.833 3,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75%;AURKA诊断HBV-HCC的AUC为0.972 7,敏感度为95.83%,特异度为91.67%。以HBV-LC组为参照,CDK1诊断HBV-HCC的AUC为0.608 5,敏感度为66.67%,特异度为54.17%;AURKA诊断HBV-HCC的AUC为0.762 2,敏感度为95.83%,特异度为47.92%。  结论  血清CDK1与AURKA水平随着HBV相关慢性肝病的进展而升高,二者对HBV相关HC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肝细胞癌消融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李开富, 唐永成, 唐浩, 张玺, 高本见, 罗德, 苏松, 李波, 杨小李
2024, 40(7): 1397-1403. DOI: 10.12449/JCH240718
摘要:
  目的  系统性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肝细胞癌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88398。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肝细胞癌消融治疗的所有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3年3月。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972例患者,其中447例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消融(3D组),525例采用常规二维影像技术辅助消融(2D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3D组首次治疗成功率(OR=5.43,95%CI:2.64~11.18,P<0.001)、技术有效率(OR=6.15,95%CI:3.23~11.70,P<0.001)、完全消融率(OR=2.50,95%CI:1.08~5.78,P=0.03)均显著高于2D组;在安全性方面,严重并发症发生率(OR=0.45,95%CI:0.24~0.87,P=0.02)、局部复发率(OR=0.35,95%CI:0.17~0.72,P=0.004)和局部肿瘤进展率(OR=0.29,95%CI:0.16~0.50,P<0.001)均明显低于2D组;两组的轻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肝细胞癌消融治疗安全可行,可以提高消融率,并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及局部肿瘤进展率,在临床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超声造影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宋军, 倪璐佳, 张涵玉, 李兴肇
2024, 40(7): 1404-1410. DOI: 10.12449/JCH240719
摘要(61) HTML (43)
摘要: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CEUS)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91288。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关于CEUS联合SWE诊断肝脏肿瘤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2023年10月,经筛选共纳入12篇文献,包含1 328例患者。以QUADAS-2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Stata 15.0软件计算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及异质性,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纳入病例中,包含病灶1 457个,其中恶性病灶764个,良性病灶693个,阳性率为52.44%,阴性率为47.56%,计算得到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94(95%CI:0.91~0.96)、0.92(95%CI:0.87~0.95)、12.00(95%CI:7.40~19.40)、0.06(95%CI:0.04~0.10)、191(95%CI:87~417),异质性检验结果为Q=54.78,df=11.00,P<0.001,I2=79.92%,95%CI:69.18%~90.66%,AUC为0.98。  结论  CEUS联合SWE技术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基于临床指标和MRI征象构建的列线图对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诊断效能
王莹, 张喜荣
2024, 40(7): 1411-1419. DOI: 10.12449/JCH240720
摘要:
  目的  探究临床指标联合MRI征象的列线图模型对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判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2023年7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1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并分为实证组(n=84)和虚证组(n=54),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扫描。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将所有患者按8∶2随机分为训练组(n=110)和验证组(n=28)。通过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效能。  结果  实证组与虚证组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白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凝血酶原时间、甲胎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有无门静脉侵犯、肿瘤个数、肝胆期肿瘤信号和表观扩散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OR=0.003,95%CI:0.000~0.052,P<0.001)、凝血酶原时间(OR=0.032,95%CI:0.004~0.286,P=0.002)、淋巴细胞(OR=0.032,95%CI:0.004~0.268,P=0.002)、白蛋白(OR=0.009,95%CI:0.001~0.163,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OR=0.040,95%CI:0.003~0.457,P=0.010)、直接胆红素(OR=0.014,95%CI:0.001~0.198,P=0.002)、门静脉癌栓(OR=0.005,95%CI:0.000~0.115,P=0.001)、肿瘤个数(OR=12.740,95%CI:1.212~133.937,P=0.034)和表观扩散系数(OR=19.269,95%CI:3.163~117.387,P=0.001)是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分型的独立预测因子。训练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62、84.1%、92.4%和89.1%,验证组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848、63.6%、100.0%和85.7%。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预测证型与实际证型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在较大的阈值概率范围内有较好的净收益。  结论  基于临床指标联合MRI征象的列线图模型在判断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能和价值。
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肝癌细胞迁移及免疫细胞浸润中的作用与预后价值
刘淑岩, 杨其昌, 沈屹, 周虹, 钱金锋
2024, 40(7): 1420-1427. DOI: 10.12449/JCH240721
摘要:
  目的  评估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肝癌细胞迁移及免疫细胞浸润中的作用及预后价值。  方法  分别构建下调或上调靶基因MMP7的MMP7_siRNA、pMMP7转染肝癌细胞株(MHCC97H)。采用RT-q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靶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扫描电镜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观察细胞伪足和迁移能力的变化,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TCGA、TIMER数据库分析MMP7与免疫细胞及肝癌患者免疫浸润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研究MMP7与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方法。Sanger Box在线工具评估MMP7在肝癌总体生存期、疾病特异性生存期方面的意义。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评估不同组样本之间的预后差异。  结果  构建的MMP7_siRNA、pMMP7转染MHCC97H细胞后均能有效下调或上调靶基因MMP7的表达,在MHCC97H细胞中MMP7被干扰后细胞伪足明显减少,并且变短,但是过表达MMP7之后细胞表面丝状伪足数量明显增多,并且伪足长度变长,放射状排列。Transwell小室结果发现,MMP7_siRNA2能够显著降低细胞迁移能力(P<0.05),而转染pMMP7后,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增加(P<0.05)。MMP7的表达与B淋巴细胞(r=0.37)、CD4+T淋巴细胞(r=0.40)、中性粒细胞(r=0.49)、巨噬细胞(r=0.49)、树突状细胞(r=0.47)显著相关(P值均<0.05)。在TCGA数据库中,基于总体生存期最佳截断值将肝癌患者分成MMP7高表达组(n=267)和MMP7低表达组(n=146),结果发现,MMP7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期明显低于MMP7低表达组(P<0.05);基于疾病特异性生存期最佳截断值将肝癌患者分成MMP7高表达组(n=257)和MMP7低表达组(n=145),结果发现,MMP7高表达组的疾病特异性生存期也低于MMP7低表达组(P<0.05)。  结论  MMP7促进了肝癌细胞的迁移,并在免疫细胞浸润中发挥主要作用,MMP7的表达也与肝癌的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
胆道疾病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Midkine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谷月月, 于书敏, 常秀娟, 高旭东, 黄加干, 贾晓东, 曾珍
2024, 40(7): 1428-1437. DOI: 10.12449/JCH240722
摘要:
  目的  研究中期因子(MDK)在胆管癌(CCA)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探索MDK可能影响CCA进展的机制。  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CCA样本数据信息,分析MDK在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使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8年6月—2021年9月经手术切除的11例CC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验证。通过STRING和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使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进行富集分析,探讨MDK相关基因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肿瘤相关通路。此外,应用TIMER和TISIDB数据库分析CCA肿瘤组织中MDK的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  比较TCGA数据库中CCA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DK的表达水平,非配对分析结果和配对分析结果均显示,MDK在CCA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值均<0.001);对纳入的11例CCA患者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标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MDK在CCA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配对癌旁组织(P<0.01)。MDK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45)和血管侵犯(P=0.044)有关。生存分析显示,MDK高表达的CCA患者总生存期(χ2=5.30,P=0.028)及疾病特异性生存期(χ2=6.25,P=0.019)均明显短于MDK低表达的患者。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MDK表达相关的30个基因与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过程密切相关,并影响CCA患者预后;TIMER分析结果显示,MDK表达与B淋巴细胞(r=0.356,P=0.035 6)和树突状细胞(r=0.409,P=0.014 7)在肿瘤组织微环境中的浸润呈正相关;TISIDB分析结果显示,MDK表达水平与CXCL16(r=0.465,P=0.004 67)呈正相关,与CXCL12(r=-0.389,P=0.019 7)及CXCR5(r=-0.393,P=0.018 5)呈负相关;与免疫检查点调节剂VTCN1(r=-0.393,P=0.018 3)、LTA(r=-0.380,P=0.022 7)和PVR(r=-0.350,P=0.037 3)呈负相关。  结论  MDK高表达提示CCA患者预后不佳,MDK有潜力成为预测CCA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其可能通过调控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过程及调控B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促进CCA的发生发展。
胰腺疾病
慢性胰腺炎并发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杨佳妮, 马志妮, 胡应霞, 李宗帅, 刘妍, 张海蓉, 缪应雷
2024, 40(7): 1438-1445. DOI: 10.12449/JCH240723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胰腺炎(CP)并发区域性门静脉高压(PPH)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文山州人民医院、普洱市人民医院99例CP并发PPH(PPH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发病率密度抽样法抽取198例CP患者作为对照组(非PPH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Lasso回归模型对CP并发PPH潜在的预测因子进行筛选,将筛选后的预测因子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  结果  2组间性别、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史、CP急性发作、胆管结石、胰周液体积聚、假性囊肿、肺部感染、C反应蛋白(CRP)升高占比、降钙素原升高占比、纤维蛋白原(FIB)、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GGT、TBil、DBi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淀粉酶、D-二聚体、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asso回归筛选的预测变量包括性别、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胆管结石、胰周液体积聚、肺部感染、假性囊肿、CRP、NLR、FIB、LD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胰周液体积聚、假性囊肿、FIB是CP并发PPH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716、2.138、2.297、2.805、1.313,P值均<0.05)。将上述因素进行模型拟合,经bootstrap内部验证列线图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730~0.844),且校准曲线接近参考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χ2=7.469,P=0.487)。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结论  男性、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胰周液体积聚、假性囊肿、FIB是CP并发PPH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病例报告
HBV急性感染相关肝衰竭临床治愈伴HBsAg血清学转换1例报告
全栩枫, 熊淑娥, 周文青, 周汝霞, 刘嘉, 郑昕
2024, 40(7): 1446-1449. DOI: 10.12449/JCH240724
摘要: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1%可进展至急性肝衰竭,75%的HBV相关急性肝衰竭患者需要接受肝移植或死亡。本研究报道1例HBV急性感染相关肝衰竭患者经过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和HBsAg血清学转换,并动态监测其外周血免疫学变化特征。
综述
脂肪自噬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中的作用
肖智利, 卢晨霞, 周丹妮, 陈壮壮, 肖明中, 李晓东
2024, 40(7): 1450-1458. DOI: 10.12449/JCH240725
摘要: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国内外流行趋势不断上升,发病率逐年增加,已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脂肪自噬是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维持肝细胞脂质稳态、缓解肝细胞脂肪变性等作用。脂肪自噬主要包括脂滴分解、脂滴自噬和脂肪酸β氧化三个过程,受关键基因、受体、酶调控。目前中药、西药及饮食运动等干预手段在脂肪自噬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
李安琪, 赵佩然, 赵玉强, 王锐, 杨婧
2024, 40(7): 1459-1465. DOI: 10.12449/JCH240726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肝脏疾病,是肝癌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被完全阐明,且尚无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措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是一类重要的核转录因子,主要通过激活胆固醇、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合成及摄取的相关基因来维持体内脂质代谢的平衡,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靶点。本文对SREBP参与NAFLD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以及SREBP靶向治疗NAFLD的最新证据进行综述。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研究发现SREBP抑制与自噬受损共同引发肝损伤。因此,过度抑制脂肪生成对NAFLD的治疗可能起反作用。总体而言,SREBP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NAFLD治疗靶点,其对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受多种因素的调控,而这些因素正在被深入探索和分析,对NAFLD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作用机制
罗龙龙, 王丽菲, 邢国静, 郑英, 卢利霞, 李初谊, 李斌, 马俊, 于晓辉, 张久聪
2024, 40(7): 1466-1469. DOI: 10.12449/JCH240727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由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导致的慢性肝炎,随着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尽管目前对于AIH的认识和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T淋巴细胞在AI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聚焦于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阐述其在AIH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AIH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肝内胆管癌的诊疗进展
胡笛, 黄金涛, 仲斌演, 沈健, 朱晓黎
2024, 40(7): 1470-1476. DOI: 10.12449/JCH240728
摘要:
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相对少见的类型,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由于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阶段,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早期IC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根治性手术切除,中晚期患者则以系统性化疗为基础,联合介入治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等。本文拟对ICC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中药抑制肝细胞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
李香香, 王振, 杨星, 李素领
2024, 40(7): 1477-1485. DOI: 10.12449/JCH240729
摘要:
血管生成是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关键过程,血管新生可为HCC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转移提供必备物质条件。抑制血管生成已成为HCC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中药以多靶点、多途径、增效减毒、改善肿瘤预后以及延长生存期的特点成为抗HCC治疗的潜力药物。经现代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抑制促血管生长因子表达、上调抗血管生成因子水平、抑制内皮细胞增殖、降低HCC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等作用机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HCC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梳理并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中药抑制HCC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HCC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肝癌类器官的研究进展
赵丽, 郭梓琪, 杨勇, 杨宏新
2024, 40(7): 1486-1492. DOI: 10.12449/JCH240730
摘要:
类器官是一种由干细胞或恶性肿瘤自我组装形成并用于临床研究的新型疾病模型,类似于体内的组织与器官,且具有部分功能的3D细胞结构。传统的肝癌模型有两种:一是通过诱导构建动物肝癌模型,即体内模型;二是在体外通过相应细胞系进行细胞学实验研究。类器官集合了传统模型的优点,在肿瘤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模型由于不能真实反映细胞微环境,常导致与临床研究结果不一致,而新型研究模型的出现,为肝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对肝癌类器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肝癌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铁死亡抑制蛋白1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王思思, 王亚茹, 刘睿, 秦洁
2024, 40(7): 1493-1497. DOI: 10.12449/JCH240731
摘要:
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是最近发现除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之外的另一个主要的铁死亡调节因子,能够清除细胞内的活性氧和脂质自由基,抑制铁死亡的发生。鉴于肝脏在铁和脂质代谢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氧化损伤的易感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FSP1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细胞癌、急性肝衰竭、酒精性肝损伤等肝脏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FSP1相关靶点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本文旨在对FSP1进行全面综述,重点总结FSP1在几种常见肝病的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强调其作为肝脏疾病靶点的潜力,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金属离子代谢: 慢性肝病中医药防治新思路
郭新华, 王佳慧, 段雪琳, 彭岳, 赵铁建, 郑洋, 赵斌
2024, 40(7): 1498-1504. DOI: 10.12449/JCH240732
摘要:
慢性肝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研究发现金属离子代谢与慢性肝病密切相关,部分中草药可以通过调控金属离子代谢发挥防治慢性肝病的作用。目前用于治疗慢性肝病的合成药物疗效并不理想,因此多种中草药被用于慢性肝病的补充和替代疗法。本文介绍了金属离子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和中草药及其活性成分对慢性肝病的调控作用,分析表明金属离子代谢有望为慢性肝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慢性肝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于金属离子代谢防治慢性肝病,未来还需要更多前瞻性临床研究数据,为慢性肝病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Gut|基于纵向数据的乙型肝炎临床治愈预测新模型
2024, 40(7): 1320-1320. DOI: 10.12449/JCH2407.gwqkjpwzjj1
摘要:
Hepatology|肝细胞来源MASP1活化肝星状细胞并促进肝纤维化
2024, 40(7): 1333-1333. DOI: 10.12449/JCH2407.gwqkjpwzjj2
摘要:
Hepatology|小鼠肝细胞限制HBV感染的分子机制
2024, 40(7): 1419-1419. DOI: 10.12449/JCH2407.gwqkjpwzjj3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文章中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2024, 40(7): 1427-1427.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5年1~2期重点号选题及执行主编
2024, 40(7): 1300-1300.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被欧洲学术出版中心数据库(EuroPub)收录
2024, 40(7): 1403-1403.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入展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2024 BIBF精品期刊展”
2024, 40(7): 1410-1410.
摘要:
致谢
本期审稿专家
2024, 40(7): 1389-1389. DOI: 10.12449/JCH2407.zhixie
摘要: